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一、对信息素养涵义的理解

关于信息素养的涵义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与分类,如:

我国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了课程目标,从理论与实践都给出了表述,它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于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给出了多达11条较详细的表述

李艺与钟柏昌的《信息素养详解》中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则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因此,知识与评价调控组成了其他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载体;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部分有机相联并呈现一定的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领航,渗透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因此,六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于以上信息素养的理解,我比较赞同以下观点:

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李维维与李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中认为从横向上看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这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指的是对信息的了解和对信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上来讲,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讲,除了上述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涵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间接能力信息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指的是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个体的信息意识如何强烈,信息知识如何丰富,信息能力如何强如果他将其才能用在违法犯罪上,那么他的信息素养是非常低下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纵向上看,他们吧信息素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是三个层次中最浅的一个层次,也是对其信息能力要求最低的一个层次,但它却是培养另俩个层次信息素养的基础;自我满足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在三个层次当中,他的要求处于中间水平,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教学、工作的人如教师、会计等必须具有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所以是要求最高、培养难度最大的层次,如计算机系统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等必须具有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

二、对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的理解

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同样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社会、学生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学科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重新调整课程培养目标,在面向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学生个人发展三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培养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我国早期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目标由于主要依托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员,明显带有面向学科体系的特点,自成体系,逻辑性强90年代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计算机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面向当时的社会需求,强调实用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在我国以往的计算机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中一直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有时甚至不在考虑之列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很有必要加强对学习者的关注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说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正是由于培养信息素养能够较好的满足信息技术学科发展、信息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的要求,才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相继作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目标,并日益得到重视信息技术课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灵活使用等;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最后,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入信息的能力,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如何进行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

李维维与李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中提到: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时间还不是很长,再加上我国经济欠发达,信息技术产品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村百姓来说还是“休闲的奢侈品”,未能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国人的整体信息素养并不高所有,我们可以从纵向、横向俩个方面来考虑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时间还不是很长,再加上我国经济欠发达,信息技术产品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村百姓来说还是“休闲的奢侈品”,未能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国人的整体信息素养并不高所有,我们可以从纵向、横向俩个方面来考虑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从纵向——信息素养的层次出发

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信息素养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应“因材施教”

(二)从横向——信息素养的内涵出发

从横向上看,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个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四结合”的途径来进行

1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3与现实生活结合4全社会通力配合

四、个人理解与感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总是会有人抱怨我们学习的书本知识在生活中一点作用也没有,为此有的人一直困惑于学习的目的,更有人还以此为借口不好好学习久而久之,我也从接收这个观点进而慢慢变成认同这个观点了但通过对信息素养的理解,突然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反思

的确,信息已从以前的形式单一,逐步发展到了现在的具有实用性,并且教师以及课本本身都在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课本内容选择及编排方式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如以英语为例记得我们上初中那会儿,课本上的各种内容都被编排的很“正统”,单词一块儿,语法一块儿,之后就是课文,再接着就是与之相关的练习题还记得以前考试中出现的选择题都是和语法内容相关的,阅读、完形填空甚至都会与课本上的某篇课文完全相同在那个时候,我总是认为英语一点实用价值也没有,觉得它就是纯粹的知识,如果说学习它有什么用的话,那就是为了考试

现在上了大学了,我才慢慢认识到英语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一种工具,我们更多的是用它来与别人交流,来认识外面的世界所以,当我看到现在中学生们使用的教材,我感到十分欣喜会说会交流成为了现在中学英语课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英语书的第一页不再是认识26个字母,而是如何与新同学新朋友打招呼;书本中有很多活动的设计,并要求同学们结成对子,尝试用英语练习对话我认为这其中就在引导学生将英语作为手段来与别人进行交流

应该承认,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但是我们不可以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至少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及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进步的痕迹,虽然过程漫长,但是我们还是要对其充满希望

此外,还有一点关于信息素养的感想我如今在对自己当时的想法进行反思,但是庆幸的是我们当时传播信息仅限于口耳相传而今,在这个网络盛行的年代,任何负面信息都会迅速广泛传播

我一直对人们在网上传播信息的选择存有疑惑一般而言,不良的无聊的信息会在网络上疯传,而健康体现人们善良心灵的信息却无人问津我认为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曾经也成为过不良信息的推波助澜者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断掉那些不良信息的源头,因为这毕竟有点不现实但是当这些信息来临的时候,我们至少不能被这些信息所蒙蔽,更不能不加思索地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这也属于信息素养的内涵,我们作为准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面对这类信息的正确做法信息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十分关键和必要的事情,我们准信息技术教师更是有着重大的责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前提是我们自己对信息素养有足够确切的认识

第二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对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六点认识

文/张大文

我们应该对于问题的核心所在非常敏感。这个素养,我在读到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时,便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了,尤其是对我们教师而言。他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惊服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核心素养的理解。下面我用一组具体的数字来解读。爱因斯坦认为:首先,在居里夫人的核心素养中,品德细胞的作用大于科学细胞的作用,例如7∶3;其次,在占十分之三的科学细胞中,品德的作用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例如7∶3。总之,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作为一流科学家,她的科学细胞的作用是十分之三的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九;而她的品德细胞的作用却是百分之九十一。

我认为,爱因斯坦所理解的居里夫人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教师十分需要通过种种努力争取早日具备的,因为这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舒婷读初一时候的英语老师林老师就是具备了这种素养而对舒婷的成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舒婷当时活力四射,除了十一门学科外,她给自己又增加十门:看电影、看小说、爬树、打球、游泳、钓鱼……学校规定,星期天晚上不准看电影,她偏去。她不怕第二天英语考试,就算临时抱佛脚,满分120分的卷子她也可以得113分。这个情况引起了林老师的注意,她要用这个机会“教训”舒婷一番:试卷发下来,先是表扬,再是到黑板上重做,舒婷没想到她一下从113分跌到了47分。这无异于在她头上猛击一棍。接着,林老师从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总评给了她一个“优”。这让舒婷觉得老师既严格又公正。之后,林老师找她现身说法,说早年自己的顽皮也不亚于她,结果发现生活没有根,没有核心,将来也没有办法找工作,希望她也能改过来。舒婷觉得林老师语重心长,从此把她当作天边的一颗星,这颗星也照亮了她的前途。

这个事例说明,教师要有一种素养,对于学生核心问题之所在非常敏感。眼光一定要准,就像爱因斯坦能够把居里夫人的核心素养一眼看透那样。那么,我们怎样具备这种素养呢。

一、不放过每一个纠错的机会

早年读到“我不去,如同你那样”这个句子,总以为“我”和“你”都不去,但事实上,“你”出现在“去”的那个地方。原来这个“不”字不但管“去”,而且管“如同你那样”。那么这个道理是不是正确呢。于是同“如同你那样,我不去”作对比:在这里,“不”字管不到“如同你那样”了,所以不能同上一句相提并论。如果以“不”为中心,在“不”字的同一侧面作相应调整,前一句是“我不如同你那样地去”,后一句是“我如同你那样地不去”,的确不是一回事。那么,这个道理能不能经得起重复性试验呢。不妨用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里的一句话来验证:

a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b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c替我们d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

原句中的“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到底是什么样。如果把它放在a处,则是他们既没有替他们本国人也没有替我们预备材料;如果放在b处,则是没有替我们预备材料;如果放在c处,他们倒是替我们预备了材料。这都不符合原意。只有放在d处,才说明他们是为本国人预备了材料的,跟原句的意思一样;所谓“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就相当于一个否定词“不”。可见,我们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核心,不抓住决不罢休。

二、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的解决

有时候,我们似乎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可惜只抓住了一半却不自知。《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因为法国败了,第二天不准上法语课而要上德语课了,所以连镇上的人都去听课了。这个爱国主义的核心抓住了吧。但是,且慢。有个老铁匠华西特,他不但不去听,而且看到小弗郎士急着跑去上学,反而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原来,他刚看了德国人的公告,说阿尔萨斯、洛林两个区的学校,一律要上德语课了。他满腔气愤,回过头来看到小弗郎士,便说了这句气话。其实,这就是主题的另一半:憎恨敌人。一方面热爱祖国,另一方面仇视敌人,相反相成。能看到这一点,我们的思想水平便进步到辩证状态了。所以问题不到最后解决,真正的核心是出不来的。不但出不来,而且误以为是败笔,是闲笔,不会发现它是好笔。

三、不放过每一个含蓄的表述

钱学森在一篇文章里,有一个地方只说了半句话,使你我找不到核心所在,原来是他把核心含蓄起来了。《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一文中有这样五段(前两段按原文抄录,后三段只节录段首第一句,省略号为笔者所加):

基础学科之为基础是就其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而言的。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学科: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这六门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基础呢。也不是。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先说化学。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三十年代后出现了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决化学问题,使化学变成应用物理的一门学问。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又出现了计算化学。从前人们认为化学就是用些瓶瓶罐罐做实验。现在由于掌握了物质世界里头的原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靠电子计算机去计算。有朝一日化学研究会主要靠电子计算机计算,而且可以“设计”出我们要的分子,“设计”出造这种分子或化合物的化学过程。到那时做化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计算的结果而已。

天文学也是物理。……地学也是靠物理。……

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

这五段中,先是总述,说明六门基础学科中,最基础的是两门,即物理和数学,其他四门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而数学仅仅是指导推理和演算的工具,所以其他四门实际上都应该归结到物理。

这样,下面四段分明是要把上述道理在按学科分述中加以细化并落实。但是,首先阐述化学可以归结到物理时,只有“先说化学”四个字,似乎没有把意思表述完整,因为它在这里的作用并非只是贴上学科标签而已。那么,这里应该怎么表达才能使意思完整呢。从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先说化学”的所有支撑句都在强调化学这门研究分子变化的学科越来越物理化了这一点来看,从下文“天文学也是物理”中的“也”“地学也是靠物理”中的“也”“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中的“也”来看,再从“是物理”“靠物理”“要归结到物理”等或表判断或表肯定的暗示性表述来看,“先说化学”的完整表述无疑是“先说化学是物理”了。那么,这里为什么可以而且应该回避这个句子,而以仅仅写成“先说化学”为好呢。

这主要是为只具备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读者着想。在他们心目中,化学与物理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远远不如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之与物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果先把这句话和盘托出,虽精练概括,却突兀难解。现在,作者运用启发式:一方面,先把化学尽量往物理这边靠近,让这句话的雏形在读者心中酝酿起来;另一方面,又提示读者在四个中心句的不同表述中辨析出相同的指向来。这样,这句话便呼之欲出、不言自明了。

上述整个过程,先是把核心省略了,促使我们把核心补出来;补出来以后,有了核心,又要认识到还是把核心含蓄起来好。在这个从补充到不补充的认识过程中,我们无疑增强了对核心问题的敏感性。

四、不放过每一个个性化观点

因为个性化的观点往往在一个问题上产生两个核心,所以又要引起新的讨论。

著名演员于是之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自己的成长“全靠”邻居朋友、老师同学的帮助。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成长的核心是外因。他举了四个例子:邻居老郝叔要他起草做“会”的章程,使他硬着头皮学会写作。后来老郝叔领着他一张一张分发给邻居时,他高兴得像自己的作品发表了(实际上是内因之一——好学)。他能够画画,就是全靠卫天霖老师严格要求:铅笔要6b,不能用橡皮擦,要用烤干了的面包擦。卫天霖老师要求于是之一一做到。有一次去景山写生,山绿水绿树绿,他的画也绿得一塌糊涂。只听到背后一笑,原来是卫老师。从此以后,每次演戏,卫天霖老师总在后面笑:是鼓励呢,还是批评呢。总之这样的要求促使他进步(实际上是内因之二——深思)。他读不起大学,朋友介绍他到辅仁大学旁听。旁听的味道是不好尝的,但他坚持下来了。他感激朋友的帮助(实际上是内因之三——坚忍)。有了工作之后,他晚上读夜校——中法学校,进修法文,说学校对他热饭热菜很照顾。实际上他从西四的家到东单的学校,来去路上不是背诵就是拼音,不浪费一分一秒(内因之四——惜时)。由此可见,“全靠”之说于是之可以说而且应该说,我们却不可以说甚至完全不应该说。一个外因,一个内因,两个核心,应以内因这个核心为主。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五、不放过每一个严密的整体

有时候,问题的核心不是某一个词语,而是几个词所组成的句子。所有个别所组成的整体都重要,整体里边所有的个别都重要。一的一切,一切的一,都重要。它们组成了一个核心共同体。

贾祖璋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他专门研究荔枝。荔枝是我国特产,以西起成都、东到福州为产地的北限。现在科学发达,这条北限能不能北移呢。贾祖璋的回答是: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这句话如果仅仅读一读,不过是知识传授,无从体现一个科学家严密的思维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体会他的构思过程:

可能1不是不2完全3也许4将来5经过这样的立体化,每个词都显得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每个词都是核心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可能”的可能性由其他词作了种种限制,它的重要性不那么重要了,其他词语的重要性反而显得突出了。这真正体现了核心共同体的集体力量。

六、不放过每一个新鲜的启示

有一年,我在黄山始信峰上看日落,很有感触:

红日依约沉,谷底霞色新。归鸦两三声,恐惊侍坐人。

归鸦真是感到奇怪。怎么我都回巢来了你还不走呢。但是,它马上领悟了我的核心问题——恭敬地陪着太阳下山,所以不叫第四声,恐惊侍坐人。

因为我在侍坐中思考着太阳的问题。它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忠于职守地为地球、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提供着能量。这个能量,在相对论之前,说是太阳内部物质燃烧而放射出来的;在相对论之后,说是其中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而产生的。但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不使人类担心:太阳总有一天会耗尽自己而从天空中消失。幸亏统一论发现,太阳并不是一个悬挂在太空中的圆盘,而是宇宙运行中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如同太阳灶上的聚光镜把太阳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只要太阳不断照射,这个焦点就不会消逝一样,这个叫作太阳的闪光点,就是宇宙统一场场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只要宇宙仍在有序地运行,这样一个能量聚焦点就不会黯然神伤地消失。

那么,学科教学能不能算作学科天地中的一个太阳呢。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在这个天地中徘徊,只要它们进入教学状态,就无异于把能量聚焦在一起,产生辐射的光芒。我们教师,就是能动地做着这种聚焦能量、产生辐射、进行投射的工作,就像太阳灶上的聚光镜那样,提供学生所需要的能量,让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就我们一代代教师的个体而言,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又是沧海一粟、昙花一现。然而,只要地球存在着,地球上有一群群人存在着,只要学科天地存在着,就一定会有一个不分昼夜、不分四季照耀着地球,照耀着每一个人,甚至照耀着学科天地的太阳,它总是默默地守望着,又总是热烈地奔放着……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平时所做的准备工作,以便使自己具备一种素养,去感知客观存在的人物、事物的核心问题,在向客观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建设自己的主观世界。我的认识很粗糙,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学习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了解了什么是人文素养,简言之人文加素养。人文素养的内涵强调人文方面的综合品质和个人的修养。理解“人文素养”,就字面原意而言,“人文”在这里确定为“人文科学”,而“素养”则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第五篇。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及与化学相关事实时,能够通过观察与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并得出结论

化学是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建立起它们间联系的。因此,化学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以实验为手段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或对基于微观或模型分析推理的结果通过实验手段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或相关理论。因此,化学学习需要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的学习思维。“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很好地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高中化学课程有利于丰富并完善化学认识,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核心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本质认识;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物质观、严谨求实科学态度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作为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对“化学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的,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