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的扶贫思考
2016-07-2208:32:48来源:中国网
【编前语】
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在意的事情,不仅常常牵挂于心,更是身体力行为贫困群众谋福祉。十八大以来,从云贵川到东三省,从提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到“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习近平的扶贫脚步遍布各地,扶贫思路清晰可辨。新华网“学习进行时”为您梳理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思考。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涛摄–对口扶贫
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闽宁合作宝贵经验
1997年我来到这里,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了,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那时,重点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闽宁村。20年来,闽宁村发展成了闽宁镇,你们的收入也从当年的人均5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将近20倍。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祝愿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宁夏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早日实现。–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深情回忆了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直接推动闽宁合作的情景。>>坚决完成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以解决贫困人员温饱为重点,以产业协作为基础,构筑互惠互利、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尊重回族同胞的习惯,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一定要静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要把东部的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精神带回去。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对这次联席会议议定的事要尽快落实,所承诺的事情也将抓紧兑现。
–1997年4月15日至21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率领的福建省党政代表团一行35人到银川进行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这是7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同一家人和村民代表亲切交谈。新华社记
者李涛摄–精准扶贫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在花垣县十八洞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这是7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新华社记者李涛摄–既“输血”又“造血”扶贫必扶智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015年9月9日,习近平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加强党的领导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
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
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发挥企业推动作用
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说。>>重视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形成大扶贫格局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第二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观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在朴实的话语当中总书记经常会引用许多典故佳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同时汲取其中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显著特征,它的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其中不乏一些金句,“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的期盼变成我们的行动”,“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用朴实的语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
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主要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重要论述,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提到四个字“一诺千金”,这四个字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价值观、人民观。
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对各级党委政府也提出了要求,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将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作为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第三篇:“平语”近人——习近平谈作风建设“平语”近人——习近平谈作风建设
【编前语】
围绕党的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今天推出文章,为您回顾梳理。
作风建设有多重要。习近平这样强调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作风建设如何推进。习近平这样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就把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在手上,首先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接着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接着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时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
1——2015年12月28日、29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定规矩,这是很重要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我们在座各位做起来,新人新办法。制定这方面的规矩,指导思想就是从严要求,体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
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坚定不移做好工作。
——2017年1月6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惩治“四风”
中央反复研究,决定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为什么要聚焦到“四风”上呢。因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
2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的条件。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对“四风”问题,必须下大气力惩治。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有些领导干部爱忆苦思甜,口头上说是穷苦家庭出身,是党和人民培养了自己,但言行不一,心里想的是自己当上官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要好好享受一下当官的尊荣,摆起官架子来比谁都大。享乐主义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奢靡之风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2013年7月11日、12日,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我们抓作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希望各级干部都能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3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这“三严三实”,是改进作风对各级干部的必然要求,要体现在抓作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在各级干部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实际行动之中。
——2014年3月9日,《深入推进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有何遵循。习近平这样论述
核心是党和人民关系问题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4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
——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在入党宣誓时都说过:“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只有按照这样的标准和境界来修身、用权、律己和谋事、创业、做人,我们才能把人做好、把官当好。
——2015年12月28日、29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从领导干部做起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己不正,焉能正人。”我们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持之以恒,抓常抓细抓长
实践证明,抓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讲认真。各级党组织要弘扬认真精神,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在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让党员、干部思想上受教育、作风上有转变,让广大群众感到变化、感到满意。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时的讲话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作风建设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要扎根落地,已经取得的成效要巩固发展,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抓常,就是要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推动各项工作,都要落实作风建设具体要求,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良性循环。抓细,就是要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抓长,就是要反复抓,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放任自流。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带头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
——2012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强调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