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形势日趋严重。滥砍滥伐、乱占林地等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近年来,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为广大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下面主要围绕森林的重要性及其现状谈谈其保护对策。,年来重点就这一现象的屡禁不止。重点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展开分析

关键词:森林保护;可持续发展

abstract:withincreasingeconomicdevelopmentandpopulationgrowth,deforestationandforestdamagesituationisgettingworse.thephenomenonofdeforestation,andunlawfulappropriationofforestlandisstillrepeated.inrecentyears,theconcep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sgrowinginpopularity,generallyacceptedandrecognizedforthemajorityofpeople.thefollowingmainlyfocusontheimportanceofforestsandtheircurrentsituationtotalkaboutits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keywords:forestconserv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4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一、森林的重要性

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这对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又如,在降雨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都能够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大量地吸收和贮存雨水。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另外,森林也是用途广、潜力大、污染小的生物能源,是解决能源最可靠的途径之一。

1.保护森林是解决各种生态问题的关键环节

山洪暴发、洪水泛滥等是人类一直苦恼的问题。而植被保护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草原退化比较严重,全国严重退化的草地约有90万m2,占现有草地的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米,占国土面积的3812%;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近年来每年由2100万平方米的土地沦为荒漠,相当于每年损失两个香港面积。

2.森林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

工业发展、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威胁人类健康。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8.14克,松林为9.86克,榆树林为3.39克。一般说,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另外,森林对污水净化能力也极强,据国外研究介绍,污水穿过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细菌含量大致可减少一半,而后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时可减至90%以上。

3.森林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

森林的美是随着结构、季节、环境等不同而变化,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重性。森林的自然美,表现为森林植物颜色为基调的五颜六色,春花、夏叶、秋果、冬枝,加上不同物种和层次的天然搭配,树冠和轮廓、树干和枝条的曲线等无不展示其自然美。森林的社会没表现为不仅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林产品方面等的物质资料,还能提供生态环境服务;森林的艺术美,表现为森林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产生的意境美。

二、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我国大城市及沿海地区树木成长的很好很茂密而长江中部地区原有的原始森林已不复存在曾经是密密麻麻大树现在已变沙丘不能积水洪水泛滥。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