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心得五篇

【篇一】

贫困是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一座大山。打赢脱贫攻坚战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道阻且长、艰苦卓绝,而且越接近山顶往往越难走,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方能“山高绝顶我为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高达45.7%,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今年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时间更紧,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打铃交卷”的倒计时,正如珠峰登山队即将冲顶,正是最吃劲的时候,也是最乏劲的时候,千万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未摘帽的县和贫困村挂牌督战,聚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力补齐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产业扶贫等短板弱项;对已经摘帽的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防止因后续“营养不良”而返贫。同时,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切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古人讲,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各级党员干部要发扬“登山精神”、增强“顶峰标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奋发有为,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冲刺越加油,奋力在大战大考中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脱贫攻坚之路亦如唐僧师徒取经之路,其目标恢弘高远,其道路坎坷波折,但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绝不能让“妖魔鬼怪”阻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取经路”。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克服疲惫厌战思想。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充满了许多艰险与挫折,面对种种挫折,他们坚持求取真经的目标和坚强的意志,在各种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一一化解,最终修成正果。现阶段,脱贫攻坚任务中的主战线已经攻克,剩下的都是贫中贫、困中困的零星“山头”和“堡垒”,甚至是个别不愿主动脱贫、只想依靠兜底政策的“钉子户”。对待这些“钉子户”要有充分的耐心,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不让任何一个贫困户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掉队。要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斗志和“不取真经誓不还”的决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破除“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激发主动脱贫的“主动力”。

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坚持,克服盲目乐观思想。西游记第四十回,黄眉怪利用唐僧求佛心切,引师徒入寺,唐僧自以为取得了真经,实则自投罗网。当前,大多数贫困地区、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实现了“摘帽”,但不能被眼前的“数字”和“报表”所迷惑,切不可盲目乐观,陷落于“女儿国”、沉溺于“温柔乡”。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正处在前有“钉子户”拦路、后有“返贫户”追击、侧有疫情袭扰的严峻形势之中。要切实深入贫困地区了解情况,防止出现“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坚决防范脱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探索“有长效”“谋长远”的脱贫之路。

要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警觉,克服侥幸过关心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唐僧师徒本以为取到真经,不料在通天河处遭遇第九九八十一难,经书全部落入水中,险些前功尽弃。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亦如这第八十一难,切不可马虎大意,不仅要确保当前贫困户脱贫,也要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不仅要答好后面未答的题,也要回头检查已经答过的题。要克服侥幸过关的心理,不能单纯以经济收入为标准,要以老百姓的真实诉求为导向,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脱贫攻坚不是“60分万岁”,而是“100分”及格,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扶长远扶长久上下功夫。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把为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党和国家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干部更要为之不懈努力、艰苦奋斗。

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我们指明前进奋斗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就是要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为先思想,在日常工作中指引着不断为民服务、为民解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实现全面脱贫,就要时刻怀揣为民情怀,深入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炕头,了解群众贫困最后的“拦路石”,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就要体现“精准”,挨家挨户入户走访,还未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再努把力,针对贫困原因,多想脱贫办法,致富手段再多一些,确保按时脱贫;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再次核实政策落实情况,做好保障防止返贫。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建立强大的“素材库”,是写好“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正如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持续增收致富,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骨血。基层干部建立“素材库”,产业扶贫是“牛鼻子”,是“大支撑”,是“主动脉”。脱贫致富,离开了产业扶贫,增收致富就是无水之木、无本之源。产业扶贫贵在精准,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才能增大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产业扶贫也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走寻常路。做实产业扶贫,要抓好龙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引领带动,把扶贫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就能为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不竭动力,激活源头活水。这样“写文章”时才不至于“搜肠挂肚”,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

充实深刻的“思想库”,是写好“后半篇文章”的重点。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正如转变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是巩固脱贫成绩的灵魂。基层干部不仅要充实自身的“思想库”,也要帮助困难群众转变落后观念。要加强宣传教育,从干部到群众都要学懂、弄通、明白脱贫攻坚的深远意义。多鼓励意识先进的农民工,支持敢于创新的“弄潮儿”,通过示范和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其他群众。除了农业生产方面的落后意识观念需要改变,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也要加强。偏远山村的各种陈规陋俗、脏乱差环境、不民主村务以及淡薄的法律意识、参政意识、集体意识等,也都需要转变。困难群众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苦干不苦熬”的想法,取代了“等救济”“靠帮助”“要补贴”的现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才能越走越顺、越走越稳。这样才能使“文章”中心明确、立意深刻。

写好决战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要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才能凝聚决战决胜磅礴力量,蹄疾步稳致富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