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发言稿★

第一篇:帮扶发言稿泸县民政局帮扶工作汇报

(2010年10月15日立石镇水鸭池)

为深入推进“部门帮村、党员帮户”结对帮扶工作,2010年度,我局在海潮镇徐场村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重点对联系村民生工程、农民收入、村级经济、环境治理进行帮扶,通过一年来的努力,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三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帮扶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设臵帮扶工作组,抽调4名同志专门负责帮扶工作,工作小组多次深入联系村开展座谈,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二是任务分解到位。在全面掌握联系帮扶村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后,制定了《泸县民政局党组2010年“挂帮包”结对帮扶三年工作规划》,全局12个股室及26名党员干部职工与联系村56户结对子,将帮扶村的具体问题、帮扶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职工,明确了帮扶内容和目标。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局党组把各股室和党员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的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坚持日常随机督查和年度集中考核相结合,将帮扶责任逐一落实到各股室和全体党员职工。

二、采取“七项措施”

一是制定帮扶规划。帮助联系村制定三年具体帮扶计划,确定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

二是开展党建帮扶,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对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协助村“两委”抓好村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

三是开展资金帮扶,协调项目资金。通过向上争取、社会捐款、个人捐资协调帮扶资金,启动总里程为7公里的村道铺片石工程;完成全村3条主要通达路的硬化工程。截止10月15日,徐场村已经完成大山头至瓦厂山300米断头路的打通工作,受益群众达到500多人,老百姓减少绕行2公里以上。

四是开展产业帮扶,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县民政局协助徐场村成立龙眼种植协会,帮助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帮助全村农民发展规模养殖、特色种植业。

五是开展智力帮扶,发展科学农业。积极开展科技下乡,赠送科技书籍、资料,组织外出参观,并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每年到村开办技术课堂,对全村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六是开展思想帮扶,充分发动群众。通过帮扶活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让群众参与到帮扶项目的建设中来,积极为全村的公路建设和产业发展投工投劳。

七是开展文化帮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帮助成立村级文化演艺宣传队。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和时代楷模,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乡风民俗,丰富全村群众精神文化

生活。

三、帮扶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全局党员干部分期分批深入帮扶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联系村打通断头路,始终把“切实解决好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立足岗位,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深得群众欢迎。

二是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强化了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干部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全局党员干部按照创先争优的要求,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浮”,切实做到讲实话、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工作的落实上。特别是在“8.22”抗洪救灾中,全体民政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深入一线,冲锋在前、顽强拼搏、不畏艰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政人为民服务的真心。

三是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通过大力开展帮扶工作,徐场村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落后面貌,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发展明显加快。截止目前,我局已帮助联系村打通两条断头路;给全村56户困难党员、家庭、计生三结合户送去3吨化肥,慰问帮扶资金5200元;进一步改善村委会办公室的条件,规范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帮扶村的生猪、肉兔、鱼、

鸭、龙眼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发展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三年帮扶规划,继续深化“挂帮包”工作,争取到2012年,帮扶村村级经济收入增加到5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村民的致富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泸县民政局

二o一o年十月十五日

第二篇:帮扶发言稿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赵店乡花洼村李东组,我叫张红设。近年来,花洼村支两委立足实际,以“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通过合作社‘大手’拉起贫困户‘小手’,实现劳务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的”目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想方设法为群众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以林果产业为依托,打造成村民的“绿色银行”。通过集中经营、“绿色”种植等方式,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多家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51岁的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人,在花洼村生、花洼村长。第一次出门到城里打工,刚满17岁,南阳、广州、北京等地的无数个建筑工地,都记录了我辛苦打拼的岁月。年轻气盛的我也有很多抱负,务工不是我的目标,养殖、种植都干过,但由于少技术、缺资金、不会管理,一切都化为泡影,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我清楚。转瞬20年,我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观念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一名普通的泥瓦匠逐渐发展到有了自己的实体,在附近承包近百亩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人生就要奋斗,只有奋斗的人生才会幸福。”我村贫困户张定基由于年事已高,缺乏劳动力和管理经验,大多田地已经荒废,无人打理。前段时间,作为鑫森源合作社的负责人--我,却格外忙碌,虽然年过五旬,但我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叫上张定基,带着合作社技术人员起早贪黑到黑李园里清理杂草,剪枝修叶,手把手教张定基学习修剪技术,他激动地说:“你们这是拉着我奔小康啊,我再原地不动,都对不起你们,我要主动学习种植技术。”今年,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我将5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帮扶范围,本着“包技术、包服务、包销售”的原则,主动拉手贫困户,为他们义务补苗、嫁接、剪枝,手把手地传授贫困户种植技术。

“2015年,我把家里的土地大部分流转给了鑫森源专业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一边打工一边学种菜技术,一年下来比种地划算得多。”张定基笑着说,“去年,我菜地的收入,加上在合作社里打工挣的钱,收入有一两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张定基算了一笔账。通过土地流转,农户每年每亩地可收入千把元;同时,农民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可挣70-100元;此外,农户还可将多余的存款投资到合作社,每年领取不少的分红收入。“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合作社可就地吸纳,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能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张定基说道。

在鑫森源专业合作社里,像张定基一样成功摘帽的贫困户有四五户,“示范带动贫困户”“吸纳帮扶一般户”已经成为张定基新的奋斗目标。张定基介绍,合作社每两年从建档立卡户中确定5户贫困户,以逐年带动的方式进行帮扶。第一年在合作社打工挣劳务钱,学习种植技术、积累管理经验;第二年在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按意愿,让贫困户以先承包大棚后交纳租金的方式自主经营,实现脱贫致富。“为了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合作社还与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农户只负责大棚的生产管理,而销售则由合作社统一负责。”这样一来,群众就不愁蔬菜卖不出去了。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最后,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个真诚合作、共同进步的平台。希望我们通过这次活动建立真正的友谊,相互信赖、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我相信我们每一位结对子的老师一年后都能给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最后真心祝愿我们手拉手教研联谊活动能结出累累硕果,把我们的教育园地耕耘地花果飘香。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