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思考
州党建扶贫工作队队长、县委常委张六海
科技扶贫是我国实施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是解决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现实状况的根本举措,是由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扶贫转变的重要标志。晴隆作为典型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多年来,始终把科技扶贫摆在扶贫开发的突出位臵,坚持科技扶贫与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紧密结合,以科技示范、重点项目为载体,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立足县情,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劳动就业能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晴隆县科技扶贫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实施科技扶贫以来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自实施新阶段扶贫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工作,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重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坚持分类指导、整村推进,着重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科技扶贫效果明显。科技扶贫工作坚持走立足山区实际突出资源特色,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深度开发,建立支柱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的路子,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培植农业特色产业,优质绿茶、柑桔、苡仁米久负盛名;草地畜牧“晴隆模式”迅速崛起。从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至2000年,全县贫困人口从17.5万人下降到3.85万人,全县以县为单位基本越过温饱线。
——科技扶贫工作环境逐步改善。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我县很大倾斜,国务院扶贫办,民主党派中央联合推动组和省、州领导多次到我县指导工作,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我县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扶贫的制度体系,组织科技人员投身扶贫攻坚主战场,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打好科技扶贫攻坚战。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对项目主管单位、承办单位及项目责任人都制订了严格的责任目标,使科技扶贫开发项目做到“四有”、“五到位”,即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资金使用合同、有检查验收办法;人员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考核到位,保证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科技扶贫项目为带动的“草、茶、烟、果”等特色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在探索科技扶贫路子中创造的“晴隆模式”,“已成为石漠化山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结合发展的一面旗臶”(国务院研究室发展司原司长黄黔语)。在科技扶贫开发中,我县加强自然资源整合,狠抓特色产业开发,认真抓好草地养羊、茶叶、烤烟、柑桔、苡仁米等强县富民产业。在产业开发过程中,采取技术培训、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品种改良、销售加工等措施,走“基地+公司+协会+农户”的路子,使产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全县现共种植人工草地20万亩,改良草地9万亩,羊存栏14万只,覆盖农户10860余户,户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完成茶叶种植3.2万亩;发展柑桔2.16万亩。2008年烤烟种植完成3.05万担;苡仁米种植3万亩。同时结合气候等自然条件,在光照镇东方红村、规模村、沙子镇保家村等地发展早玉米、反季节蔬菜等示范种植项目,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科技意识逐渐增强,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农民要想依靠科技致富,必须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历年来,通过组织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采取不同形式开展适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普及培训188699人次,绿证培训5794人,培养造就了一批种草养羊、蔬菜种植、烤烟生产、柑桔种植等乡土人才。积极开展农业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活动,全县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
2、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施科技扶贫以来,我县已有大部分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可以说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我县仍有贫困人口683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贫困发生率居全州之首。因此,温饱问题解决后,巩固扶贫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急需通过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加以解决。
(1)面临着艰巨的扶贫任务。2008年村级整合前,全县共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22个,占全县村级数的67.4%,有贫困人口68366人。贫困人群中普遍存在在综合素质低、缺乏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生产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同时,由于脱贫标准低,生产条件和科技素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天灾人祸,绝大多数脱贫人口容易返贫,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2)面临着资金投入的硬约束。一方面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对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来说,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另一方面,由于县级财力比较薄弱,在保证机关日常运转和职工工资的前提下,用来发展的资金所剩无几,对科技的投入则更显得不足。同时,筹资渠道不够畅通,分散在县级各有关部门的扶贫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发挥最大效应。(3)面临发展基础的制约。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不仅科技含量小、市场需求弹性小,而且附加值低,导致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产业拉动作用受到限制;二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3元,分别比全省、全国低687元和2668元),农民用于生产的投入少,绝大多数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三是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地区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允许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与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投放回报机制。改变以往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新型关系,这种利益共享机制可使农村的科技发展具有一种内生的可持续性,大大地提高双方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其保持逢勃的生命力。通过制度创新,将这些农业科技的掌握者引入农村,使他们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的同时,将自身的科研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减少了农村技术引进的成本,又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
6、积极组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现民建民有民管民受益,推动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我县农业多是由以家庭为中心的小规模经营主体来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又是实际的劳动者,单纯靠政府农技部门的服务已不能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必须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促进产业发展。我县目前成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有:光照镇东方红村蔬菜种植协会、沙子镇保家村果业、养殖业协会、碧痕镇碧痕村苡仁米种植协会。虽然这些专业技术协会的职能和运作方式还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规范和完善,但它们的确已成为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在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发展了积极的作用。
7、依托资源优势,整合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合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石漠化治理示范县这一契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扶贫资金,做大做强“草、茶、果、芯仁米”等特色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真正使“晴隆模式”“墙内开花墙内香”。同时,充分挖掘茶叶,晴隆脐橙、苡仁米等产业的发展潜力,发挥无工业污染的优势,着力打造环保品牌,为我县扶贫攻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