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提升农信社支农服务能力的思考
关于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和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宽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农户一般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龙头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需求,也有各类银行卡、支付结算和投资理财的服务需求,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呼唤金融服务的多元性。那么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社如何整合现有金融资源,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竞争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当下,农信社产品创新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缺乏产品推广经验,客户接受度不高
一种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得到客户的认识、了解和认同,这就需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农信社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始终落后于其实商业银行,缺乏一定的产品推广经验,往往只重视产品开发之初的短期宣传效果,忽略的后期的维系和强化。客户对产品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很难接受并选择新的金融产品。
(二)产品开发周期较长,导致投放市场难
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从论证研发到推广需要一段时间。某些产品开发完成后,经过逐级备案-上报批准-监管认可,这一系列的步骤走下来,到真正推广需要一个较长的等
1待过程。这个过程很有可能让农村金融机构丧失很多机会,丢掉很多客户,产品最终投放市场后,势必出现“道路漫漫,前景渺茫”的局势。
(三)内控制度不匹配,导致风险规避难
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新产品的推出与现有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不配套,规章制度完善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存在着潜在风险。以往,农信社多在案件事故发生后才总结经验教训,补充制定和完善现在的规章制度,事前风险防范机制不到位。另外,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还处在摸索阶段,原则性的问题不好把握,通常只看到了金融产品预期的高收益性,忽视了风险的隐蔽性。
(四)高素质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不强
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思想活跃、经验丰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农信社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由于农信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开展。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源,均衡发展“营养”。现阶段,农信社受转型升级制度约束,对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强有力的责任追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员队伍的能动性。如信贷营销中老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新员工缺乏经验和责任感而产生惜贷、拒贷,部分内勤员工喜欢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出外勤参与信贷工作等,这种严重不对称的状况阻碍了信用社健康发展的步伐。作为支农第一线的农信社,只有各业务多面发展,才能走的更远。因此,农信社要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落实相关责任,使信贷人员能够轻装上阵,对农贷敢放、愿放,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员工参与和管理信贷工作,避免出现人员结构“一边倒”现象,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农信社金融遗留问题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变金融创新尴尬现状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还有待不断总结,进一步的探索,相信经过创新升级后的农信社,定能成为金融改革的弄潮儿。
单位:凌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供稿人:李岩电话:1894064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