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三农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及省、市有关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就2012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和工作目标

1、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转变方式为主题,接轨大桥为主线,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1560”发展计划,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城乡全面融合步伐,加速建成祥和、美丽、富足而有活力的和美新农村。

2、工作目标。2012年,我县城乡统筹、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实现农业总产值67.6亿元,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创建市级全面小康村5个,基本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环境整治;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以上。全年农村住房集中改建安置农户4000户,其中危旧房改造622户、下山移民400户。

二、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3、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集中改建。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改变农村建房和供地方式,控制单家独院、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不再采取单一、分散的农村宅基地分配方式。大力推进农村住房集中改建,全面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置换、流转和使用机制,鼓励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置换农民集中居住区住房,经县批准,允许偏远地区农户到邻近镇乡置换集聚。

4、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价格指导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保试点。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型方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合作生产、规模开发。有序推进林地、林木流转,农户林地承包经营权在二轮承包的基础上再顺延20年,达到70年。健全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县安排土地流转专项资金140万元,全县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

5、深化金融支农服务创新。扎实做好金融支农产品扩面增量工作,充分发挥现有信贷产品效用。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探索试行农民集中居住区住房按揭贷款等产品和“贷款卡+合作社+农户”等贷款模式。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助推“诚信”建设竞赛活动,积极打造信用镇乡(街道)、信用村、信用户“三信”工程。县安排120万元资金用于信贷支农产品创新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评定奖励。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办法,扩大保险品种和覆盖面,减少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县新农村投资公司和农业小额担保中心资本金,扩大农村住房集中改建和农业生产经营担保规模。

6、探索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出台全县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标准,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政策。县安排5000万元用于农村宅基地复垦补助,全年完成复垦整理800亩。完善村级发展留用地制度,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7、建立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推动农村产权流转,实现农村资产资本化。组建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收集发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欲转让的农村产权信息,并为相关交易提供专业服务,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

三、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8、深入实施产业强农战略。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县安排1150万元,实施地力提升和粮食功能区工程建设,扩大粮食全程机械化覆盖面,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集群、集聚、集约原则,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县安排24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7+1”龙型产业提升计划,提升主导产业专业化、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市场化水平,确保龙型产业产值增长10%。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为重点,着力建设环大塘港10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西沪港低碳健康养殖区,启动中国东部(渔山)海洋“牧场”建设。组建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9、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动态管理,被评为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给予税收等政策优惠。县安排6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大力倡导农业创业创新,加大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引智力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城乡青年回流农业、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着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县安排50万元,引导大学生开展现代农业创业。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0、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推进“百家支部联百村”工作,深化“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建设,探索运用ic卡建立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镇乡党委(街道党工委)建设,充分发挥在基层党建中的龙头作用。全面落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对村主要干部进行一次集中轮训,做好村级组织换届准备工作。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深化大学生工作者服务农村机制研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廉洁工程建设,推行“四议两公开”和“村民说事”制度,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21、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和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大调解处理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应急管理体制,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2、营造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大力推广农业创业创新典型模式和美化家园等先进事例,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深化农村发展帮扶制度,鼓励社会各届开展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着力培育一批农村工作志愿者队伍,营造强农惠农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