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料三
原阳民生实事托起群众“幸福梦”
发布日期:2013-11-15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提高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构建和谐幸福文明新原阳,让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直是原阳县本届县委、县政府致力破解的难题。”原阳县委书记李巨峰在谈到如何惠及民生时动情地说。
社保加医保,群众两样宝。原阳县独创了让年满60岁失地老人每月能够领到养老金的“原阳模式”,现已累计发放680万元,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关注与肯定。目前,该县有城乡低保35765人,年发放低保金5550万元。农村五保对象3157人,年发放五保供养资金824万元。
为让更多困难群众的安居梦变为现实,原阳县开发建设了4个保障小区,解决了2404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今年,该县又开工建设了保障性住房5万平方米,将解决1000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搞好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品味“精神文化大餐”。该县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件”建设,全县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495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让群众表演有舞台,学习有地方。
产业聚集发展,让农民工家口就业。该县在全县14个乡镇建立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构建了县、乡、村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技能。
“民生观要求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成大事,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的,就是我们领导班子要做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原阳县委书记李巨峰告诉记者。
沙河站镇特色农业成为农民致富“快捷键”
www.dongping.gov.cn2012-12-19来源:沙河站镇作者:关中运【大中小】
沙河站镇结合自身实际,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助推剂”,致富的“快捷键”,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以无公害土豆、白菜、西瓜;优质牛蒡、山药;有机芦笋、豆角为主导,大葱、黄瓜、菜花为补充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以产业化经营为基础。扶持发展了济南根生元生物科技、津东脱水菜、金海面粉、海珍木业等一大批“农”字号龙头企业,与亚细亚、农源农资建立了产、供销合作关系,畅通了农产品出路。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形成东部8000亩牛蒡、西部2000亩保护地蔬菜、南部5000亩无公害土豆、北部10000亩裸地蔬菜、中部5000亩有机芦笋、豆角、山药、西瓜等四大特色农业种植基地,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绿色农产品认证1个,建设农产品贸易批发市场4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7家。
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传授实用技术13项,提供咨询服务60多次,受训农民5000多人次。依托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现场示范等形式,指导农户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设立了农资专用店26处,实行农资专供,确保生产过程中不出现高毒高残留农药。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服务队,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仪,明确专人负责,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生产基地、集贸市场、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农产品安全上市。
以设施建设为保障。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4万亩,土地整理项目5000亩,农业基础能力建设项目4000亩,新打机井67眼,维修旧井76眼,建机井屋143间,建桥涵750座,铺设pvc管道18.4万米,埋设地下电缆5.6万米,疏挖排水沟11.2万米,建生产路57公里,植树38万株,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树成行、井配套、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开发目标,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
目前,该镇蔬菜种植面积达4.5万亩,合理流转土地2.3万亩,有1.5万名农民从事特色瓜菜生产,种植户人均增收8000多元,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剂”,致富的“快捷键”。
上一篇:沙河站镇“长效机制”根治环境综合整治“顽疾”
沙河站镇做好“五篇文章”全力奔向“小康”“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建设,让农民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沙河站镇通过作好“五篇文章”,引领农民全力奔向“小康”。
“项目做好”。项目是经济建设的龙头,只有做好项目,才能拉动地方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工作中,该镇通过利用当地资源招商、固定资产招商、闲置场所招商、企业老板招商、在外老乡招商等多种形式,2012年,该镇成功引进工业项目24个,其中引进骨干项目9个,一是投资6000万元的东平祐伊时装加工项目,二是投资5000万元的济南根生元有机肥生产项目,三是投资6000万元的山东光源化工甲醛生产项目,四是投资4000万元的泰安棉麻纺织品项目,五是投资3000万元的鲁东金海颗粒面粉扩规项目,六是投资6000万元的联华超市项目,七是投资800万元的东平伟祥机械加工项目,八是投资600万元的腾达木业项目,九是投资500万元的路瑞通电力配件项目。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4亿元,同比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7.14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77%;安置就业人员570名。
“调整做优”。沙河站镇地肥水足,土层深厚,素有“东平粮仓”和“东有汶阳田,西有沙河站”的美誉,常年种植瓜菜4.5万亩,平均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但由于该镇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农民经济收入一直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为破除发展瓶颈,推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经营,该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为目标,积极与山东农科院、泰安亚细亚、东平农源农资、寿光国际蔬菜批发市场联合成立瓜菜合作社,并通过“订单农业”,对现有种植方式进行了革新、调整,在确保农产品销路的前提下,调整种植有机芦笋1000亩,有机山药2000亩,无公害土豆8000亩,西瓜3000亩,大葱4000亩,牛蒡1.8万亩,丹参700亩,黄葵500亩,通过采取“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等先进种植模式,平均亩产值达7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新增投资783万元,建大棚、大拱棚1000多个,平均亩棚效益超万元,瓜菜种植总收入达3亿多元。
“环境做美”。在“幸福乡村工程”建设中,该镇以建设生态村庄入手,从农民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街道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五化”入手,集中对镇村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通过实施镇村“靓化”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村内街道100多公里,修建排水沟200多公里,粉刷墙面3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0多盏,安装电子监控摄像头450多个,建垃圾池230多个,成立镇保洁协会1个,组建村级保洁队65个,每天早、晚两次打扫街道,对生产生活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通过实施“三网”绿化工程,植树8.5万株,沿街栽植花草1.7万平方米,村庄绿化率均达100%;通过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建户用沼气池3000多个,改灶2900多个,改圈3200多个,改厕3000多个,安装太阳能5000多个,解决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扔、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问题,净化了农村环境。
“民生做实”。为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问题,该镇876万元,新建2300平方米的中学综合教学楼1栋,14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2栋,1200平方米的中学学生餐厅一处,购置电脑150台,更新桌椅300余张,培训教师110多名;为解决农民群众老有所养、贫有所救的问题,该镇筹措资金420多万元,为5.2万名农民办理了新农保,将975户1815人纳入了农村新低保;为解决农民群众老有所医的问题,该镇投资270万元,改造装修了镇中心卫生院,购置了全自动化分析仪、遥控摇篮x光机、手术床、彩色b超等医疗设备,完成了35家村卫生室市级规范化达标;为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该镇筹措资金350万元,为全镇5.2万名农民办理了新农合。
“文化做精”。一是政府搭台,农村文化大院建起来。每逢周末,前河崖村“农家书屋”内总是座无虚席。村民吴海燕几乎每周都要陪孩子来借阅图书。她告诉笔者,孩子平时爱读书,为孩子买书成为一项不小的家庭开支,现在村“农家书屋”可以免费借阅图书,既方便又省钱。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该镇多方筹措资金700多万元,建村级文化大院32个,“农家书屋”65家,居民健身广场36个,购置图13万册,报刊50多种,电子音像制品100多种8000余张,乐器100多件,健身器材500多件。二是农民上台,欢乐秧歌扭起。为让农民“变身”文化主角,该镇在“乡村文明行动”中,始终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镇村结对帮扶与政府引导扶持并举,借助县文化“顶天立地”工程,定期开展“送文艺进百村”、“三下乡”活动,积极举办健身舞、秧歌舞、八卦掌、太极拳等各类文艺培训班。目前,该镇已先后成立老年人秧歌队、民间乐器演奏队、老科协文艺演唱队和农民书画协会等民间文艺宣传组织16个,培训文艺骨干127人,举办秧歌比赛、歌咏比赛、书画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文体活动21场。三是精品满台,草根艺术以精彩。该镇老科协文艺演唱队是个地地道道的“草根艺术团”。他们不但能表演京剧、吕剧、豫剧、山东梆子等传统剧目剧种,还自编自演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艺术演唱队成立1年来,义务演出数十场次,备受欢迎。如今,沙河站镇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变身”农村文化舞台上的主角,演绎着城乡文化的和谐与精彩。
www.d沙
河站镇为民打造“靓”环境
www.dongping.gov.cn2012-12-17来源:沙河站镇作者:关中运【大中小】
新年将至,沙河站镇采取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等形式,深入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和安全稳定治理整顿活动,着力建设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为民打造“靓”环境。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沙河站镇既是农业科技示范镇,又是劳务输出大镇。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妇女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留守妇女脱颖而出,成为科技致富能手,被人们誉为“科技媳妇”。
为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半边天的作用,镇农技服务队、镇妇联、镇计划生育协会针对妇女就业愿望和自身条件的不同,从实际出发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妇女进行创业培训;对想进企业工作的妇女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一些家务缠身、年龄偏大的妇女进行手工加工技能培训。同时,组织创业型党员干部、乡土人才、致富能手与她们结成“创业对子”,将妇女直接送上创业快车道。去年以来,该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培训留守妇女3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让全镇2300多名留守“科技媳妇”掌握了2-3门致富技术,实现了科技致富。
上一篇:沙河站镇农民“键盘”演奏“致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