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我们的脚步

很少写命题作文,接到“信息时代我们的脚步”这一命题,让我一时无法下手,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从2000年,三个钻井公司的整合重组后,焕然一新的钻井总公司成立至今,运行了十余载,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长庆钻井、长庆钻井的信息发展来说,却是一个聚核裂变的大跨越、大发展时期。可以说长庆钻井信息化建设及发展,给长庆钻井的管理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长庆钻井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并不是你我能用一两段文字就涵盖清楚的,其中的创新性建设思路、艰辛奋斗的每一个时段的酸甜苦辣,都记录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电台曾经是唯一

一系滚滚黄龙裹着下了零点的驻井卡车,“嘎”地一声,稳而准地停在队长驻井房前,黄尘还未落定之时,上井归来的钻井队长已打开汇报电台,清脆刺耳的电流怪叫,伴着钻井队长特有的云贵普通话,打破了大山深处钻井队驻地院子一天的宁静。

“六顿顿,六顿顿,我是叁俩拐,我是叁俩拐,六顿顿,六顿顿,我是叁俩拐,我是叁俩拐„„”,“我是六顿顿,我是六顿顿,叁俩拐请讲,叁俩拐请讲„„”“井深1800,井深1800。进尺80,进尺80,钻压120,钻压120,泵压„„,密度„„,„„”每天早晨驻井车进院子时,就是钻井队长雷打不动的开电台与后勤机关调度室请示汇报之时,其实在这个时间段,钻井处下属各个钻井队都开着电台,互相抢着电台汇报时段,也都互相聆听着后勤机关与兄弟井队的消息。汇报人员精力集中,稍有空隙随及时呼叫。开始我以为队长说话喜欢重复,后来才知道,因为用无线电台通话,电波存在延时,为了让对方听清汇报内容,喊电台重复多次是必然。其实,队长喊电台期间,凡是在驻地整休人员,不论是钻工还是指导员、炊事员,都会轻手轻脚、侧耳留心听着电台,都想从这刺啦、刺啦电台的波里,听到一些外界的消息,渴望获得山外信息。

而在电台的另一端,则是钻井处机关、后勤的生产调度室,也是每天定时开启电台,与前方钻井队联络,收取钻井施工情况汇报,来出钻井日报,也是公司领导掌握生产情况的唯一途径。同时各家与生产有关的单位,如钻前、管子站、保养站等,也都派专人来调度室候着,记录与自己单位相关的生产准备事项,各井队的生产保障,从搬家、转钻具、送套管、配送泥浆料、约固井车、测井车等一系列的生产调度,生产组织、准备,都要通过调度室的电台,才能与各钻井队取得联络,以便保障组织钻井前线的生产。

随着1970年长庆石油会战号角的响起,踏着“跑步上庆阳的”豪迈步伐,老一辈的长庆钻井人,会聚到了长庆油田,扛起了勘探开发的大旗,钻深山,进大漠,不停的搬家,但都继承了军旅文化,每一个勘探钻井队与后勤总部的联系,都是用电台来完成的。听说最初的电台是手摇供电的。遇到搬家,钻井队就要重新架设天线,对频率。相信70年代80年代在钻井队呆过的朋友,都会有过听电台、架天线的深刻记忆。那时,电台是唯一联络野外钻井队与机关后勤的通讯手段。曾经问过一位在调度室收钻井汇报的师傅,他们每天收取工况汇报时,必得全神贯注,奋笔疾书,生怕记录出错,有时遇到坏天气,电离层被阴雨天气破坏,信号特别差,或者有其它干扰,需不停的呼唤,千呼万唤后,好不容易呼出来,却听不清楚内容,得重复好多次,浪费时间工作效率非常低下。

计算机、网络破门而入

上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被引入石油勘探开发的科学计算当中,长庆钻井最初的应用,是因为定向井施工的需要,在定向井施工过程中,借助先前的计算器,对定向井的轨迹、方位、井斜以及好多参数等的计算,已经不能完成,这才引入了计算机,最初采用basic编的程序,输入数据,就能生成直观的定向井轨迹、方位图等。计算机引入,同时也推进了定向钻井技术,使定向井的开发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期。当年打定向井技术员,都拥有一台“砖头”样的pc1500。

从此以后,计算机就正式进入石油勘探开发的新领域,从最初的简单计算,到后期的数据处理,钻井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分析、钻井液性能分析、油层三维动态模拟等的推广普及,到再以后井史资料的单机版录入、钻井数据库的建立等等,计算机也更多的应用到了企业的生产管理中,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我们长庆钻井的信息化发展也在日新月异,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开始以局域网的构建为基础,先后采用粗缆、细缆、光纤等在全处范围内建起了局域网,共享了钻井处的一些数据资源。1998年,随着长庆通讯处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第一次进入了钻井系统。勘探局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与远程传递。

一支信息队伍的拉起

2000年,长庆钻井总公司整合重组,下设五个项目部,出现钻井施工队伍分布更广散的情况、机关与基层生产单位距离远,机关指令下达滞后,信息时效性差,总公司纵向管理环节过多。最初,总公司与各项目部之间的文件传递,只能依靠邮局寄快件,在这种情况下,总公司拉起了原三个钻井处搞信息的同志,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

长庆钻井信息人肩负重任,不负重望,及时召开调研会议,分析形势,理清目标,最终决定在西安机关设置服务器机房,以马岭、马家滩、甘泉为基点开通构建网络。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努力,实现了各项目部与西安的信息对接,总公司机关与各项目部的网络连接,更使得“互联网”将长庆钻井钻线整体连接了起来。那几个月的,确实辛苦,单位参加过些次网络建设的同志,至今回忆起来,都还唏嘘不已。

当电台遇上了“猫”

尽管重组后的钻井总公司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接入了互联网的高速快车道,但我们的施工前线,与后勤的联系,还停留在70-80年代喊电台的联络方式上,前线,后勤信息化发展及不平衡,总公司对各钻井队的信息管理模式,一直是总公司信息中心领导探索和思考的问题,2001年年底,钻井总公司提出,利用电台这一传输通道,连接计算机,把钻井队的资料、文件传输到总公司机关服务器,搭成“无线传输、有线接入钻井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当时做了详细的技术论证,给勘探局做了汇报,局长特别支持,决定拨专款50万,支持10个钻井队进行试点,要求2002年5月试点成功。虽然争取到了该项目的研发,但做为长庆钻井人,也陪感肩上的重担。无线传输、有线接入钻井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电台与计算机之间,连接了一个调制解调器(modem),就是我们平常简称的“猫”意在将电台接收的模拟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据信号。接下来就是该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实施,从2002年2月开始,进行软硬件齐抓,硬件方面涉及电台的选型、硬件模块的设计、调制解解调器的改进,软件方面涉及复杂的钻井数据库结构分析,设计及软件的开发,测试、更涉及到软硬件的综合调试等等,时间紧,任务急,发动一切力量,进行软件测试、数据录入、硬件调试等等,终于在2002年5月份完成实验阶段,从而进一步向项目部各钻井队推广使用。我有幸参与了无线传输信息系统的数据录入、软件测试及2003年在第二项目部的推广应用。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成长并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总会受到一些老旧势力的排斥,记得当年在第二项目部推广无线传输系统时,每天要核对通过电台传输下来的数据,可能当年有资质的钻井队号少,总公司实施一队多机运行,同一钻机号下,有时挂两个队号,一个队号有a字,一个队号没有a字,也可能是当时我对钻井数据库表还不够熟悉的原因,有一天的日报出错,查找数据问题,费一早晨精力,最后却查出只是一个“a字”的问题,当时也深深地懂得了,任何科学面前,都来不得半点虚假。

无线传输、有线接入管理信息系统于2002年研发,2003年在总公司各钻井队安装调试并运行,经过对系统性能不断的完善与优化,2004年投入正式运行,来自一线钻井队的钻井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固井、钻井液性能等方面数据,实时动态进入长庆钻井中心服务器,生产运行部、技术发展部、项目部的技术管理人员,利用该系统的数据,处理生成长庆钻井各类统计报表,实现了钻井总公司各个钻井队钻井技术数据、生产数据、成本数据的成功及时下传,文件信息的互传等,同时也实现了钻井总公司生产数据与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等数据的共享。当电台遇上了猫后,计算机与无线电台亲密牵手后,野外钻井队的生产信息、管理信息便及时地传输至后勤机关服务器,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的时代,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管理和运行模式,钻井总公司的生产管理重心前移。

尽管随着科技的进度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线电台作为传输工具,早已经被cdma、gprs等无线网卡所取代,但是搞无线传输时,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后台钻井数据库的拓展应用却日益强壮了起来。

强大的后台钻井数据库

我每天的工作都在与“钻井数据库”打交道,但提起钻井数据库,我却唯怕自己说的不够详细,不够清楚。钻井总公司在搞无线传输的同时,建立起来的钻井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它在不断的完善与优化、添加新功能的过程中,日益强大了起来中,已经累积了16000多口井的钻井数据,不仅有生产日报、生产月报、定期报表、技术报表等钻井生产、技术数据的系统分析,井史、工程资料、钻井液等工艺数据的统计分析,完整的归档资料,而且在此系统基础上,还建立了钻井数据仓库的研发、长庆“三高”区域动态数据库及预警系统、钻井工程资料汇交及结算信息管理系统、钻井队物资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完善的钻井生产、工艺技术。时至今日,这个数据库已经用了十几年,目前依然是钻井总公司生产运行管理、钻井技术查询、单井费用核销、钻井资料汇交结算、钻井综合报表分析、钻井生产日报等离不开的强大后台数据仓库,真叹服当初设计者的伟大创意与高瞻远瞩起点。

与这一伟大创举同步进行的,还有长庆钻井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创新,这一信息系统的建立,集总公司的公文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车辆管理、成本管理、器材管理、生产动态管理、成本管理、费用预算管理、井队结算管理和技术管理等17个子系统。这些应用系统,方便快捷地实现了总公司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办公。如管具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管具入库、维修、发放、转井、回收、丢失埋井、技术淘汰、改制、检验及报废等多个环节的自动化管理。器材管理系统实现了物资的进、出、存、退、查、盘、决策等环节的自动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把材料成本管理延伸到了单井、单机、单车,真正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以满足钻井生产经营的管理需求。目前,该系统在长庆钻井日常管理中继续发光发热。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长庆钻井总公司信息化起步早,从总公司整合成立开始就着手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经历了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目前已经建成9个局域网。一个共用机房,配备井队卫星小站100多台套,a7传输设备105套,无线网卡120张。并有一支先后参与无线传输、信息平台等大型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并取得成功的信息化队伍。

我就像一个喜欢亮宝的人一样,把这十几年长庆钻井信息的发展及展望都给大家罗列了出来,其实,正如收藏,每一件藏品拿出细细品味时,都会有一个深深的事故印记在脑海中,而长庆钻井信息发展的每段的珍藏,都伴随着长庆信息人高瞻远瞩的技术创新意识与无微不至的艰辛付出,现今天再谈起,只有欣慰与成就。

,我今天就野外钻井队与后勤机关的信息传递联络方式为线,给大家聊聊长庆钻井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