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心得体会多篇

心得体会一六月的清晨,一抹绚丽的朝阳跃上地平线,深情地抚慰着塞上山川的每一寸土地。俯瞰宁夏大地,六盘贺兰高耸环护,黄河之水穿行而过。6月8日,习近平赴宁夏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先来到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等情况。据悉,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居民主要来自苦甲天下的深度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西海固曾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夏在全国率先吊庄移民。三十多年来,百余万西海固人陆续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迁出来,建设新家园。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扶贫政策中重要部分,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通过搬迁,让群众脱离了自然环境恶劣、道路交通不便、地质灾害严重、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通过以搬迁的形式补齐生产发展的短板,让贫困地区得以逆生长,为群众带来了脱贫希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搬得进是前提,让群众先安身。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下最难的硬骨头的重要举措,为贫困人口的减少和贫困率的降低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山西大同还是陕西商洛亦或是宁夏吴忠,习近平步履不停、夙兴夜寐,对异地扶贫搬迁给予牵挂。因此,要将总书记的牵挂转化为脱贫制胜的法宝,需要驰而不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搬得进这篇文章。首先因地制宜,因产制宜,深刻论证哪些地方可以搬,哪些地方适合搬,哪些地方不得不搬。规划好哪些地方适合建新居,哪些地方能持续推动群众幸福的生产生活。同时,搭建好搬与住之间的连心桥,做好群众工作,让他们愿意搬,在搬身的同时要搬心。

稳得住是基础,让群众再安心。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搬进了新居,还需要稳得住,让群众住得安心。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建立小区党组织,完善党建+机制,探索小区党组织+楼栋小组长+党员中心户模式,凝聚迁入后党员、群众的向心力,架起党群之间的鱼水之情。另一方面,补齐短板。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道理。事实上,易地扶贫搬迁后稳得住也需不断补齐短板。要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不断完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补齐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短板,兜底社会保障,让群众能安心留下、舒心住下、信心过好。

能致富是保障,让群众更安稳。易地扶贫搬迁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就是解决好搬的后半篇文章,而产业支撑是后半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对存在返贫风险和新的致贫风险的有效预防措施。一方面,根据产业基底,加快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化发展,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发挥头雁效应,带动企业+合作社+股民等方式发展。另一方面,让贫困地区共享互联网+红利,通过带货直播电商助贫等方式,开展消费扶贫行动,促进农产品有效衔接,带动农村增收致富,让贫困地区逆生长,焕发出新的活力。仅供参考

心得体会二6月9日,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提出,要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要搞大水漫灌,要根据节水的要求,以水定产,力求少而精,提高附加值。节水不仅仅是一种积累资源的手段,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党员干部一定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巧用节水化思维,在扶贫过程中不仅要用水,更要节水,使扶贫资源高效集约地使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汇聚强大力量。

精准灌水,靶向发力,扶贫扶到点上根上。精准滴灌式扶贫是解决地方粗放式扶贫问题的关键。近来产业扶贫出现了随大流,赶时髦的怪现象,一个引人注目、发展较好的特色产业,往往各个地区都争相模仿,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都来干,最后浪费了资源,失去了市场。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同一个扶贫产业,不是所有群众都适合同一种扶贫方式,精准灌水首先要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既考虑共性问题,又兼顾个性需要。在扶贫工作中必须要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家里调研,掌握当地和群众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确保靶向发力,对症下药;对于扶贫工作一定要端正心态,不要一味地求快、求成绩,认真沉下心来研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解决办法,努力让各项扶贫资源落地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工作。

科学用水,加强整合,扶贫需要提质提效。扶贫资源不能用于造盆景,只图光鲜好看却没有实际效果,不能不顾贫困群众的个性需求,将有限的扶贫资源简单平均化地排排坐,分果果;不能图一时摘帽尽快达到脱贫目标,把扶贫资源集中用到少数人身上甚至非贫困户身上。要科学使用扶贫资源,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资源用在关键处;要杜绝扶贫资源垒大户搞平均这种现象,要按照贫困规模、贫困程度合理分配,突出公平性和科学性;要加强扶贫资源的整合,建立扶贫资源与其他涉农支持资源的协调配合机制,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

涵养水源,激发活力,扶贫重在基层基础。扶贫政策需要基层去实施,扶贫项目需要基层去推动,扶贫资源需要基层去分配,所以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要培养一批作风优良、敢打硬仗的基层干部队伍,筑牢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为脱贫攻坚工作不断输送强大力量。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基层观和政绩观,培养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基层干部队伍。要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的后备力量,要选拔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到贫困村工作,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扎根基层,把基层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

心得体会三承诺如金,战鼓催人。距离脱贫攻坚收官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决心,越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走好落实扎实监督三步棋,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走好落实棋。脱贫攻坚,靠的是意志,拼的是执行力。是一件要用非常之力,才能达到成效。因此,就要落实好责任,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广大党员干部要迅速行动起来,真正沉下去,夙兴夜寐,真扎实干,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签下军令状,明确自己的责任,是打赢脱贫攻坚的基础。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基础。必须在补齐短板上再集中发力,在巩固提升上再抓细抓实,在群众工作上再尽心尽力,扎实开展全覆盖、无遗漏的排查,重点是产业、就业、防返贫、防致贫、3+1保障、政策落实和易地扶贫搬迁等九个方面问题排查整改,必须做到村村清零、户户清零、事事清零。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我们越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慎终如始。加强组织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实打实加强合理的监督检查工作。人无压力轻飘飘。如果不加强监督,挂名不到岗、帮扶走过场的情况就可能出现,扶贫的效果就会打折扣。纪委监委部门要按照要求,严查结对帮扶走过场、人员不到岗、整改不落实、

优亲厚友、微腐败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的督查室、扶贫办要加大明查暗访力度,按照四个紧盯要求,紧盯目标任务、紧盯问题短板、紧盯时间节点、紧盯整改落实,确保工作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