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
审计日记是审计现场的“黑匣子”,对提高审计质量、考核审计目标、规避审计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审计署6号令对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审计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供同事们参考。
一、审计日记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审计日记作为审计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审计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记录了每个审计人员审计的内容、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等,是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界定审计责任的重要环节。目前,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没有把审计日记放在重要的位置,认为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自己的工作记录,对审计结果影响不大,没有必要费那么多功夫,浪费那么多精力;有的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日记是多余的,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审计档案要求的问题;个别审计机关对建立健全审计日记复核制度不尽完善,审计组负责人和复核机构往往只重视对其他审计文书的复核,没有把审计日记作为审计复核的重要内容。
(二)内容不完整。审计署6号令第四十三条规定。“审计日记是以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所谓全过程记录,应包括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采用了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取得审计证据采取了那些措施,法律、法规依据是什么,得出什么样的审计结论等,审计人员都应在审计日记中做出详细的叙述。但在审计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或抄录部分财务数据,或复制部分会计分录和表格,或抄写一些其他情况,没有按照审计署6号令的要求编写,看不出审计中采取了何种审计手段和方法步骤,遵循了哪些审计原则,得到了哪些专业判断,获得了什么样的查证结果等,弱化了审计日记应有的作用。
(三)要素不全,格式欠统一。审计署6号令列示了审计日记的七个要素和审计日记应记载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要素编写不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审计内容、审计分工与审计方案不一致,遇到审计范围、审计内容等方面的调整,审计日记中没有记载,审计日记漏项、缺项的情况比较普遍;索引号与审计证明材料和审计工作底稿不对应,无法建立起相应的逻辑关系,有的根本不编写索引号和页号,不利于审计复核和审计成果的利用;审计署6号令提供了审计日记的参考格式,但部分审计人员采用统审软件的样式,有的则自行设计审计日记格式,造成审计日记编写和使用中的混乱。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对审计主体的质量控制。审计主体是审计活动的执行者,每个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日记质量的根本因素,只有每个审计人员都重视审计日记的编制,才能提高审计日记的质量。因此,对每个审计人员审计日记,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制度,从基础入手,狠抓审计日记质量,将审计日记质量纳入审计人员工作考核的内容,与审计人员奖惩挂钩;建立审计日记检查制度,审计组长应及时检查每个审计人员审计日记的编写情况,对编写的内容、方法等进行指导;复核机构应抽出精力不定期地对各审计组的审计日记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及时改正。同时,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经常化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对业务工作的总体控制。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过程的全面记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应该要求每个审计人员的审计日记应与审计方案、审计证明材料、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建立严密的逻辑关系,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中列示的问题和情况,审计日记中必须有相应的记载。对审计中遇到的如审计计划、审计内容调整等事项,审计日记中也应有相应的说明。同时,应全面记载审计人员的审计套路、职业判断、采取的审计步骤、审计方法,以及审计结论和形成结论的法规依据,每个审计人员每天做了哪些事情,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审计日记便能一目了然。
(四)对审计日记要素的控制。按照审计署6号令要求,审计人员编写审计日记,应做到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简明扼要。要根据审计方案要求,全面记录审计全过程,不能以个人的好恶随意改变;切忌把审计日记变成生活日记,也不得记录与审计无关的内容;采用工整规范的文字,表述要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无误,不能拖泥带水,似是而非;严格按照要求顺序、逐日编写审计日记,不能等到审计项目结束后补写,也不能套用一个模式而出现千篇一律,切实提高审计日记的质量,为审计项目的全面质量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