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支行行长关于蓝海战略读后感

浅谈如何开拓县域支行发展之蓝海

蓝海战略的概念是相对之前的红海提出的。所谓蓝海代表的是现今尚不存在的未知市场空间;而红海则代表现有的产业和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的特点是新的市场边界,新的需求,不可预测的高利润增长,无成型的竞争规则;而红海的边界是已划定的,竞争规则广为接受,利用空间有限的市场。

相应的,在金融领域,金融红海是传统金融机构为争夺中高端客户激烈竞争之地,而金融蓝海往往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却极其期待改善的金融领域。作为县域支行,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探寻发展蓝海,笔者结合所在支行实际,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健全机制,遵循地方宏观城市规划

在蓝海市场高额利润的大幕开启之前,初始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尚存在严重缺陷,这些缺陷无疑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可持续发展。因此,任何一家银行即使是最大的上市银行,都没有能力在某一时期同时开拓普惠金融项下所有的蓝海。作为县域支行,应该科学分析地方、行业的宏观规划,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切入点,有计划有步骤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江都刚刚被划归为扬州城区,其城市规划在区域协调方面,将实现联合发展,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在综合交通方面,将引导集聚发展,引导

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并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整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先;在城乡发展方面,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面对这一宏观规划的调整,江都支行的发展定位及发展思路必然相应地进行调整,与城市的规划相适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果不改变和完善落后的、不健全的机制,将严重侵害银行与企业、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动摇相互信任的基础,挤压银行的发展空间,恶化金融发展环境,最终会动摇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我国银行信用工具单调,压缩了业务发展空间,是竞争力弱化的表现。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能为金融创新提供保障,降低创新成本,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因此,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必须从完善银行信用制度做起,夯实社会信用基础,重构良好的银企、银政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改善金融环境。我们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执行本行的有关政策,为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把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推向深入。同时,压缩和整合县域支行中后台内设机构,突出市场营销职能,组织营销小分队,直接支持县域支行市场营销,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员工“走出去”营销。健全适当的机制和体制是开辟县域支行蓝海的前提条件。

二、因地制宜,推广县域地区专属产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而如何开辟农村金融市场的蓝海,就要明确农民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收益与成本的矛盾,农民人数众多,乡镇地区偏远,受到交通、基础设施诸多方面的限制,寻找一条服务农民的“载体”非常重要。而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电子渠道服务“三农”可以解决物理网点不足的问题,电子银行、自助终端就是有效的载体。国外一些银行就通过atm等工具,开拓农村蓝海市场。此外,还要关注农民在业务上有什么具体的需求,可以组织一对一的职场营销、上门服务,或是加大宣传力度,将支行的产品和业务推广出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一种“三略”论,《红海谋略·绿海策略·蓝海战略》,其中也提到商业银行要实施蓝海战略离不开农村,离不开三农。县域支行更应该利用本身就有的区位、市场上的优势,结合三农,深入发展,寻求农村金融市场的高利润。

蓝海战略经济上的效果在一系列的关于新业务的研究中可以说明,86%的新业务开拓都是在红海的领域,只有14%在蓝海领域进行,他们在收入和利润的影响中使显而易见的,蓝海领域内进行的新业务开阔虽然只有14%,但是在收入方面却占了62%,利润的39%。显而易见,开拓蓝海是可以提升利润的,但是还有86%的红海领域内的开拓,这是因为人们在红海里知道如何投资,可以进行产业分析、竞争分析,在质量上和价格上比超对手,这一切都是量化的,清晰的,这就使得投资运营非常容易。开创蓝海非常困难,没有与红海领域相等的方法技巧,因为大家都要创建,都要从点滴中摸索经验,没有太现成的可把握的框架来系统性的开创蓝海,所以,要开创蓝海,就要有一种创新和拼搏的精神,开辟县域支行的蓝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