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脱贫先进事迹材料三篇

贫困户李润的脱贫先进事迹一在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有这样一些地方,这样一些人,他们虽被认定为贫困户,但不愿等、靠、要,决心稳扎稳打,用心做人、做事,用勤劳脱贫致富,让一贫如洗的状况成为历史,从而步入脱贫致富新时代。

在雪山镇立马村就有这样一些人,其中和平小组的李润就是代表之一。凤庆县雪山镇属国家重点贫困乡镇,立马村人世代在贫困线上挣扎。生于1979年的李润在成长道路上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困扰,年少时曾在家里当过泥巴匠、种过地、养过牛,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地道的农民,他说:这里穷了几代人,没有产业资源,更谈不上经济发展,穷山沟里家家户户也只能勉强吃饱饭。到了结婚的时候,他还憧憬过通过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让这个家过得更美好,却没想到自己的这段婚姻经受不住贫困的考验,在女儿1岁的时候,妻子就因无法忍受贫寒而离家出走,一晃已是十余年。让这个处在风雨摇曳的家庭更雪上加霜的是,家里除了有女儿需要抚养,还有4个老人需要赡养,其中李润80岁的爷爷双b失明多年,需要人全天候照顾,基本丧失行动能力;多年照顾一个膝下无子的婶婶,现已82岁,身体状况欠佳;父母已60多岁,除了在家种地、养殖之外,没有经济能力;全家的负担都落在了这个男人的肩上。自从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后,不甘心一辈子在贫困线挣扎的李润,决心用辛勤和汗水改变命运。

一、甘蔗种植,脱贫步履第一步

雪山镇地处山区,当地缺少水利设施,适宜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比如甘蔗、核桃等。李润积极参加了当地政府关于甘蔗种植的技术培训,掌握了相关技术。同时,在党的致富政策下,甘蔗收购商云县糖厂事先提供了甘蔗苗和肥料,让没有启动资金的李润有了发展之基。在发展之初,李润和60多岁的父母在自家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甘蔗,基本能维持生活。2014年以后,甘蔗市场价格低迷,糖价持续走低,各地村民纷纷减少种植规模,但李润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低价承包、租种其他村民不愿种的土地,将甘蔗种植规模发展到了50亩,别人笑他不懂行情,但他坚信市场低迷只是暂时的,即便市场长时间不回暖,也只是多付出一些劳力。经过两年的不懈坚持,李润终于迎来了甘蔗市场的春天,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二、创新思路,多方发展,奠定脱贫之基

甘蔗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不错的提高。同时,李润认识到甘蔗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大,光靠甘蔗产业很难真正脱贫致富。鉴于上有老弱病残,下有育儿负担的家庭实际,他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当地的黄牛品质广受好评,于是决定在发展甘蔗产业的同时,在家发展黄牛养殖产业,通过种植、养殖的有机结合,以牛粪化肥,甘蔗叶入料,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勤德兼备,树立脱贫新模范

多年来的拮据生活,被妻子抛弃的巨大打击,并没有击垮这个男人,反而加深了他对责任的理解,对亲情的珍惜。面对无依无靠的婶婶,他不离不弃,几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婶婶82岁高龄的身体依然健朗,甚至能承担适当家务。周围的村民在谈论起李润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在驻村工作队队员走访他家时,老人家还跟我们说起:自己能有这么好的侄子,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李润还向我们表示,在新房建成后,要带婶婶一起入住。

扶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这句话在李润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李润在脱贫道路上也得到了帮扶责任人的积极引导和大力相助。当下,凤庆县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我们希望身边那些贫困群众像李润一样积极行动起来,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荣辱观,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心态,苦干实干,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发挥自身能动性,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贫困户吴坤希的脱贫先进事迹二吴坤希,大坡镇新瑞村委会云头埇村,在2014年5月将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家庭主要致贫原因是缺乏资金,家里一共3口人,儿子在读中专学校;加上他本人和配偶文化素质低、思想也比较保守,没有发展的动力。在纳入贫困户之前,家里收入全靠吴坤希一个人在附近打零工赚取,生计难以维持。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为此政府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贫苦户的心理疏导。第一步,先采取精神扶贫。第二步,认真跟贫困户讲解扶贫政策。第三步,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并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脱贫致富的路子。

根据吴坤希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意愿,最终决定帮助其发展种植胡椒和养殖黑山羊,并解决其他生活上的问题。

1、政府帮助其购买胡椒柱300根;

2、引导其加入王峰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增加家庭收入;

3、代缴交医疗保险;

4、帮助该家庭申请危房改造,解决他们住房问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以身作则做好本职工作

网上有说政府扶贫终止之日,就是贫困户返贫之时,李光茂对这句话表示深恶痛绝,他向村民和政府承诺,他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他家庭多年的关心与帮扶,目前他家已脱贫,不能再占用国家资源,应该把帮扶瞄准更需要帮扶的村民,没有党和国家的帮扶,他老李家也会怀着政府帮扶引进门,脱贫致富靠个人的信念,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绝不返贫。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小组干部,他以身作则,做好本职工作。一是他做到了上级决策部署的宣传人。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县委、镇党委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向脱贫攻坚聚焦,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他事必躬亲,学习相关政策并积极宣传,让各项政策家知户晓。二是做到了脱贫致富的领路人。魁母甲村小组,全村83户有40余户是贫困户,目前脱贫出列的寥寥无几,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全村要奔小康怎么办。这是摆在李光茂等村干部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脱贫路在何方。党中央其实早已给了我们方向。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产业有发展,脱贫基础才会牢固。习近平总书记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我们有了,放眼望去,以前开垦从山脚到坡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上山挖阁兜广种薄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是我们还缺习总书记记的下半句话,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老百姓的腰包要鼓起来。如何将我们的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现在考验我们干部群众智慧和力量的时候到了,在每次群众会上,他都积极发动群众,集思广益谋发展,出谋献策奔小康。三是做到了村民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他说,现在我们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水泥路将逐步修到家门口,今年基本上要实现全覆盖,大家告别了过去人背马驮的日子,去哪都有汽车做,有什么事相隔千里也打个电话就能通知到位,吃肉不在是像以前只有客人、过节才舍得吃,这是大家小时候根本不敢想的事。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的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但是我们的精神面貌、一些陋习还没有根除,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这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从我做起,奋勇争先,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目前我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县委、镇党委已经为我们做的很多很多,现在我将结合本村实际,率先垂范,补齐短板,发动群众,群策群力,为本村变新颜、改新貌、换新村不懈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