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分析(市)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农政策,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5亿元,可比价增长2.8%,其中农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3.6%;林业产值1亿元,同比增长1.3%;牧业产值19.2亿元,增长3.1%;渔业产值49.1亿元,增长1.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亿元,增长43.3%。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7亿元,90不变价增长2.8%。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夏粮生产呈“三增”的局面。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为121.1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5.66万亩,增长4.9%;总产量为44.52万吨,比去年增加了2.73万吨,增长6.53%;亩产367.3公斤,比上年增加了5.5公斤,增长1.52%。今年夏粮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去年秋播时动手早、力度大、质量高。去年9、10月份我市雨水充足,土壤墒情好。小麦主播期集中在10月1日—10月10日,全市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集中播种,适期播种小麦面积占90%以上。这是今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同时小麦价格上涨也对农民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气候条件总体对夏粮生长有利。去年秋播以来,全市气温明显表现为冬前气温略高,春后气温偏低的特征,对小麦的前期生长比较有利。特别今年5月份降水量较大且比较均匀,有利于小麦灌浆,确保了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定。三是小麦品种布局合理,优质麦成为主栽品种。去年秋播,我市结合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实施,加大了优质高产良种的引进及推广力度,提高了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而且新品种抗病性强,全市没有发现较严重的小麦病虫害。四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升,田间管理措施较为到位。尤其是针对小麦春后低温冻害、连阴雨湿害等不利天气条件,狠抓了灾后增施拔节孕穗肥及恢复肥、加强清沟理墒等田管措施。

2.畜牧业生产恢复增长。上半年,我市畜牧业生产发展良好,受畜禽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影响,养殖效益非常可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殖积极性。全市肉类总产量达5.54万吨、奶类总产量11.71万吨、禽蛋总产量5.46万吨,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7.2%、6.2%和7.4%。主要畜禽存出栏也都不同程度的恢复增长:6月末,牛存栏8.3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奶牛6.2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8.9%;猪存栏62.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5.7%。其中能繁殖的母猪7.6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9.5%;家禽存栏1176.36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0.3%。1—6月份,出栏肉猪54.9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7.1%;出栏牛1.47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9%;出栏羊7.03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2.8%;出栏家禽827.77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3.5%。

3.渔业生产增势强劲。今年以来,我市渔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大洋捕捞、名优养殖、精深加工、港口海运全线突破。至6月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其中,海洋捕捞72.9万吨,与上年持平;海水养殖36.6万吨,同比增长3%;全市水产品总产值达到4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可比价)。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是农资价格的高位运行,仍然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尽管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三补一免”等农村政策中得到了明显实惠,但受农资价格和农业生产服务性费用增加的影响,如化肥:碳氨上涨48%,尿素上涨15-18%,复合肥上涨50%;农药:杀虫剂上涨25-43%,杀菌剂上涨35-55%,除草剂上涨30-45%;农地膜上涨25-40%;柴油:自6月20日起,每吨提高1000元,最高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8%。由此导致了机耕、机播、机收等费用的增加,收割一亩小麦由去年的30—40元涨到今年的80—100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二是劳力紧缺请工成本攀升是制约全年增收的一大要因。目前农村“老人农业”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难”,即抗灾救灾难、抢季节性收种难、科技应用难。由于农村劳力紧缺,请工种地工价持续攀升。既影响了生产,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是科学支农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为农民图省事,过渡使用除草剂和随便使用农药。使用农药时,不看说明。有些用治病的药来打害虫(或反之),有些用打别的作物的药来打某种作物,有的随意加大剂量,这样不但加重了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降低作物品质(甚至减产失收)破坏土壤结构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