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获得感》观后感:打赢脱贫攻坚战 增加人民获得感
增进和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作者:江应中《光明日报》(2016年07月31日06版)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在新的征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断增进和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供了科学纲领和行动指南。
本质论:发展为了给人民带来获得感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下,借鉴和吸收人类有关发展理论的先进成果、探索和总结中华民族发展实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在我们党的发展思想中,发展的本质问题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党无论是在成立初期还是在政治和自身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时期,无论是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时期还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如一地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动摇过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因如此,这个根本宗旨成为党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当下呈现新的形式和内涵,这就是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发展是解决全部问题的重要基础。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作为先导的发展理念的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我们党对发展本质认识和把握的新飞跃。从沧桑历史中一路走来,中华民族深谙贫穷就要受苦、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如果没有发展,何来三倍于全球同期水平的经济增速,何来超越“10万亿美元”大关、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何来直面并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勇气和定力。如果没有发展,何以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最大贸易国,何以实现从一般商品出口到成套技术和项目出口的跨越,何以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和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发展,何谈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何谈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诺言,何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如果没有发展,凭什么、拿什么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共享发展是发展的最高价值和根本旨归,是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实现形式和汲取路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注重民本的优良传统,在为民、惠民的政策设计下,催化了人民群众对“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转化为党和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获得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百姓感受到的是更加殷实的“钱袋子”;按照国际标准分解并落实节能减排的指标,让“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从儿时的记忆回到现实;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红利呈现“普惠”的新局面;“老虎”“苍蝇”一起打,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到坚决纠正和有效遏制;精准扶贫、户籍改革、异地高考、救助创新,一系列新政更加便民利民惠民,给人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获得感不仅包括物质获得,还包括精神获得。今天,我们增进和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要更加凸显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关注人的价值和权益,关注人的生活质量、需要满足、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善和睦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的和合存在,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增进和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要切实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照进现实,就是要努力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转化为幸福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