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讲稿
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1、次级房产贷款是源头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对于房地产金融机构而言,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借方有很多笔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它们可以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形成一个资产池,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借款者未来偿还抵押贷款所支付的本息,就成为房地产金融机构向mbs购买者支付本息的基础。而一旦房地产金融机构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那么与这部分债权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就完全转移给机构投资者了。也就是说,通过证券化操作,房地产金融机构就可以把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由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者来承担相应违约风险。
mbs本身分为三个等级。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由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首先全部偿付优先级债券,其次中间级债券,最后股权级债券。同理,一旦抵押贷款因为违约发生损失,那么承担损失的债券由先到后依次是股权级债券、中间级债券和优先级债券。拥有aaa级评级的优先级mbs往往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买入;评级在aaa-bbb的中间级mbs卖给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股权级mbs由于没有信用评级而往往由贷款公司自己持有。
由于中间级mbs信用评级较低,又无天然市场,投资银行就再次进行证券化,将中间级mbs聚集形成一个资产池,开发出债务抵押权益cdo。同样通过上述分级操作,优先级cdo往往能够获得aaa评级,重新获得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而中间级和股权级cdo的风险虽然大于中间级mbs,但是因为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率,而得到投机性机构投资者的追捧。在实际中,投资银行经由一个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特殊目的机构买下所有的cdo,剥离风险再进行销售。有了aaa的等级,又有高利润,各种养老基金、大型投资基金和国外投资机构纷纷购进优先cdo。投资银行则把剩下的高风险的中间级和股权级cdo高价卖给对冲基金。但鉴于房地产业长期的繁荣,投资银行自身也希望获得高利润,从而自己旗下的对冲基金也加入到购买中间级和股权级cdo的行列中。
2、宏观调控力度不当
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1
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4、金融监管不力。美国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缺失。首先在发放贷款的政策审核上过于宽松。其次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流于形式,毫无实质性约束。再次对于银行的监管方法落后,不能有效监管金融创新的结果。重重监管的“大门”都没有“看好”,监管机构因此没能及时发现次贷市场和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巨大的潜在风险%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控制次贷市场风险的爆发和蔓延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影响
(一)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机构因市场环境的恶化面临清算危险。由于次级按揭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的广泛传播,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范围几乎遍布整个国际金融市场。
(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企业亏损裁员将加重失业问题,进而影响美国实体经济的增长。此次信用违约的增加尽管主要体现在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实际上在其他贷款市场,如信用卡消费、耐用品消费信贷等领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引发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损失。
(三)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引发的市场无序调整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国际收支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动态均衡:美国大量进口并支付美元,然后美元通过各国购买美元资产回到美国。这种脆弱的均衡依赖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信心。而危机导致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和美元信心下滑,全球金融市场也将面临资产的重新配置,这种调整可能导致资金在特定市场的迅速流入和流出,对整个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剧烈的冲击。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退税、增加政府开支,助推美元贬值,推进社会保障,降息、注资,并加强金融监管,严格监控信用评级,遏制危机继续蔓延。但各国政府必须从根源上去改革整个货币制度,否则即使这个风暴过去,下一个危机还会潜伏。
三、金融危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和思潮的内在缺陷和不足,因而必然使其走向终结,并最终被它的母国所抛弃。
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内涵颇为复杂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既有左翼和右翼之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新自由主义”,实际上主要是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狭义新自由主义”。
广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指197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并先后成为主流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多种新兴经济学分支和思想流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总和,包括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学派以及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经济学、新增长经济学等等。
狭义新自由主义则特指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社会思潮,特别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和思潮,主要由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思潮组成,是一个具有明显“市场原教旨主义”倾向的政策思想流派。
“市场原教旨主义”。这种思潮的突出特点是宣扬“市场万能论”,否定“市场缺陷”及其“失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片面夸大市场的自修正和自复衡功能,否认政府干预对于弥补市
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的积极作用,认为除了维护法制和社会秩序以外的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将有损于市场及其健康运行。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必将全面走向衰落与终结。导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原因,诸如放松金融监管、金融创新过度、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等等,均与放弃凯恩斯主义、推崇和遵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思潮影响密切相关,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和思潮的全面衰落与终结。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影响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主要原如下,
①因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预期;
②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④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⑤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企业能赚钱才能生存,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化是提高公司收益的一项重要策略。而一般来说,想达到这个目的,无外乎两个途径——降低成本、提高价格。要想有效控制成本必须自己能掌控原材料的价格,当然,首先得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生产原材料,自产自销。
4、全球化——以全球应对全球
就像现在的中国,因为受到的影响较小(到目前为止),被很多国外公司视为躲避本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在许多欧美工厂裁员、停产、关闭的同时,许多跨国公司却坚持继续在中国扩大规模、建立新厂。因为中国的巨大市场,中国人民的巨大消费能力,因为他们在这里能卖出产品,赚到钱。这其实跟他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在中东建炼油厂、在越南建加工厂的理由一致,因为有利可图,因为中东的原材料成本低,而越南的劳动力便宜。而中国的巨大吸引力就在13亿中国人民的巨大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