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八期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莲必治注射液与急性肾功能损害
莲必治注射液成份为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给药途径为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
198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莲必治注射液的病例报告50例,不良反应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皮疹、头晕、胃肠道反应、过敏样反应等。其中急性肾功能损害17例,并有1例合并肝功能异常。1978年至2005年2月,国内文献报道中检索到有关莲必治注射液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共26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29岁,因急性肠炎给予莲必治注射液0.6g,静脉滴注。滴注一次后,患者自觉双侧腰部酸痛。辅助检查提示,肾功能:尿素氮8.7mmol/l,血清肌酐424μmol/l;尿常规:尿蛋白(++);24小时尿量1600~2700ml;肾穿刺活检:肾小管间质炎。临床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住院治疗后,临床痊愈。
现有临床病例报告显示:急性肾功能损害患者发病前多无肾脏方面病史;单独或联合使用莲必治注射液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联合用药情况占多数。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特点为:发病时间短,多在用药1次后即出现;主要症状为腰酸、腰痛;部分患者尿量正常;均有肌酐、尿素氮的升高;预后良好。鉴于莲必治注射液有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并且是产品说明书中未提示的新发现的不良反应,因此在要求生产企业修改说明书的同时,提醒临床医生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对用药患者肾功能的监测。避免与氨基糖苷类等有肾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肾脏疾患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如患者用药后出现腰痛、腰酸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检查肾功能情况。生产企业必须加强对该品种安全性研究及上市后不良反应跟踪监测工作。
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与肾功能损害
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又称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为血容量补充药,有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作用,用于失血、创伤、烧伤及中毒性休克等。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又称低分子706代血浆、低分子羟乙基淀粉代血浆,为血容量补充药,用于改善微循环治疗。资料显示:目前临床上存在706代血浆与低分子706代血浆名称混淆及混用的现象。
198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的病例报告共84例,其中肾功能衰竭1例。
1978年至2005年2月,国内文献报道中检索到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肾功能损害13例,此外”706代血浆”(未明确是羟乙基淀粉40还是20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肾功能损害116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1岁,有慢性肾炎病史,因降压治疗静滴706代血浆500ml,每日1次,连续8天,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少尿,每日尿量不足400ml,实验室检查:bun59.36mmol/l,cr1506μmol/l,k+7.47mmol/l,给予急诊血液透析,抗感染,纠正心衰治疗,20天后bun35.45mmol/l,cr844.65μmol/l,k+4.3mmol/l,患者症状好转。
鉴于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可导致肾功能损害,故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尿量等指标,一旦发现少尿、蛋白尿升高应立即停药,及时对症治疗。老年人、原有肾功能损害及心脑血管疾患的高危人群应慎用本药。
警惕克银丸引起的肝损害和剥脱性皮炎
克银丸是由土茯苓、白鲜皮、北豆根和拳参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临床用于皮损基底红,便秘,尿黄属血热风燥型的银屑病。
198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克银丸的病例报告共14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有肝损害10例、剥脱性皮炎1例。1978年至2005年2月,国内文献报道中有关克银丸的病例报告共6例,其中肝损害4例、剥脱性皮炎2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7岁,因恶心、乏力、腹胀10余日伴皮肤、巩膜黄染入院。患者1月前因银屑病服用克银丸,每次100粒(10g),每日3次。服药10余日后自觉恶心、乏力、腹胀、纳差,继之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既往患银屑病1年余,病情轻,一直未治疗。体检:T36.4℃,R20次/min,P78次/min,bp110/70kpa。皮肤粘膜黄染,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084u/l,谷草转氨酶428u/l,γ-谷氨酰转肽酶157u/l,碱性磷酸酶256u/l,乳酸脱氢酶157u/l;乙肝表面抗原(-),抗甲肝病毒igm抗体(-),抗丙肝病毒抗体(-),尿胆红素(+),尿胆原(++),总胆红素73.0μmol/L,1分钟胆红素18.1μmol/L。
鉴于克银丸可导致肝损害和剥脱性皮炎,建议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避免超量、长期使用;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肝功能监测;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有克银丸过敏史、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对其他药物过敏者慎用。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品种相关监管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迄今已发布了八期。《通报》发布之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对某些因果关系明确、风险较大的品种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同时我中心对一些尚未明确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评价工作。现将已采取的监管措施介绍给大家。
葛根素注射剂
葛根素注射液是第三期《通报》涉及的品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11月22日发出”关于修订葛根素注射剂说明书的通知”。通知内容如下:
关于修订葛根素注射剂说明书的通知
食药监注函[2004]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该药品能够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发生。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现对该药品说明书做如下修订,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不良反应项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
禁忌项增加”对本药过敏或过敏体质者禁用”。
注意事项增加”1.使用本品者应定期监测胆红素、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尿常规;
2.出现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症状者,需立即停药,及时治疗”。
二、葛根素注射剂的药品生产企业均应按照上述事项尽快修订说明书和包装标签,并于该文件下发之日起30日内报所在地省局备案。自备案之日起,出厂的药品不得再使用原药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
三、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将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到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和部门,并尽快对已出厂的该药品的说明书予以更换,由于未及时更换说明书而引起的不良后果,由药品生产企业负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5期)
关注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
2011年01月20日发布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期通报品种为喹诺酮类药品。喹诺酮类药品是临床使用广泛的抗感染药,因其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原因,在抗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此类药品的大量应用,其不良反应及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也日益突出,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隐患。为使广大医务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了解该类药品的安全性问题,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特以专刊形式对该类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通报。
关注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药品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是抗感染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喹诺酮类药品品种繁多,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为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此类药品因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抗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喹诺酮类药品的大量应用,其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危害也日益突出,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隐患。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2009年的统计结果,喹诺酮类药品严重病例报告数量位列各类抗感染药的第三位,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占所有抗感染药严重病例报告的14.1%。
根据对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情况,2006年和2009年国家中心分别通报了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严重不良反应,2009年11月至今又对氧氟沙星等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系统评价。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喹诺酮类药品的合理使用,现对这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通报。
一、品种的基本情况
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依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和静脉注射,也有局部外用制剂。该类药品由于在未成年动物中可引起关节病,在儿童中引起关节痛及肿胀,因此不用于未成年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我国上市的喹诺酮类按原料药名称计有20余种,制剂百余种。本期通报的13个药品为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妥舒沙星、司帕沙星、芦氟沙星、帕珠沙星和吡哌酸。其中司帕沙星、芦氟沙星、妥舒沙星、吡哌酸主要为口服剂型,其他药品包括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一些还包括局部外用制剂。
二、病例报告的总体情况
自2004年至2009年10月,国家中心共收到上述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病例报告8万余份,其中严重病例报告3500余份,占总报告数的3.6%。总病例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和诺氟沙星;严重病例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氟罗沙星。病例报告数量及排名除与药品本身的不良反应性质相关外,主要受到药品销售量、使用量以及报告单位报告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三、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
喹诺酮类药品因有相似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因此不良反应/事件也表现出许多共同之处。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按累及的器官-系统分类,以全身性损害、神经和精神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此外,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事件也相对较多。
1、全身性损害
全身性损害为喹诺酮类药品报告最多的不良反应,13个药品中的10个药品其全身性损害构成比居于首位(占25-65%)。在严重病例中,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占全身性损害的70%以上,其他包括发热、寒战、多汗、乏力、水肿等。其中,过敏性休克主要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多数经治疗或抢救后治愈,也有少数患者死亡。不同喹诺酮类药品过敏性休克病例占该药品总病例数的比例略有差异,但均在1%以下。
2、神经/精神系统损害
喹诺酮类药品可通过血脑屏障,因此该类药品的神经/精神系统损害较为突出,其不良反应构成比多数居于第
二、三位(8-24%)。严重病例中,神经/精神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震颤、抽搐、椎体外系外反应、幻觉等,严重者出现癫痫大发作、精神分裂样反应、意识障碍等。在不同喹诺酮类药品中,芦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构成比相对较高。喹诺酮类因神经系统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后遗症的病例报告较少。
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也是喹诺酮类药品主要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的皮肤损害包括: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大疱性皮疹、光敏性皮炎等。不同喹诺酮类药品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构成比存在差异,其中以司帕沙星最为突出。在司帕沙星的严重病例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构成比高达50%以上,主要表现为光敏反应、剥脱性皮炎、皮疹、瘙痒等;其他喹诺酮类的构成比在7%至23%之间。因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后遗症的病例报告数量也较少。
4、泌尿系统损害
泌尿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损害,包括尿频、少尿、结晶尿、尿液混浊、蛋白尿、面部水肿、肾炎,严重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其中,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罗氟沙星的血尿报告较多,帕珠沙星的肾功能衰竭病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喹诺酮类药物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可结晶析出,引起结晶尿、血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稀释尿液,每日进水量应在1200ml以上,避免与有尿碱化作用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碳酸钙、制酸药、枸橼酸盐)同时使用。
四、部分喹诺酮类药品应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对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发现,一些药品的某种不良反应较其他药品相对突出,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尤为关注。
1、司帕沙星的光敏反应
在司帕沙星的严重病例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构成比远远高于其他同类药品,尤其是光敏反应。司帕沙星的光敏反应病例报告共114例,占总报告数的6.07%。光敏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手、颜面及其他暴露于光下的皮肤出现红肿,伴瘙痒或灼热感,严重者出现皮肤脱落。
光敏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类反应,与氟喹诺酮类的化学结构有关。因此,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尤其是司帕沙星时(包括使用后数日内),应避免接触日光及紫外光,可使用防晒霜、穿戴遮光衣物预防。过敏体质及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或降低用量。
2、莫西沙星的肝损害
在莫西沙星的严重病例中,肝胆系统损害的构成比相对较高。莫西沙星肝损害病例共62例,占总报告数的2.0%,其中严重病例15例,占肝损害病例的24.2%。患者肝损害多出现在用药一周后,部分原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肝损害出现在首次用药后1-2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下降、肝酶异常升高、黄疸等。
在国外的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中,莫西沙星有暴发性肝炎并引起肝衰竭的报道。在我国,莫西沙星片剂和注射剂的说明书已经更新,禁用于有严重肝损害的患者。因此,医生在处方莫西沙星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肝脏疾患史(如肝癌、肝炎、肝功能不全等),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况,权衡用药利弊。
3、帕珠沙星的肾损害
在帕珠沙星的严重病例中,严重肾损害比例相对较高。帕珠沙星肾损害病例共24例,占总病例数的1.0%,表现为尿频、血尿、蛋白尿、结晶尿、尿液浑浊、肾功能异常、少尿等,其中严重病例6例,均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这些肾功能衰竭病例中,患者用药时间为1-6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天不等,2例患者明确有肾脏疾病(肾结石、糖尿病性肾病),1例明确为帕珠沙星结晶析出致急性肾功能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帕珠沙星已知的不良反应,医生在为有肾脏疾病史的患者处方该药品时应格外慎重,权衡用药利弊,如需用药应考虑调整药物剂量。
4、其他
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我中心已分别在第11期和第2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进行了警示,该产品已禁用于糖尿病患者。此外,对产品的汇总分析中还发现,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品也有引起血糖异常的报告,包括低血糖反应和高血糖反应。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饥饿感、肢体震颤、一过性晕厥等现象,应考虑患者出现血糖紊乱的可能性。
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不良反应我中心已在第2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进行了警示。该产品临床用量大,药品使用的绝对风险升高。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注意合理用药,减少或防止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五、不合理用药
对喹诺酮类药品病例报告的分析发现,该类药品的临床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包括: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禁忌症用药、不合理的联合用药、输液时滴速过快等。部分药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还较为严重,如莫西沙星超适应症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疾病、胆道疾病等,比例达到30%以上。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并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六、建议
医生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指导处方喹诺酮类药品,严重掌握适应症,详细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品。对过敏体质或者有药物过敏史、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患者慎用该类药物,对肾功能障碍患者、老年患者应注意调整用药剂量,未成年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避免使用本类药物。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将药品风险及使用该类药品应注意的问题(如多饮水、避免日晒)清楚地传递给患者,确保用药安全。
喹诺酮类药品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病例报告较多,建议药品生产企业深入探索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从提高和完善质量标准入手,寻找和去除致敏源,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企业以有效的方式将喹诺酮类药品的风险告知医务人员和患者,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合理用药的宣传力度。实施主动监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第三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期)
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左旋咪唑等咪唑类驱虫药与脑炎综合征、盐酸芬氟拉明的心血管系统严重不良反应
2004年04月15日发布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新建立的一项及时反馈药品安全性隐患的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发布,尤其是自第四期开始面向社会公开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提高了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及特殊人群用药,更加积极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药品的生产和经营企业也由此增强了对防范药品安全性隐患的高度责任意识,一些企业不仅注意收集被通报药品的不良反应病例,而且正着手开展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近年国内外研究证实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含马兜铃酸中药材的肾毒作用与其马兜铃酸含量和用药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短期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间断或持续小剂量服用可引起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服用者肾损害进展较快);小剂量间断服用数周至数月可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肾小管变性及萎缩,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范可尼综合征,而血清肌酐正常。此外,还有马兜铃酸致癌的报道,人体主要诱发泌尿系统上皮癌。
目前,马兜铃科的药材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寻骨风、广防已、朱砂莲已检出马兜铃酸,天仙藤检出马兜铃酸类物质,其中关木通因安全性问题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药用标准。
1988年至2004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马兜铃、青木香、广防已、朱砂莲引起肾损害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31例,详细情况如下:
含青木香。中药汤剂1例,不良反应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冠心苏合丸25例(5例合用其他含关木通制剂),不良反应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舒肝理气丸1例,不良反应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含马兜铃。二十五味松石丸1例,不良反应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含广防已。中药汤剂2例,不良反应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2例均合用关木通。
含朱砂莲。中药颗粒剂1例,不良反应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掌握藻酸双酯钠注射剂的适应症,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用药过程中应缓慢滴注,并加强监护,一旦发生异常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减少严重后果的发生。
2.藻酸双酯钠注射剂相关生产、经营企业应主动、严密的收集该品种不良反应/事件,同时加强生产、流通、贮存等环节药品质量的监控、保障,并开展生产工艺研究,提高产品质量,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3.建议相关生产企业对藻酸双酯钠注射剂导致阴茎异常勃起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分析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