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创新工作座谈会记要

创新——证券公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证券公司创新业务年度报告

创新原来是大鱼吃小鱼中信海通的并购狂欢

强者恒强,弱者沉沦。

2005年券商经过一轮大洗牌之后,券商格局的分化明显,实力强劲的券商越发做强做大,跟不上市场节拍的中小券商逐渐走向边缘化,而创新业务无疑促进了这一进程。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与净资本挂钩,大型券商先发制人,同时也获得了超额回报,比如中信、海通和广发。而直投业务从试点到常规,则巩固了中信、海通等资本雄厚的大佬们的江湖地位。

每一次创新,都是券商格局的重新划分。券商的创新业务,正推动着这一瞬息万变的江湖格局,经历着微妙的演变。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凸显“马太效应”

2010年无疑是个券商创新年。这一年,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先后开闸。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启动,共有3批25家券商获得试点资格。在第一批试点券商名单中,国泰君安、广发证券(000776)、国信证券、中信证券(600030)、光大证券(601788)和海通证券(600837)入围。无一例外,净资本厚实的大券商分得了第一杯羹。

据半年报数据披露,截至8月末,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273.99亿元,比年初增加146.27亿元。从已经公布的半年报来看,融资融券业务对业绩的贡献已初现苗头,且与其净资本实力几乎成正比。

其中,招商证券(600999)融资融券利息净收入8046万元,中信证券7170万元,华泰证券(601688)6614万元,广发证券5952万元,光大证券5125万元,长江证券(000783)1272万元,兴业证券(601377)1352万元,宏源证券(000562)1027万元。而净资本逾400亿元的海通证券,融资融券的市场占有率也最高,这一业务带来的利息净收入高达9910.5万元。

国泰君安券商行业分析师预测,两三年内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收入贡献度可能达到5%-10%。假设融资融券佣金率0.12%、转融通比例为50%,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将超过500亿元,对净收入贡献率达到20%左右。

与融资融券同期开放的,还有股指期货。其实早在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就已成立,专门为股指期货而准备。但直到2010年,股指期货才正式推出。

“股指期货业务的启动,首先促使一大批券商收购期货公司,对于券商来说,以后的玩法更多了。”一位经历了几波熊牛市的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所谓的“玩法”,就是券商的传统业务部门可以有效利用股指期货这一交易品种来设计更多的产品,获利更多。对经纪业务部门来说,股指期货业务的展开可以带来额外的佣金收入。而券商自营部能够运用股指期货套保,资管部也可以设计市场中性产品、套利产品来平衡业绩波动,回避系统性风险。

中信证券是市场上的最大的股指期货持仓者,无疑是股指期货推出后最大的赢家。“中信的净资本很高,因此他们的股指期货份额非常大,这样市场的交易很多都被中信自营部主导,导致中信自营部的业绩大大提升。”券商一位自营部人士告诉记者。

无论是融资融券,还是股指期货,都和券商的净资本挂钩。这也意味着,券商必须努力去扩大自己的净资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可以参与新的业务而不被市场淘汰。

直投业务摸着石头过河

券商直投业务从试点伊始就备受争议,在受争议的同时也由试点转为常规业务。

2007年9月,证监会正式启动证券公司直投业务试点,并且要求开展直投业务试点的证券公司净资本原则上不低于20亿元,且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担任股票、可转债主承销的项目在10个以上,或者主承销金额在150亿元人民币以上。

如此高门槛,将众多中小券商挡在门外。而中信、华泰、国信、平安、广发等大券商相继获得直投业务试点资格。

据了解,共有34家券商获得直投业务资格,其中24家券商成立了直投公司,直投子公司注册资本共计216亿。

大型券商凭借强大的净资本,对直投业务的投入也不惜血本。据上市券商公告披露的数据统计,截至9月7日,今年以来17家上市券商在直投业务上投入的资金达到36亿元,在今年所有创新业务投资中占比达到30.9%。

截至目前,28家券商的直投子公司已投资项目229个,投资总额达到102亿元,所投项目中有29个已经上市。其中多为创业板公司,而在2012年直投限售股解禁的公司将超过10家。

目前这些投入已经开始获得回报。全部券商直投子公司没有发生大额亏损,其中海通、中信、国信等16家直投子公司已经盈利。

比如国信证券旗下的国信弘盛,自成立至今已有金龙机电(300032)、阳普医疗(300030)、佳隆股份(002495)6个项目上市,每股成本2.68元-11元不等,入股成本低廉。另外,国信还有其他9家已投资项目有望在今后年份上市,投资金额达到4.4亿元,是已投资项目的10倍。

创新业务初显回报

券商对创新业务的投入可谓不惜重金。据相关公告统计显示,截至9月7日,今年以来上市券商总计在创新业务上的投入达到116.48亿元。

但显然创新业务值得券商付出,高额投入已经初显成效,并将在未来的三五年影响到其在市场的占有率。

以中信为例,中信证券通过并购华夏证券的营业部规模迅速扩大,实力大增,上市后更是如虎添翼,净资本迅速扩充,跻身第一梯队券商。近几年券商创新业务的试点与开展,中信证券都精准地抢得了先机,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和直投业务的最大受惠者之一。

据半年报数据统计,中信证券的融资融券、直投业务、资产管理、股指期货及其他衍生品投资等创新业务上半年为公司创造了19亿元的收入,收入占比达到25%。创新业务已然成为该公司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一成效在其他上市券商中亦有体现。根据宏源证券2010年年报,公司去年直投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65.9万元,实现融资融券业务收入62万元。国元证券(000728)2010年年报则显示,公司实现直投业务营业收入761.04万元,同比增长252.93%。

由于无论是权证、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还是直投业务,对券商净资本的要求都很高,券商创新业务的开展将进一步促成该行业的两极分化。

“一家券商在创新业务上能够引领行业,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券商今后格局的重新分配中占据了有利的位臵。”申银万国资管部总经理单蔚良如此表示。

券商格局三年大裂变

京派还有背景,海派只有背影,粤系四小龙背负使命

没有什么能够比官方数据更加有力地记录,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衰落的足迹。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自2008年以来,以总资产计,申银万国成为下滑最快的大型券商:这家2008年名列榜单第六位的券商,到了2010年已经仅仅排名第十。

以营业收入计,国泰君安的下滑令人心惊:这家200

8、2009均名列第一的大券商,2010年掉到了第4位。它2010年的收入,不到2009年收入的65%。

以净利润来看,两家公司同病相怜,继申银万国在2009年被银河证券、国信证券超越跌到第六后;2010年,广发证券(000776)成功将国泰君安挤到了第三名。

如果考虑到,在过去的三年中,前十大券商的构成实际从未发生过变化;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的陨落程度,甚至可能比数字显示的更加惊人。

这两个名字,曾经见证了中国证券行业最黑暗、最疯狂、最有想象力的时代,也曾经孕育出了原汁原味的海派券商文化。

而现在,尽管他们仍是中国最大的券商之一,但市场的关注度,已经转向岭南。广发、招商、国信、平安,被认为才是希望所在。一批曾经名声赫赫的老牌券商,尴尬的不再被人提起。

这个行业里的很多老人,都记得万国和君安的叱咤风云,也记得南方和华夏曾经的挥斥方遒。他们对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依然恋恋不舍。他们不屑的说,现在的龙头中信,只赢在“不犯错”三字。

但实际谁也无法断言,多年之后,如果我们回望2010年,这到底是一场成功变革的尾声、还是开端。

唯一可知的是,一批庞大的背影正在逐步淡出。继综合治理之后,一场内生性的革命,正在席卷中国过百家证券公司。

佣金率的下滑与老券商的尴尬

关于国泰君安、申银万国、银河证券等一批名字的逐渐暗淡,永远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比如强势的汇金、漠不关心的地方政府、高管争斗,甚至“王益案”的余波未平。

然而,一开始对他们提出挑战的,其实是国信证券——一家源于深圳的小券商。

胡关金时代的国信证券,依靠客户经理制度,成功迎来了经纪业务的爆发,杀入中国券商前十强,至今屹立不倒。

然而,对于营业网点众多的大券商来说,国信证券模式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一个强劲的对手,还意味着:经纪业务不再是一块高利润的业务。据理财周报统计,2008年至2010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6.73%、66.26%、56.3%,比例不断在下降。

至今,依然有不少人私下抱怨,佣金率的不断下滑,成为公司最大的忧虑。

无论他们如何讥讽国信证券模式,但谁也无法否认,传统的通道业务已经不可能产生高利润。实际上,中国可能唯一能以服务溢价获得高利润的营业部,依然来自国信证券——著名的深圳泰然九营业部。

而在经纪业务上学习国信证券的其他几家粤派券商——招商证券(600999)、广发证券,则毫无疑问的加快了全行业佣金率的下滑;而其他券商尽管心有不甘,依然不得不看齐新进者的收费标准。

2008年,中国不少券商还可以收取千分之二的佣金率,2011年,他们不断央求监管层推出红头文件:佣金率不得低于万分之六。

这才是过去三年中,这个行业大鳄们所面临的最实质考验。

平安模式投行

如果说国信证券模式在经纪业务上,彻底颠覆券商行业竞争格局,令一批粤系券商成功扩张;那进一步奠定粤系券商领袖地位的,则是投行中的平安证券模式。

很多北京和上海的大型券商,此前甚至都没有意识到,2009年10月30日上午9点25分,在深交所敲响的中国创业板开市钟声,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无论二级市场如何评价,对于投行而言,创业板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发行审批速度加快、高溢价发行、高保荐佣金率……这些变化的直接后果,是一批中小型券商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够尽可能的多做项目,投行部门收入就可迅速提高。

而在此之前,由于大项目常年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600030)等京城豪门所把持,大部分中小券商的投行部门实际无米下锅。

2009年,以股票承销金额计,券商前十名分别是。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平安证券、长江证券(000783)、瑞银证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601688)、国泰君安。

以股票承销家数计,前十名分别是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平安证券、中金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600837)、中信建投、华泰证券、西南证券(600369)、招商证券。

尽管粤系券商已经表现不俗,但是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依然目中无人,多年以来,他们只需要与彼此竞争。

2010年,平安证券模式开始显示出力量。当年,平安证券在股票及债券承销家数上力压中信证券,首次排名券商第一。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股票承销金额的前十名是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银国际、海通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瑞银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招商证券。

如果不考虑当年发行的农业银行(601288)这样的巨无霸项目,平安证券的排名,显然将大幅提前。

这一年,平安证券的股票承销家数达到了惊人的48家,中信证券只有30家,中金公司只有22家。而且,平安证券的项目大部分为ipo,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则有大批利润较低的再融资项目。

豪门们对此几乎采取了无奈的态度,无论在中小项目储备、议价能力,还是投行内部的薪酬激励上,他们都无法与平安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这样传说中的华南“四小龙”匹敌。

甚至弃绝经纪业务、主打投行业务的合资券商,也为此受到了进入中国以来最强烈的质疑——他们的业务模式,是否适合中国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这是一个“猫论”的时代,庞大的资本金和显赫的背景,最终将让位于商业模式和激励机制。

所有曾经辉煌,终将与我们说再见。

券商三年江湖恩怨

胡关金部队华西失散,阴秀生搅动李迅雷,安信叛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券商似江湖。有门有派,有斗争。有人来,亦有人走。

这三年来最让人惊愕的变动,是“教父”胡关金的离场。

当年,胡关金带着一批部下,毅然离开国信奔至华西,之后又转战银河,却在寥寥数日后请辞离去。

即便是在江湖,你来我走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乔峰师从少林,后入丐帮;杨过进全真教后拜古墓派;令狐冲任恒山掌门人之前曾是华山大弟子。

英雄所“遇”略同。胡关金如此,阴秀生一样,还有李迅雷、龚寒汀、蒋国云等人,还有华西的那些高管、安信的那群分析师、平安的保代……

教父胡关金黯然离去

胡关金志在寥廓,不然1989年就不会抛开杭州大学金融学副教授的安稳工作,南下深圳,不然也不会在把国信带入金光大道后,却弃“国”投“民”转入华西。

原以为离开国信摆脱了国企的束缚,胡关金在华西可以大展拳脚,不想,华西的日子是苦的。不知现在的胡关金回想2004年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否会后悔。他在华西坚守将近5年,终在2009年初抱憾离开。

华西5年,胡关金疲惫不堪。第二年,时为华西大股东的朝华系控制人张良宾被抓,大股东换成泸州老窖(000568),同时又因股权转让问题被停止自营和投行业务。

对于胡关金来说,张良宾被抓不算什么,业务停滞不前才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尤其是其抱有很大希望的投行。胡关金受的这一击,很重、很痛。

他受得住,他的部下不一定能。跟着他到华西证券的国信前副总裁姜长龙离开,段文清、李华强、苏细强、孙明霞、凌江红等人也带着华西投行之前的项目投奔华林证券。胡关金眼睁睁看着一个一个他亲手带出来的人,对他挥手作别。

泸州老窖没有像张良宾那样给胡关金太大的权限,更不认可张良宾之前承诺胡的20%期权。胡关金带领一批人空降华西也给内部老员工带来压力和敌对情绪。再加上股权转让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投行和自营业务被暂停,华西搬家深圳的要求也遭到四川当地政府的反对。胡关金的部队腹背受敌,元气大伤。胡最终于2009年1月心冷出走,并在之后蛰伏大半年的时间。当时的说法是,胡关金称不打算再待在券商业,婉拒多家券商抛出的橄榄枝。

胡关金离开,华西冷了。跟随胡闯荡华西的人在胡离开后仅剩葛旋、李巍巍、陈杰明和杨炯洋4人。今年,华西高层一度腾空。葛旋年初离职后加入民生人寿,李巍巍紧跟着离去。7月,陈杰明也退场。当年的胡关金部队只有杨炯洋留守华西。

华西后对券商心灰意冷的胡关金为何又加入银河证券,已无从知晓。但是,他的加入让众人对老牌银河的改革寄予厚望。2009年9月,胡关金一进银河便试图大刀阔斧的改革。

胡在深圳受市场化熏陶多年,他是激进的;在国信拼打8年,他是强势的。他的这些却是“老古董”银河所最不能承受的。银河让他对这个行业彻底死心。仅上任4个月,胡关金便结束了他银河之路。

当英雄不遇于时代,就沉淀给历史。至此,胡关金为他的券商之路画了个句号,流放给过去。

现在的胡关金,转战pe界,据悉,他筹备的pe基金有10个亿的规模。

安信国君不安宁的日子

阴秀生与胡关金一样,曾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不一样的是,阴秀生没有那么多的传奇色彩附身,也没有在中国证券行业的初期就进去摸爬滚打的经历。阴秀生干过会计、做过投资银行,也曾于2000年在华夏证券待过。2006年,阴加入安信证券后一做就是将近5年。

他进入众人视线,受众人关注是在今年7月初。一条“安信证券副总裁通过公开竞聘,当选国泰君安副总裁、分管战略规划”的消息,把阴秀生带上舞台。

阴秀生是这次国泰君安人事变动中,唯一一位从外部跳槽而来的。而这一变动涉及到的两家券商国泰君安与安信,这段时间过的都是不安宁的日子。

今年7月,业内有消息称,国泰君安副总裁何伟将赴深圳,担任长城证券总裁。消息已传出2个月,目前,无论是证券业协会还是国泰君安官网上的显示,何伟目前尚还是国泰君安副总裁。紧接着,业内又传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转投海通证券(600837)的消息。至今,国泰君安李迅雷这块“招牌”还在,尚且不知他是否如预期加入海通。

安信的问题则关乎整个研究团队。今年,安信研究所流失了大概一半的分析师,其中还包括4个首席分析师。这4人中,首席基金分析师付强加入嘉实基金。而建筑与工程行业首席分析师石磊则是跳到光大证券(601788),这一幕是戏剧性的,高善文及其团队,就是3年前安信从光大挖来的。

今年,分析师的流动一点不亚于投行保荐代表人。大部分人跳槽的原因是现实的,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钱”的问题。安信的薪资水平还不到整个行业的平均线,尤其是对普通的分析师和员工。当然,与此有关的还有券商的战略布局和平台。

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公司。关键是人的选择。

平安投行遭突袭

对于人来说,“钱”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平安投行这次的“地震”同是因为一个“钱”字。原平安投行事业部总经理兼内核负责人龚寒汀已正式入职华林证券,一起出走华林的还有另外4名保代刘哲、乔旭升、张辉波和何书茂。

这只是一个开始,传言平安上海投行的人几乎要走光。平安此时的遭遇,一是与马明哲要进行人事调整有关,二就是薪酬。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而一些中小券商因资本金和经纪规模双重限制,将努力在资管、自营、投行三者之间,本质上徘徊在卖方和买方角色之间,这正是东海、东方、浙商、齐鲁等等券商的困惑。

可以看到,既有券商模式创新越走越同质化,而原有路径上解法不多。真正的创新势必要走向交易型驱动的商业模式,这又诉求于混业经营和做市商制度。然而,有了华尔街的前车之鉴,可见的未来将严重受制于政策。

(文摘编2011年9月理财周刊有所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