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观后感心得5篇合集
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观后感心得1在这里,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将来挣钱补贴家里。到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的第二年,来自宁夏固原的母得余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
2018年,国务院提出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招收对口帮扶的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帮助有在东部地区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就业。这一年,闽宁协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正式成立,这是两地造血式扶贫的又一成果。
到另一片土地成长
建档立卡贫苦户、哥哥残疾、一家七口靠两亩地和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在走出大山之前,母得余的生活被打上深深的贫困烙印。
两年前初中毕业时,他陷入迷茫,一度不想继续读书。偶然得知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在校学习不要钱,还包实习就业,他在父母和班主任的鼓励下,果断报名,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原州分校采用1+1+1的培养模式。1年在宁夏原州学习,1年在福州飞毛腿技师学院总校学习,1年在飞毛腿集团实习。
2019年5月,母得余由学校安排乘火车来到福州。那是他第一次独自远行到2000多公里外的城市。在来福州的火车上,每经过一个城市我都在想,这里是福州吗。三十多个小时,我几乎没怎么睡觉。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大桥、轮船……在母得余看来,这里符合他对大城市的一切想象,就连潮湿的气候,在他眼里都带着诗意的美好。
来福州第一年,他边上课,边挣钱补贴家用。当年暑假,他在飞毛腿集团当电池操作员,两个月共拿到5100元实习工资。他自己留下1000元,将剩下的钱寄回家,那是他第一次给父母寄钱。
如今,母得余正在准备考取中级电工证,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他对自己的技能颇为自信,春节回家,他已经可以帮父亲修理割草机。
走进大山,为了让他们走出大山
飞毛腿技师学院由飞毛腿集团投资建设,是福建省第一所由企业办学的技师学院。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大潮中,这所技校承担了技能扶贫的重要任务。
要让学生走出大山,需要自己先走进大山,原州分校校长方德榕深谙此理。去年夏天,他和同事驱车前往大山深处,挨家挨户走访宣传。
在寨科乡招生时,山路崎岖,车开不进村里,是学生骑电动车将我领回家里的。让方德榕颇感意外的是,尽管交通闭塞,但这些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望,在听闻招生政策后,20多个学生主动报名,今年6月,他们已经和其他学生一起乘包机来到福州,开启了两年的学习生活。
今年的招生工作已经开始了,目前有320人预报名,这些学生都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方德榕说,随着技能扶贫的效果初显,学校在当地名声已经越来越响。尽管如此,他仍打算继续走访当地贫困户,招收更多贫困学生。
我们为原州学生免去了3年学费,同时承担他们学习期间‘衣食住行’的全部费用,学校每年为每名学生开支不少于1万元。飞毛腿技师学院常务院长唐大强说,为了除去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集团公司尽可能免除学生费用,同时投入资金用于原州分校的翻新改造,两年间投入资金达到400万元。
2020年,原州分校计划再投入800万元,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00名,增设两个专业,并在当地建设相关专业的实验室。
我们还计划建立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规模成熟后会转移到固原工业园区,贡献当地税收。方德榕说。
一技在身,不怕贫穷压顶
我想学成之后找一份好工作,能养活自己,为父母养老,照顾哥哥,让他们过得好一点。对今年只有18岁的母得余来说,未来图景正徐徐展开。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终究要凭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说,技能扶贫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
2021年7月毕业后,他打算留在飞毛腿集团就业。到时,他可以拿到每个月不低于4000元的工资。
母得余代表了一批宁夏学员的想法,未来,他们中许多人将留在工厂,实现就业。据介绍,近三年,飞毛腿公司共接收宁夏固原籍人员108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14人,占总人数的75%。
为了让异乡求学的学子有更好的就业环境,福建省人社部门还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宁夏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劳动力纳入福建省就业困难人员对象范围,务工就业时给予同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唐大强说,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原州老百姓也需要技术、职业方面的帮助。对我们来说,技能扶贫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而眼下,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这些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学技,全家脱贫。
我们从事职业教育,传授技能的同时,也想传递一种精神,希望我们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让贫困山区的学生靠技能脱贫,一起走上小康的道路。在唐大强看来,今后还会有更多来自山区的孩子,借着闽宁对口帮扶的春风,在福建实现自己的求学和就业梦。
《榜样4》专题节目里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就是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黄文秀。20_年6月,她在返回驻村途中突遇暴雨洪流,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坚持回来的人
2016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取了选调生,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投身基层扶贫事业。她本有很多选择。昔日导师郝海燕说,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是她志不在此。出生于广西农村的黄文秀,求学过程中,依靠党和国家的扶贫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学成回报这片土地,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困难群众,是她的心愿。她曾对自己的老师说:我是从贫困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得到过党和政府的资助和培养,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和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黄文秀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初心,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她想要当那个走出去并回来的人。
图为黄文秀在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皈里村学习养蜂技术。扶贫路上的女战士
2018年3月,黄文秀主动来到百色最偏远的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她到任之初,百坭村交通不便、产业不强、脱贫任重,472户2067人中,还有103户47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22.88%。
初来乍到,乡亲们对这位年轻的女娃娃并不信任,都说她是来村里镀镀金的。为了取得乡亲们的信任,黄文秀直接住到村里,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手绘民情地图,学说方言,帮着大伙儿扫院子、干农活。渐渐地,大家从心底里接受了她,专心跟她搞发展。
不到一年的时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降至2.71%,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黄文秀还协调完成了1.5公里的道路硬化,新建蓄水池4座,完成两个屯47盏路灯的亮化工作。
这位扶贫路上的女战士曾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中到。扶贫之路就像一条长征路,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
干干净净的公仆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一线扶贫的黄文秀,双亲体弱多病,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黄文秀家种植22亩油茶和4亩茶叶,2016年实现脱贫,家里也已经获得县城的易地搬迁房,走出大山。黄文秀一家深受党的恩惠,在她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时,父亲对她说:你入了党,就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年轻的黄文秀,用扶贫工作的成效诠释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她的青春像鲜艳的花朵,永远绽放在百色革命老区。
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观后感心得2如果说脱贫攻坚工作的胜利是一篇华丽的大乐章,那么国家的扶贫政策便是承载着胜利音符的五线谱。如果不同的贫困户是无尾的符头,那么帮扶干部用心帮助才能顺利将符点落在五线谱上;如果不同的帮扶干部、驻村干部是小音符的符尾,那么精准因村派人才能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如果不同的政策代表着不同的音高,那么实实在在的因户施策才能唱出优美的旋律。
还记得第一次作为驻村干部去到贵州省安顺市补郎村时,我的心情紧张而又激动。那天我走访了补郎村二组贫困户,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村民黄望明家。黄大哥33岁了,他家共7口人,大女儿刚上一年级,另外一儿一女还只有2岁左右,70多岁的老母亲双目失明,老父亲患有腿疾,常年卧病在床。去他家的路是一条非常泥泞的土路,土路的旁边就是悬崖,这一大家子的人都挤在一间30来平米,灰暗、低矮的危房当中。对于他们来说生活艰难且危险。
一个刚刚毕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我,看到这个场面完全惊呆了。看着瘦弱的小孩,看着年迈多病的老人,看着一家7口的重担都落在黄大哥肩上,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不知道我驻村干部的身份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帮助。无数个问号,在我脑子里不停地转。离开时我暗自下定决定:一定要努力做点什么。
通过向乡政府反映和咨询了解得知,黄大哥家这种情况可以申请低保金维持生活,住房问题也可以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我便积极的协助村委完善资料。房子的问题算是有了解决的办法,后来有一次黄大哥的妻子焦虑地跟我说:盛娘,孩子哭闹着不愿意去上学了,我们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她不读书可怎么办啊。原来因为家中条件不好,小姑娘没有上幼儿园和学前班就直接上一年级,学习跟不上,而黄大哥夫妻又无力辅导。于是,我决定下班后到黄大哥家里给他大女儿补习功课。做完作业小姑娘想看电视家里却没有,我就带上故事书,给她讲故事,教诲她做人的道理,并鼓励她好好学习,为父母争光,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我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低保和危改之类的政策并不足以改变他家日后的生活。于是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便鼓励黄大哥的妻子申请了扶贫小额免息贷款,来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而黄大哥本人也通过就业培训后被推荐去省外务工。慢慢地,小姑娘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他们一家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房子里买了舒适的家具,和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村里新修的水泥路也经过黄大哥的家门口,门前还有一盏明亮的路灯。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黄大哥夫妻俩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的爱和感激也更多了。每每逢人他们便说:国家政策好,驻村干部好,我们多亏了他们的帮扶。
现在,村村寨寨的路通了,水电通了,路灯有了;房前屋后农具摆放整齐了,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了;住房安全了,医疗保障了,教育保障了,原来的贫困户脱贫了,他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心中爱和感激更多了。
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观后感心得3葛剑锋今年41岁,回到善港村,已经有9个年头了。细数葛剑锋的这9年,善港村的老百姓,都说他不容易,都说他了不起。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全村只有煤渣路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说起当年,大伙儿对这些画面记忆犹新,都说这里算得上是穷困的死角,小伙子们找媳妇都难,外地姑娘不愿意嫁过来受苦。
2009年秋天,32岁的年轻企业家葛剑锋临危受命,当选善港村党支部书记。从这时起,善港村正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990年,父亲退休。他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献了青春献了终生,还献了子孙。我的一个弟弟至今仍在九寨沟县工作,这几年一直是驻村扶贫干部。
退休后,父亲仍然时刻关心着南坪中学的发展,九寨沟县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如今的九寨沟县南坪中学是当地最大的一所学校,为九寨沟县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突出成绩。2019年4月,九寨沟县成功摘帽、36个贫困村退出、815户2957人脱贫。
此心不移系九寨,九泉之下的父亲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