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信息科技

发布时间:2012-06-2009:28来源:中国出版网

今天我主要谈一谈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其实,信息产业(it,informationtechnology)讲起来很简单,它有两个主要因素,就是人才和创新。在这个产业中,没有特别大的厂房,没有流水线,也没有很多的工人,所有的都是人脑和电脑。

今天我的演讲分三个部分。首先我想谈一下整个it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包括里面的定律;然后谈一下产业技术的热点,包括移动互联、云计算和自然用户界面;最后我会谈一谈企业的管理和创新的模式,特别是领导力方面的问题。

一、it技术的发展

(一)技术的创新

看一下it产业或者我们人类的整个历史,其实每一次革命都是由于创新,都是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命。农业革命是由于耕犁技术的发明,由畜牧文化转向犁耕文化,那个时候把人的体力发挥到极限,因而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到了18世纪,由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我们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有了动力(power)、有了引擎,所以人类摆脱了体力的限制。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我们进入了信息革命时代,信息技术延伸了人的智力和脑力。特别是最近20年的网络革命,消除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的限制:过去看书要去图书馆,或者把书买回来,现在上网上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书籍;过去交朋友可能是身边的邻居,现在大部分是虚拟的朋友;过去买东西去商店,现在网上购物,完全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里面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正是创新提高了生产力,带来了新的产能。

什么是创新。有很多种定义,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对创新最早进行定义的是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其实很简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引入新的函数,引进之后,整个生产曲线的过程和要素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创新其实就是为了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和发明不一样,发明更多的是技术性的东西,而创新是一种战略性的东西。所以创新本身是多维的,有技术创新,有市场创新,有管理创新,也有文化方面的创新。

比如中国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可能大部分创新是商业模式和文化的创新,技术方面少了一些。有一些企业可能更偏重技术创新,比如英特尔、谷歌、微软,它们以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而像戴尔等企业则主要是通过直销等商业模式盈利。企业定位可能不一样,但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具有差异化的竞争力,在竞争中才能够取胜。

另外,技术的创新对高科技企业十分重要,但技术原创只是创新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要有原创,3a的模式,即采用(adoption)什么样的技术、适应(adaptation)什么样的技术和应用(application)什么样的技术也很重要。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的电视产业。在1990年以前,电视几乎全部都是国外生产的,大多是日本、韩国的,到1993年之后,中国国产的电视机突然占有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我当时问海信、tcl的老总,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彩电产业突然腾飞的。他们说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整个的显像管技术,包括传输、通讯、接收技术主要是来源于国外,但是他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就是把电视机的接收功能、抗干扰功能和稳压功能做得比国外好。因为在国外,电源本身比较稳定,信号也比较强,而在中国的边远地区却可能接收不到信号,这么简单的一个创新就使得中国的彩电占到了60%~70%的市场份额。

另外一个例子是联想。联想在1997年、1998年之前市场份额很低。过去电脑都是戴尔、惠普等等,都是国外的品牌,但后来联想做了一个功能,就是“一键上网”,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上网,不知道怎么注册,联想就做了很简单的一键上网功能,第一次选好之后就可以上网。柳传志先生说就是一键上网的功能,使得联想的市场份额在两年中一下子从8%上升到17%。这种很简单的应用对于某一个市场、某一个用户群也很重要。

另外一个就是创新的三个步骤,从战略的制定到技术的孵化,再到产品的研发,到推入市场,都需要整体的创新战略。创新有什么样的趋势。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很多年,首先一点就是越来越快速,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像我们的四大发明创新周期上千年,后来蒸汽机是百年的周期,电报、电话、无线电是几十年的周期,现在是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时代,就是日新月异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第二点是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突变性。每一次突变都会带来产业的一次大地震,很多老牌的企业不存在了,新的企业起来了。过去的突变性周期是20年、30年,现在是5年的时间或者更短。前段时间一位我十分尊敬的科学家去世了,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叫肯尼斯·奥尔森,他去世了以后,比尔·盖茨写了一篇悼词。他是比尔·盖茨最崇拜的一位专家,是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equipmentcorporation,简称dec)的创始人,小型机的发明者。dec公司当年生产的vax计算机,在我们读书、工作的时候,用的主要就是这个计算机。当时dec、ibm是并列的两个最大的公司,dec甚至一度在小型机方面超过了ibm,但后来就消失了。所以,特别是对于高科技产业、it产业,每次突变,许多老牌的企业就会消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后,也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现在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这时候人才、市场、技术、个人竞争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特别是人才和技术基本上跨越了国界,比如,我所在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有300多名外国人,总部的西雅图公司有3000多名中国工程师。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可以使用美国的技术,美国也可以使用中国的技术,技术是不分地域的,只分有没有专利,是谁的技术。

从人才和技术来讲,世界是越来越平的,但是很多方面还是有地域性的,其中一个就是文化和管理,包括产品、服务,这是有很强的地域性的。四个现代化,技术人才是全球化,产品是多样化,市场是本地化,服务是个性化,所以世界是平的,世界又不是平的,是四分之一平的。

有一次我和《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聊天,我说这个书名写错了,世界还不是平的,你这样是在误导大家,正确的名字应该是《世界四分之一是平的》,他说我要是那样写,就没有人买我的书。但这个观念很重要,一个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历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差异,不管是跨国企业到中国,还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一定要考虑文化、管理、战略、市场的不同。许多跨国企业到中国,有的没有成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我认为他们最终不成功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有很多跨国公司成功了,为什么你不能成功。有的人拿中国的监管、体制当问题,其实这都是借口。

(二)it产业发展趋势

下面我们进入主题,it产业的发展趋势。it产业的整个周期基本上是10~15年,每10~15年有一个大的变革,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节点,我的一本书《变革中的思索》,谈到了发展的趋势,有哪些新的趋势呢。

第一个趋势,从pc时代走向互联时代。包括像微软、英特尔,过去都是传统的pc公司,但它们要拥抱互联网时代。当然,到了互联网时代并不是说pc就消失了,或者不重要了,恰恰相反,pc的定义、功能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第二个趋势就是pc走向pc+,pc不仅仅是个人计算(personalcomputing)中心,还是个人通讯(personalcommunication)和个人控制(personalcontrol)的中心;pc不仅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也是一个通讯的工具、控制的平台和娱乐的中心。另外,计算的pc进入了各式各样的地方,pc正变成一个钱包,变成一个电话,变成一辆汽车,变成一个电视,可以说pc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都可以联网。现在人和人相连,人和物相连,物和物相连。有互联网,未来还会发展物联网,各种各样的传感器(sensor),可以把所有的信息都传送到云当中。

第三个趋势就是计算的架构将从“端”(client)走向“云+端”(cloud+client)。云计算是我们这两年听到的特别火的字眼,但究竟什么是“云计算”,它能做什么,它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云+端”的变化对整个it产业,包括整个服务业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另外,产业的模式也在变化。过去最早的时候,软件和硬件是在一起的,还没有软件这个产业,当时是大型机、小型机,软件为硬件服务,每一种机器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开发工具,不同的用户界面,到了pc时代才真正产生了软件产业。所以我经常说,比尔·盖茨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新的产业,让软件和硬件相对地独立,有操作系统,有应用平台,有应用软件,现在加强服务后又有新的模式。但是过去几年,软件主要的模式是作为一种产品,可以在网上买,现在正在发生变化,走上产品加服务的模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免费的。

最后一个趋势是it整个范围或者地理发生了变化。在上个世纪,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主导的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看到中国、印度已经成为了不能说是最重要的,但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区域。特别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在手机、游戏、pc、服务器、通讯等方面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市场,所以对整个it产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经常用三大战役做比喻,来解释it产业的一些发展和变化。过去的这些年,it信息产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战役就是平台之争和操作系统之争,在pc时代有三种操作系统,一个是比较封闭的苹果系统,一个是完全开放的开源免费系统;另外一个是半开放的,也就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在pc时代微软的体系是占主流的,一直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现在整个产业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的5~10年会有三大战役,就是三大平台的激烈竞争,谁掌握了三个平台谁就将在it产业占有更大的空间。

第一个大平台是云计算的平台,云的平台目前在美国有三个公司做得最大,一个是微软的azure(蓝天)品牌,一个是亚马逊的amazoniss3品牌,一个是谷歌的appengine品牌。别的国家现在还处在对云的平台的研发阶段,每个国家都有机会,云里面有技术和产业,但更多的是服务,服务业有很大的区域性,所以我想将来可能会有10~20个不同的云的平台,但是平台之间可以相互沟通,所以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机会。

第二个平台是端的平台,一个是智能手机的操作平台;另外一个是手机和pc互相渗入、互相竞技的平台;最后一个是手机和现在的平板、pc汇成一个平台。目前在手机的操作系统方面是“三国”演义,微软、苹果、谷歌,基本上在未来的10~15年,不会有新的平台,所以国内很多企业在做手机操作系统,其实风险非常大,我并不是特别看好。如果我们国家在10年前开始研发这个平台,而不是pc平台,也许会有机会,但是现在已经形成了三个大的系统。第三个平台可能更大,而且有更多的变数,就是基于或者跨越云和端应用的平台,包括社交的平台、电商的平台等,在云和端之上。我想这个刚刚开始,中国有很大的机会,不仅仅在国内,甚至在全球各地都有机会。所以三大平台,端的平台基本上已经定型,我不知道这三家谁会赢,微软、苹果还是谷歌,别人很少有机会。在云方面的应用平台,大家还是会有很多的机会。最近很多的投入,特别是国家的基金都放到移动的操作系统上,我个人认为这是浪费资源,有资源应该放到云上来,放到应用的平台上。

(三)计算的四大定律

因为我从事科研工作,希望总结到底产业有什么样的定律,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我们总结出四大定律,在产业界的定律往往不像科学定律那么严格,更多的是经验定律,只是一种总结以及对趋势的预测。

第一个是摩尔定律,是对计算本身性能的一种预测,指芯片、集成电路,每18个月计算的速度就会提升一倍,30多年一直很准确。后面是修改的摩尔定律,每12个月就提升一倍,后面的10~15年可能会延续这样的定律。

第二个是贝尔定律,它和摩尔定律相似,如果同样的芯片有同样的性能,那么12~18个月价格就会便宜一半,所以我们买的电脑也好,手机也好,12~18个月之后价格就会便宜一半。

第三个是吉尔德定律,认为每6个月主干网的宽带就增加一倍,这基本上也是准确的,目前通讯的瓶颈是服务器输出的速度,以及“最后一公里”接入的问题。

第四个定律更加有意思,是麦特卡尔夫定律,麦特卡尔夫是我们用的局域网或者是家庭最早用的网的发明创始人,他说的网络效应,是指如果投入是n,n个东西联在一起,那么效率就是n平方,所以叫网络效应。比如我们两个打电话,两人说话是1对1,我们的电视广播是1对n的用户,这个在网络上的效应是n平方,n平方的效应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完全地爆发出来,直到最近的两个东西使它真正实现n平方的效应,一个是facebook,一个是twitter,虽然这两个网站我们在中国看不到,但是在国内有很多像facebook一样的网站,像人人网等社交网络。twitter就像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特别是微博真正把n平方的效应发挥出来。不知道在座的领导是否用微博。我在腾讯和新浪都有微博。这里面有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转发,转发以后可以再转发,转发后就生成了n平方的效应,所以特别有爆发力,具有爆炸性的效应。现在我们看到它也带来了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这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如果在座的领导没有使用过,希望大家去体验一下,这对整个传播、新闻,包括一些政策制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微博刚刚兴起的时候,可能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很早就写了一篇短文,认为微博在中国一定有市场,因为它结合了三种文化:一个是短信文化,我们都喜欢用手机写短信,但是在美国用短信的人很少,所以这是短信文化。第二个是社交文化,很多人在一块儿,短信一般是一个人写给另外一个人,使用微博,很多人可以一起沟通。第三个是e-mail文化,大家可以一起讨论,放一些照片,而短信很难存很多,并且不方便,所以微博的生命力很强。

二、it产业的热点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技术。刚才讲的是产业的趋势和现象,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的趋势。我会谈三个方面,第一是移动互联,第二是云端计算,第三是自然用户界面。在详细谈这个问题之前,给大家放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很好地总结了技术的趋势、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趋势。(视频播放:微软未来一瞥)

视频中看到了我刚才提到的很多的技术趋势,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自然用户界面都有所呈现。这里面所表现的技术可能70%、80%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每天在实验室所做的软件,就是为了实现这些功能。下面我简单地介绍这三个最关键的领域和相关技术。

(一)技术趋势之一: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的产业融合了三个产业,一个是pc,一个是移动,一个是互联网。大家最近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过去这几年大的手机公司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等,生存都出现了问题,这些公司都在向it公司挂靠,比如摩托罗拉被谷歌买了,诺基亚与微软进行战略合作,索尼爱立信使用谷歌开发的安卓平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里面所折射的是产业的大变化。手机不再仅仅是通讯的产品,手机变成了计算机,手机产业也成为it产业的一部分。因为现在手机里面最重要的是软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虽然硬件也很重要,但是真正重要的是里面的软件。所以这些做通讯、做手机的企业一定要和操作系统公司、平台公司合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趋势。第一,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从去年年底开始已经超过了pc的出货量。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10亿,占整个手机市场的20%,这个趋势还在加快。第二,手机不是通讯产品,是移动智能终端,里面有操作系统,有软件、服务和应用,是端到端的产品。

第三,自然用户界面、传感越来越重要,现在大家用iphone,以多点触摸的方式进行互动,未来新的手机将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有定位的、方向的信息,有加速的信息,所以手机变成非常智能的控制系统,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在什么地方,知道你在做什么。当然这也很危险,因为手机有的时候确实变成了控制你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你的助手。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移动的云,大量的智能,大量的数据,大量的信息存在云里,通过数据挖掘,通过商业智能调出来。由于带宽越来越宽,采用ipv6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ip地址,可以把个人信息和应用很快地调动到手机里。手机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终端,上微博、社交、买东西,手机可以是钱包,可以控制各种信息的传输,所以手机互联这个产业会远远超过pc产业。pc原来是桌面电脑,后来进化到桌面互联网,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产业,专家估计可以比桌面互联网大5倍,我认为远远低估了,可能有10倍,或者更大的规模。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增强现实,利用手机里面的应用与云计算相结合,可以把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更好地融合起来。比如我见了一个人,不知道他是谁。我用手机上的摄像头捕捉一下他的脸,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马上就可以到云里面,通过云里视觉找出这个人,同时也有他相关的信息传过来,包括这个人做过什么,有什么背景,原来是否见过面,马上可以找到他的信息。如果我去天安门旅游,我用手机捕捉一下天安门的影像,把信息传到云里,与天安门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可以传出来,比如天安门的历史,当年开国大典时毛主席讲话的视频等等。当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功能去购物等。这样就把真实的生活和虚拟信息结合起来了。

(二)技术趋势之二:云计算

刚才的演示里面很多功能是在云里实现的,是通过巨大的数据、信息、智能、搜索和手机端结合在一起实现的。所以我一直讲云计算其实是“云+端”的计算,云与端的融合,有强大的云,也有强大的多元化的端。在产业界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微软为代表,一直说“云+端”,另一种是讲纯云,什么都放到云里,端是越来越弱化。根据现在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云+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各种参数最大程度地均衡,参数包括存储,包括通讯的带宽,包括整个的计算。什么是云计算。云计算有很多的版本和定义,我的书上有三章叫“云计算三部曲”,写得比较清楚。我把云计算理解成更加高度规范化、有清晰架构的一种互联网,不仅仅是现在的互联网,而是更先进的互联网。它能够提供几个功能。第一点是物理层,要能够提供物理资源,提供强大的计算功能,要能提供海量的存储功能和巨大的带宽。第二点是要能够提供一个平台,即云上的操作系统,云上的windows平台,这个平台使你可以在上面开发东西,可以提供服务。我们大家知道个人电脑这么多年一直用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为什么这么有生命力。首先一点是技术好,用户界面方便,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一个平台,成千上万的人在上面开发各种软件,软件可以共享和兼容。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就没办法共享和兼容。所以要真正让云计算成为一个主流,就一定要有一个平台,也就是说云上面要有操作系统。目前在互联网上其实没有平台,未来云计算整合的平台,可能是不同的操作系统,但是上面是相互兼容的。第三点,在这个平台之上要提供你的应用、你的数据、你的服务。其实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应用和服务已经在上面,比如搜索。搜索需要巨大的计算量,需要巨大的存储量,反应速度要快。地图实时的位置信息很动态,很多需要计算和存储。所以我说云计算是被逼出来的,现在信息在爆炸,越来越多的数据,越来越分散的数据,越来越动态变化的数据,产业一定要依靠云计算才能发展下去。所以云计算达到的效果就是把整个信息、计算、it变成像人们现在生活中水和电的供应一样。过去打水要去井边,现在有了自来水,就不需要去井边打水了。电也一样,过去个人或单位用发电机发电,现在用电网就可以实现。云计算也是如此。所以任何手机终端接到网络之后就有信息,有计算,有数据,可以存储,大家又可以相互沟通,所以云计算等于“数据+软件+平台+基础设施”,都变成一种服务。

所以说,云应该让东西变得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云计算并不神秘。云计算需要大量的存储和计算,因而最关键的一个是要建立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大型数据中心,这种数据中心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花很多钱,花很多资源去建立。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往往有几十万台服务器,大约要花5亿美元。所以云计算成为主流需要一些时间,而且往往是大的公司才有实力去做,因为小公司很难建云的基础设施。它们可以在云上面做服务,做应用,但是很难建设云的基础设施。因为不但建云的数据中心很贵,运营数据中心更贵。云计算基地不仅仅是大型机房,它是由服务器、软件、制冷系统、网络、能源、机房控制系统、安全系统、消防、运营等多个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数据中心的散热、用电,整个的运营维护比一开始买硬件、软件用的物理设施都贵。现在每去一个地方,市长和书记都谈建设云计算基地,云计算基地要建,但并不是每个城市,每个地方都可以建,也并不是都有条件去建,而是需要根据你的资源和需求去做相应的规划。

(bigdata视频播放)

刚才大家在视频上看到的是云计算的数据服务演示。一个是把最近30年在西雅图附近降雨量的数据与地理图像结合转化成很直观的视频图像,一个是把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数据根据时间的推移变成一个视频,视频上面越红的地方表示历史上地震发生频率越高,不断闪现的白色亮光是表示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亮度越大就表明震级越高。这就是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处理,这项基于云计算的运用将可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工具。

总的来说,云计算是it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的的神经中枢,是它的引擎,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制定云计算的战略。在2010年两会的时候我提交了一个提案,对于云计算的战略规划有4点建议:

一、建议企业和政府共同投入建立云基金,遵循市场化规则运作的“云计算基金”。现在有各种产业基金,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又发现基金多用于补助大公司,这是有误区的。产业基金的运作应该是市场化的,而且投入应该按照vc(风险投资)的方式,不应该把资金直接给企业,这都是纳税人的钱,市场运作的方式应该是靠股份,靠有偿的方式去提供这样的服务。

二、要积极地领导和参与全球的云计算标准的制定。云计算的标准、产业的整个规划应该是全球开放的,如果把它封闭起来,最后很难把产业做大。开放的最好方式,影响整个云平台和技术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并且领导这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制定。

三、建立国家级、区域级数据中心和特殊产业政策

四、支持和促进云计算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科研产业生态链

(三)技术趋势之三:自然用户界面

从事计算机研究最难的也是最有突破性的东西,往往是人与机器之间交互的界面,我们称之为用户界面。对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往往是根据用户界面的发展。最早期在dos操作系统下,人们通过输入文字命令行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到80年代史特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像苹果、微软使用了这样的技术并把它推向主流。近些年出现了更自然的界面,也就是自然用户界面(nui)。做计算机的人都有一个梦想,我和计算机的交流希望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简单、直接、自然。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音、表情、动作,那么计算机是不是可以做到呢。最近四五年我们看到在自然用户界面方面有一些突破,这是基于多年以来的基础研究。大家已经用到的,像iphone和微软surface电脑上的多点触摸,就是自然用户界面技术最普及的一种。microsoftsurface所体现的多点触摸技术,现在已经进入了windows7,在下一代的windows里将变成标准的功能。

下面我以微软“kinect”为例来说明自然用户界面的发展。kinect是微软公司为xbox360游戏机开发的体感游戏控制技术。它是xbox360的外围设备,用户无需游戏控制杆即可通过手势、肢体动作和语音命令,与xbox360游戏机互动。kinect有一个可提供三种基本颜色的视频摄像头,还配置了rgb摄像头,它可以帮助实现面部识别等功能。kinect配备了深度传感器,由一个红外线投影仪和单色cmos传感器组成,让kinect传感器可在任何光线条件下看到房间的三维图像。此外,kinect上面还有多阵列麦克风,能够定位声源并抑制环境噪音。通过kinect,再结合云里面复杂的算法,可以做语音识别、身份识别、运动跟踪、手势的识别等等很多新的应用。这样,人就变成用户界面的控制器,实现了完全的自然交互体验。

自然用户界面是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游戏,还可以用在手机、电脑、电视上,完全改变以后沟通的方式,这方面技术的突破所产生的效果可能在未来的5~10年后看出来。自然用户界面技术的影响力,可以和图形用户界面以及云计算的影响力相媲美。

三、it企业创新和人才战略

(一)变革中的领导力

最后一个部分,我想谈谈企业的一些管理,特别是企业的人才观。技术创新都是人做出来的,人需要有一个体制,需要一个环境,需要一种好的管理。首先谈谈什么是百年老店。什么是伟大的公司。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有一本书叫《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写的,他说好的公司一定要经过三个考验,首先是跨越时间,他用的标准是50年,可能对中国而言太久了,改革开放才30年,他说公司经过50年还存在、还发展是非常不容易的。像ge、ibm这样的公司才算是跨越了时间的考验。其次是跨越不同代的领导人。一个公司,创始人离开了,换一个领导人,换一个董事长,换一个ceo,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东方亚洲的国家,一些家族企业,包括台湾和大陆,都有这样的问题。去年我碰到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他已经80多岁了,退休了5年发现公司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于是80多岁又回去执掌公司。现在国内很多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创始人年纪大了,想休息,但是找不到好的接班人。好的企业像ibm、ge公司很多人不知道ceo是谁,但是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微软公司从比尔·盖茨换到史蒂夫·鲍尔默,业绩一直很好,经历了跨越领导人的考验。第三是跨越不同的产品线。往往一个企业刚开始,一个聪明的创始人有一个好的主意,做一个产品可以做得相当好,但是当产业发生变化的时候却没有办法进入新的产业,很多企业都因为这样最后消失了。所以对一个要获得长久成功的企业来说这三点非常重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多萝西.埃诺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家)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茅盾

如果说我有成就的话,是因为我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美国地16任总统·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