浅谈推进审计职业化的基本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都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职业化成为了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推进审计职业化的基本路径作些探讨。
一、制订审计职业化法律制度
1、制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师法》。在各方条件具备情况下,适时出台《审计师法》,规定审计师的职责、义务和权利、条件、任免、任职回避、考核、等级、培训、奖励、惩戒、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考评委员会等事项,使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于法有据、依法操作。
2、制订出台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师法》颁发后,及时制订《审计师法》实施条例,将《审计师法》规定条款具体化、详细化,以便各地贯彻落实;迅速根据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相应的部门规章,对《审计师法》及其实施条例提供操作性的规定。
3、制订出台配套制度。审计系统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师法》以及实施条例和相关部门规章为核心,制定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配套制度和实施办法,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职业化法律制度体系。
二、完善审计职业准入退出机制
1、建立审计人员准入标准。依据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审计人员范畴,明确审计人员标准,包括:(1)基本条件,如国籍、年龄、身体健康情况;(2)政治道德,如拥护宪法、政治可靠、品行良好;(3)专业条件,如学历情况、专业情况、职业资格情况。(4)限制性条件,也就是“一票否决”的内容。
2、实行公开招考制度。每年组织全国性审计职业资格考试,颁发审计职业资格证书;坚持“逢进必考”原则,结合每年公务员招考,组织招录审计人员,要求报考人员具备审计人员标准,具备审计职业资格,在此基础上,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程序,择优录取。
3、建立审计职业退出机制。根据中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公务员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审计人员辞职辞退、退休、惩戒等退出机制,在审计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三、建立审计层级管理制度
1、建立审计职业等级制度。制订审计职业等级规范,审计职业等级分为审计员、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和主任审计师五个层级、十二个等级,其中:审计员从1-2级;助理审计师从2-6级;审计师从4-9级;高级审计师从6-10级;主任审计师从8-12级,并明确享受相对应的行政级别待遇。
2、建立审计岗位管理制度。针对审计现场实施管理的需要,设立审计组成员、项目主审、审计组长等岗位,实行组长负责制、主审业务牵头制,规定审计组成员必须具备审计员以上职称,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必须具备助理审计师以上职称,如果是大型重要审计项目,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必须具备资深审计师或高级审计师以上职称,以使审计职级、审计能力与审计质量要求相匹配。
3、建立审计职业考核制度。各级审计机关要组建考评委员会,组织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审计业务和审计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审计作风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审计工作实绩;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审计人员奖惩、培训、免职、辞退以及调整等级和工资的依据。
四、健全审计职位选任制度
1、科学确定审计职位任职条件。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应当从具备高级审计师、审计师、会计师等资格的专业人员中择优选拔;审计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应从具备相应任职资格和任职年限的人员中,组织参加全国统一职称考试,择优选拔。
2、改革现行选任程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的规定,各级审计机关的行政主管,由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名、本级人民表大会任免;副局长、总审计师、审计委员会委员、主任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等,由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名、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中层正副职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下人员由审计机关任免。
3、建立新旧体制过渡机制。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做好老人向职业化过渡,新人向职业化启始的工作。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完善工资福利待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政策制度的规定,建立以行政级别和审计职称并行的工资报酬制度,适当提高工资报酬标准,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制,使审计人员劳动绩效与工资福利待遇相匹配。
2、完善奖励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政策制度的有关精神,改革完善相关审计奖励制度,对年度考核优秀者、专项工作贡献突出者、重要工作表现优异者给予相应奖励。
3、严格落实惩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政策制度的规定,依据审计机关审计执法责任制等相关规章的要求,对审计机关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审计执法有过错者、违反党纪党规法律法规者,按照规定分别进行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