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孙雪涛《光明日报》(2015年07月05日07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通俗质朴的话语,明确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作为甘肃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陇南市把贫困群众作为全面小康的关键人群,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举措,聚焦特困片区、紧盯特困人群,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投入效应,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扶贫途径,积累了大量扶贫攻坚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路子。

瞄准对象,“精准滴灌”扶真贫。为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实现精准扶贫,要精准定位扶贫区域。可以从全市扶贫重点乡镇、重点村中,筛选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历史欠账最多的乡镇、村等划分为若干个特困片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特困片区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若干小片区,按照打造一片、完善一片、交账一片、放手一片的要求,将领导力量、帮扶力量、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突出工作重点,突破工作难点,分步骤、有计划地扎实开展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真正做到精准聚焦真扶贫,扶真贫。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严把入户调查、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关口,精准识别扶贫人群,建档立卡,建立翔实的数据资料库。对贫困人口坚持分类指导,对症施策,每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综合开展帮扶,有效解决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贫上的问题。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监测管理,建立贫困人口进入退出机制,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整合资金,“并拢五指”破难题。项目资金“撒胡椒面”式的扶贫,难以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质的飞跃,也是造成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原因之一。为此,要注重打好涉农项目资金组合拳,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把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农村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安全人饮、文化和教育卫生、双联部门帮扶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使用,有效扩大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多地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支持农户贷款、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以奖代补扶持群众发展产业等方式发放,为扶贫开发撬动更多资本。注重加快融资机制改革,着力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简化程序,积极发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缓解贫困群众资金短缺难题,实现补助资金直接到户,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盯住短板,“综合造血”强筋骨。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基础设施滞后、生存空间狭窄,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碍,不解决造血问题,单纯输血无疑是杯水车薪。要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致富本领“拔穷根”。积极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实现输转劳动力、贫困家庭、新增“两后生”、中青年农业劳动力和自由创业者技能培训全覆盖,促进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培育富民产业“改穷业”。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强、竞争能力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长效产业。强化基础支撑“换穷貌”。综合配套贫困乡村水、电、路、房、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统筹推进贫困地区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破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导致脱贫难的链条。开展易地搬迁“挪穷窝”。针对特困片区部分村组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实际,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拓宽群众发展空间。创新举措,“多轮驱动”出实效。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理念打好组合拳,促进扶贫模式转变。推进电商扶贫融合发展。把扶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通过招商引资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把电商培训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支持引导全民开办网店,形成以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购销商等为骨干的电商队伍。推进旅游扶贫融合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扶贫项目。要推进交通扶贫融合发展。把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作为扶贫开发和乡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积极争取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立项建设的同时,大力整合交通扶贫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农村畅通工程建设,打通通户路、产业路。

激发潜能,“社会齐唱”聚合力。要坚持把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奏响扶贫攻坚“大合唱”。注重帮扶力量的合理搭配,尽力做到联村单位职能与贫困村的村情相适配,干部联户能力与特困户扶持难度相匹配,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联系、特困户全覆盖对接、工作队全覆盖进驻。妥善制定帮扶计划,完善发展规划,逐乡逐村建立帮扶台账,逐户逐人落实帮扶责任。积极开展社会帮扶。注重用好对口帮扶资源,统一确定帮扶重点,积极创造帮扶条件,充分发挥帮扶单位职能优势,帮助群众解决一系列发展难题;注重用好社会资源,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投身扶贫攻坚。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加强监督扶贫项目,积极树立推广先进典型,鼓励支持群众实施自建工程,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作者系中共陇南市委书记)

第二篇:恒星公司助力扶贫攻坚经验总结发挥民营企业优势合力推进脱贫攻坚——河南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脱贫攻坚工作

恒星公司创建于1995年,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是河南省首家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民营企业,下辖6个全资子公司和3个控股子(孙)公司,拥有职工3200余人。产品已涉足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胎、橡胶软管、电力电缆、架空电力线、高速铁路、港口、光伏太阳能用硅晶片切割、光伏电站等行业。

公司紧紧围绕“资金是血液、创新是灵魂、效率是生命、市场是主体”二十字经营方针,继续推进“资产效率最大化、资产利用最大化、资产价值最大化”三个最大化经营理念,通过强化管理、开拓创新,精益生产,提质增效等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由平稳经营逐步趋向良好。2016年公司主营产品共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实现净利润1.06亿元,纳税1.25亿元。2017年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同比增加53%,实现净利润7550万元,同比增加32%,实现了公司经营管理稳中有进、稳中提升的良好格局。

二、贫困户就业情况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营企业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我公司作为巩义市的领军企业之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争当脱贫攻坚的贡献者,精准扶贫的实践者。一是不断加大公司与政府扶贫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托公司提供的岗位,促进贫困户的就业,做好精准扶贫;二是不断构筑扶贫救困平台,加大各项投入,给予残疾人、贫困户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截止目前,已帮扶周边地区十八户(19人)贫困户实现了就业,通过优先安排培训上岗,提高其操作技能,确保这些贫困户每月都有着稳定的工资收入,实现了脱贫目标。

三、残疾人扶持情况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邻居们聊起他们家时,我都感觉鼻子酸酸的。是的,他们一家是可怜的,可悲的,但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正好赶上了政府“扶贫攻坚”的好政策,政府出钱给他们盖了新房子,还给他们家捐了款。每到逢年过节,还有米,面,油和肉送给他们。眼看着他们家日子一天天的过得好了。

扶贫攻坚,刻不容缓。所谓心寒伤身,民寒伤国。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攻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这个世界太大,太多的时间被浪费了,太多的事需要面对。真真假假,是是非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年幼的我或许力量还很微弱。暂时还不能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奋学习。在以后的日子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馈社会,回馈祖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