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高校贫困生现状
[摘要]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近几年有增加的趋势。处于弱势的贫困生择业问题备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关注。本文以贫困生就业现状和就业特征为基础,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影响两方面分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贫困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特征就业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竞争与挑战。高校贫困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有关调查也显示,高校贫困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也明显偏差。贫困大学生如能顺利就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生存问题,而且能够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贫困生的就业现状探究就业难的因素,继而提出可行性对策。因此,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充分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2008年公布的《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在校贫困生比例为20%,特困生为5%~10%左右”。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和通过学习“光宗耀祖”的追求。即通过教育获得人力资本提升,取得社会地位和收益的提高,同时可取得精神的满足。可见,对许多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家庭来说,子女上大学不仅意味着未来经济地位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精神满足和获得社会尊重的追求。基于此,这些贫困生家庭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感召下,不惜倾家荡产,靠接待资助子女完成学业。但在就业时,却因“贫困”而遭遇尴尬,陷入被动。不仅就上学期间花费大,就是择业过程花费也较大,这主要包括通讯费、制作简历费、交通费、自我形象包装费、培训费等,这些已成为贫困生的另一个经济负担。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有43.5%的在校求职花费在600元以上。”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以便早日获得经济报酬,回报家庭。他们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但就业难的现实,使求职成本不断攀升。面对稍纵即逝的就业机遇,贫困生因较大的求职花费和囊中羞涩的现实矛盾而无所适从,因“费用”不足而与机会无缘的实例比比皆是。因而贫困生在毕业之际,尝终日坐卧不宁,饱尝就业之“痛”。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
首先,目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造成有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长远发展,急功近利。贫困大学生在面临直接就业、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的三重选择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调查表明,即使是在考研热持续升温的大趋势下,应届毕业贫困大学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大学生低40%左右,选择自主创业的贫困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其次,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较非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有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贫困毕业生迫切需要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不少贫困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希望到环境好、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但实际上,贫困大学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再次,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欠缺。贫困大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所以,自身综合素质欠缺、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为地缩小了就业的选择范围。
最后,贫困大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范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害怕竞争,怯于表现,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消极应对,坐以待“毕”,无形中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三、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压力大,人多岗位少。从我国劳动力的总体需求来看,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各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淘汰的压力,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据统计,未来5年,全国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500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将达800万到1000万人,城镇下岗职工还有400万人需要就业。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花军,张晓燕,胡海青.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05).
[4]李琳.高校贫困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安科技大学•高校讲坛,2008,(13).
本文系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包括:彭时代、文艺文、徐振祥、刘创、汤福球、申丽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