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州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

早在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提出,无疑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两年多来,这项工作取得的成果毋庸置疑。

当前,精准扶贫可能是乡镇一级最繁重的工作任务了。下面这篇微反映了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精准扶贫”的一些思考。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在底部进行评论。

2015年,媒体报道了山东、广西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户识别不准等问题。媒体报道之后,山东和广西的精准扶贫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精准扶贫,有硬骨也有软肋,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问题如出一辙。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者、参与者,我从基层这个视角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切身感受。

一、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精准扶贫的专项贷款、安全农宅、产业发展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算难以“情投意合”。

你让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对象嫌山区条件艰苦,不愿到山区居住;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市场经济萧条,有亏本的人做前车之鉴;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也没有劳力;

你让我易地搬迁,政策资金投入不足,条件目前尚不成熟。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难言之隐。

看似天上掉下个大元宝,我却无能为力把它捡起来。残酷的现实,使“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措施成了农民难以完成的考题。

一些农民打着产业发展的旗号贷款或买小汽车、或为子女还房贷、或归还陈年旧债,改变贷款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精准贷款,本来是政府借鸡生蛋的远景规划,到头来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措施。啼笑皆非的投机取巧之术,使政府的良苦用心陷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徒劳境地。

在一些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农户眼里,政府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使他们躺在救助的温床上裹足不前,特惠政策“断奶”之日,也许就是他们返贫之时。因为贫困户的特殊身份所获得的优惠,使一些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心理失衡,为了讨个说法到处上访,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反思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是人为地拔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忽视了农民先天禀赋的内在决定因素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客观局限性。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为此,我不禁想说。政府管得太宽了,真是先天性气血不足、后天性营养不良的,管得了一时,还能管得了一世吗。保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策的全面配套,让他们在服务平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脱贫姿态,这才叫做真正的公平公正。跟不上步伐的,让救助机制兜底吧。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早在远古时期,春秋时期的圣贤大哲老子先生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以清静之道来治理国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实事求是的精髓所在。

过多地对农民指手划脚,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农民设计发展蓝图,甚至追求整齐划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也许有人会说,基层干部干嘛去了,为什么不好好把关。我想问:贫困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有具体明确的量化尺度吗。仅凭人均纯收入就能准确地界定贫困户吗。测算人均纯收入,农民能够把一些隐性收入和盘托出吗。银行存款是个人隐私,你有权力到银行查询吗。还有一点上级部门可能有所不知,一些邪恶势力为评上贫困户反复缠访,基层干部的安全谁能保障。维护行政秩序需要法制保障,可惜基层的法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评议贫困户之前,上级态度暧昧、三缄其口,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严明的制度约束。等评议有了结果,具体措施落实了,上级象小孩变脸了:吃了我的糖你给我吐出来。理由是,贫困户评判不准,给出的措施和优惠我要收回。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小朋友玩游戏还得有规则呢,如此严肃的工作有关部门不提前制定规矩,坐观事态不妙之后突然有了新规,这不是“养违规”吗。上级调查研究不深入、事前准备不充分、具体措施不明确,实践过程中难免出现盲动主义和“养违规”现象。

“梨子什么滋味,吃了才知道;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顶层设计与基层基础怎样珠联璧合。政策创意怎样接上地气。实践会给出答案。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