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
根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县政协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赴xx区、xx县,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了专题考察,并深入xx、xx、xx、xx、xx等x个乡(镇、街道)xx个安置点走访、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及安置点建设等方面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区一县”可借鉴的经验
(一)xx县“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xx县科学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和迁入地资源,积极创新,形成了“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一是盘活“三地”(耕地、林地、宅基地),建立助民增收机制,促进搬迁农户增收。二是衔接“三保”(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建立助民增福机制,织牢低保医保养老安全保障网。三是统筹“三就”(就业、就学、就医),建立助民脱贫机制,保障搬迁群众就读有学校、患病有医院、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四是建好“三所”(经营性场所和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建立助民解忧机制,让搬迁群众居住习惯、生活方便、就业安心、幸福快乐。五是用活“三制”(集体经营、社区管理、群众动员),建立助民管理机制,增强搬迁群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
(二)xx区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五化”服务新路。
xx区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型治理机制改革,探索“组织、关爱、服务、诉求、产业”五化工作法,形成政府统筹、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和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促进易地搬迁群众脱贫。一是“四个覆盖”(党群组织、思想教育、主体参与、春晖行动)实现组织全域化。二是“三个阵地”(社区服务站、文体活动广场、关爱服务中心)实现关爱人性化。三是“三类保障”(解决好“三就”难题、衔接好“三保”政策、落实好“三项”扶持)实现服务惠民化。四是“三项机制”(构建包干帮扶、双向交流、共商共治机制)实现治理民主化。五是“三大驱动”(产业推动、龙头带动、就业拉动)实现产业融合化。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困惑
xx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xxxx人,占全县贫困人口xxxxx人的xx%,远远高于其他县,如xx县为xx%。安置在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xxxx人,占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xxxx人的xx%,占县城人口xxxxx人的x%,都远远高于其他县。搬迁后的困惑主要体现为“七个不适应”。
(一)心理不适应,需要疏导。搬迁户从农村到县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群众大多有故土难离的情结,他们对现居住地归属感不强。加之一些政策不明晰,在县城没有主人翁的自豪感,还有贫穷人的心理障碍。如对户籍迁转问题,仍处于观望态度,目前很少有搬迁户把户籍迁入社区。
(二)习惯不适应,需要培养。搬迁户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完全打乱了以地域或宗亲方式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式,可能一些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被打破,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不适应,在农村农具可以随意放,上下楼不用坐电梯,干不干活自己说了算,在企业和厂里面上班必须是按作息时间,觉得走亲戚吃酒等不方便。
(三)技能不适应,需要培训。安置点的搬迁群众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但大多数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工作技能缺乏。如在西部新城安置点的搬迁群众,xx%以上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年龄较大、无技能、随意性强,就业不理想。
(四)就业不适应,需要指导。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用工企业的期望值高,xx%的搬迁群众对上岗就业月薪要求xxxx元以上,还希望企业“包吃、包住、包接、包送”,但他们自身无文化、无技能,且年龄偏大,企业无法满足,造成就业难。
(五)机制不适应,需要创新。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都是贫困人口,搬迁到县城来后基本上无固定工作,从而无固定收入,水、电、燃料等费用增加,让群众很不适应。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上不区别对待,将会给安置点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六)设施不适应,需要改善。县城教育资源承载已达上限,“大班额”问题突出。目前县城区小学平均班额xx人,最大班额xx人;实验中学、城关中学等初中平均班额xx人,最大班额xx人。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在短期内无法投入使用,直接影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学。
(七)管理不适应,需要加强。搬迁群众中还有一部分等靠要思想较重,甚至还有少数不良习气的贫困群众,对于这些贫困群众,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否则将给小区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后续发展的建议
借鉴xx区、xx县的先进经验,结合xx实际,建议我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四好四高”目标,确保我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发展、快致富工作目标。
(一)就业有好路子,搬迁群众收入高
在就业方面,突出“四个一批”,促就业创业,不断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x.网格管理。按照“区域规划、以房管人、重点监控、完善机制”的原则,按xxx户至xxx户为单元划分,将安置区域内的交通设施、公共场所、消防设施、楼群院落、实有人口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建设警务室,配备必要的治安巡防辅警、警务助理、治安联络员,组建治保会、义务治安巡逻队,打击侵害搬迁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切实提高社区群众参与度、安全感、满意率。
x.便民服务。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到搬迁群众安置点,设立移民、人社、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的便民服务窗口。安置点配套用房集中解决便民超市、小学、幼儿园及管理服务用房;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标准配备医疗办公场地和必要的科室、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建设关爱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护幼儿看护中心等综合性场所,搭建起生活起居绿色通道,方便群众。
x.民主管理。按照“大事政府办,小事大家协商办,私事居民自己办”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逐步组建以党支部、党小组、楼长、居民代表、业主代表、志愿者为主体的楼(栋)道自治组织,让小区管理从“被动式”向“参与式”转变,从“无人管事”变成“人人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