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经验交流6篇
【篇一】
近年来,xx市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生态资源蓄积、生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筑牢xx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全力抓好生态资源蓄积
实施护林造林六大工程。全力推进森林抚育、天保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林场管护国有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一般植被恢复等重点工程,实现护林造林261.38亩,巩固扩大林业改革成果,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资源蓄积量。
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空间数量不减少、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总面积约为1226.6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0.2%,同时,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与环境准入制度,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衔接起来。
精准选聘专业护林人员。坚持“自愿、公开、精准”原则,根据农民意愿、劳动能力、管护难易程度等实际情况,在全市52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685名,一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森林资源管护力度。
全力抓好生态经济发展
致力全域旅游。坚持文旅、农旅融合,按照“1234+n”发展路径,积极融入xx市北部核心旅游区综合开发,推动xx旅游由观光型向复合型、小旅游向大产业、过境地向目的地三个转变,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打造八台山-龙潭河、黑宝山核心景区,红军公园、烟霞山小微景点,在八台山景区推出露营、滑雪、滑草等旅游项目,在龙潭河景区建设国际温泉调理中心,打响“温泉养生、山地休闲、森林氧吧”旅游名片,此外,红军公园已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验收。
发展乡村旅游。拟定《xx市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切实抓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民宿达标户等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星级农家乐、星级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精品养生山庄和农家乐园评选活动,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3个,蒋家湾、牛卯坪等旅游景点初具雏形,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日臻完善,2017年全市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游客29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
专注生态产品。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xx市富硒马铃薯”、“xx市富硒茶”“xx富硒辣椒”“xx旧院黑鸡”“xx旧院黑鸡蛋”“xx珍珠菜及其制品”“万物生蜂桶蜂蜜”6个产品被授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建立500亩珍珠花菜育苗基地和4100亩中草药栽植基地,启动蜂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积极拓展富硒茶、旧院黑鸡等产品销售渠道。
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蓝天行动”。强力开展燃煤小锅炉淘汰、加油站油气回收、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扎实推进扬尘治理。近年来,共淘汰燃煤小锅炉42台126蒸吨,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39家,城区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8天。
实施“碧水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设立市级河湖长16名、乡级河段长129名、村社级沟长99名,小型水库库长12名、山坪塘塘长996名。整体推进“清水、护岸、净水、保水”四大行动,常态开展巡河巡查。坚持每月对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监测。近年来,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实施“净土行动”。不断加强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建设、耕地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工矿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投入878万元开展矿山地区环境恢复治理5处;建成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3座、垃圾收集池2000余口,逐年建立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输、片区(市)处理”的长效机制。
【篇二】
xx县面积2275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3个行政村,人口36万,其中,省级贫困村12个,2417户464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年来,xx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实践中创新举措,多形式、多渠道、多载体推动脱贫攻坚工作,采取“六大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精准落地,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
出台“一系列”政策。xx在全面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惠贫助贫政策。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一站式”结算;对在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给予5%的费用减免;实施健康扶贫“三下沉两提高”,将供药环节、技术资源、健康服务下沉至乡村,乡、村门诊报销比例均提高至80%;精准划分重度贫困人口1117人,实施农村重度贫困人口在定点医院住院免费治疗政策,进一步解决贫困人口就医难题。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给予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六个学龄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每人每年1000—3000元补助资金;同步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给予中等职业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每生每年3000元补助资金。加大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在上级补助的基础上,县级再给予建档立卡c级、d级危房改造户每户3000元、5000元补助。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注入风险补偿金170万元,开展小额信贷评星授信工作,为44户贫困户发放金融扶贫资金109余万元。加大兜底保障扶持力度,深入推进“两线合一”,2018年该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600元;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代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养老保险每人每年100元。据了解,该县共投入教育、医疗、住房等资金350余万元,帮助2500余名(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解决三保障问题。
夯实“两个基础”。一是筑牢村级党组织基础。坚持“融入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配齐了12个贫困村党组织负责人。开展乡村党组织书记全员培训工程,三年来,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村干部5000余人次,培训农民党员4000余人次。贫困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以村社为基地建立便民服务接力站700余个;每年重点培育30个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整顿转化2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培育100名网商致富能手和500名农民党员创业致富能手。二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统筹各方面资金重点向12个贫困村发力,全面补齐贫困村基础建设短板。三年来,投资5265万元,实施了农村交通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文化场所、住房改造、村容村貌、电力通讯等33项基础设施,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培育“三级扶贫产业”。该县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扶贫造血功能为立足点,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效推进产业项目发展。2018年将“企业+合作社+贫困村”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融入产业扶贫。三年来,累计投入3065.5万元,重点实施了特色种养殖、日光温室、经济果林、企业合作、乡村旅游、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先后实施整村推进产业项目14项,整镇带动项目24项,县乡企业合作项目12项。据了解,该县正以打造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契机,积极推进县级大扶贫产业,全县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覆盖整村(贫困村)、惠及全镇、企业合作的项目格局,脱贫利益链接机制不断完善,产业项目辐射普惠全县贫困人口。
健全“四个责任”。该县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机制,按照“一把手主抓、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各方协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落实县级领导责任,县委、县政府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县级领导按照工作分工,履行包镇包村直接责任,带头抓扶贫,定期调度研究,督促脱贫攻坚工作有效落实。落实行业部门责任,推进本行业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推动政策举措精准落地。落实乡镇主体责任,统筹推进识别退出、项目监管、资金使用、对接帮扶等工作落实,促进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任务。落实包保部门帮扶责任,帮助包保村(户)发展产业项目,改善基础设施,落实因户施策,推动贫困户增收,改善人居环境,切实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
落实“五个明白”。为进一步提高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该县提出包保帮扶“五个明白”工作要求。一要讲明白,包保干部要精准掌握各项扶贫标准和政策,将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惠民政策向贫困户宣讲到位,让贫困群众真正了解扶贫政策。二要算明白,让贫困户了解贫困、脱贫标准,帮助贫困户算明白收入支出账,精准核算贫困户收入支出信息。三要弄明白,包保干部要做好沟通交流,帮助贫困户弄清楚政策享受和产业项目带动情况。四要帮明白,包保干部要将政策执行、帮扶措施、因户施策及各类帮扶活动等落实到位,增强与贫困户之间的感情互动,得到贫困群众认可。五要做明白,包保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工作精准落实到位,压紧压实帮扶责任,每月至少入户一次。
突出“六个精准”。确保扶贫对象精准,2017年聘请第三方评估查验贫困对象精准度,利用3次动态调整和1次精准识别回头看,做实做细民主评议,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出则出,三年来共清退1481人,新识别471人,贫困对象不断精准。落实项目安排精准,抓住项目带动“牛鼻子”,着力打通痛点难点问题,确保项目精准聚焦贫困村(户),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产业项目达产达效,2018年该县产业项目收益到达130余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538元。强化资金使用精准,统筹资金投放到项目发展、基础改善、“三保障”、创业就业等方面,不断助力贫困村(户)发展,同时,通过督查巡查加强资金使用和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理规范。保证措施到户精准,充分结合镇村发展意愿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帮助2417户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9850余件,帮助1429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种养殖、庭院经济项目219项。坚持因村派人精准,选派12名担任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成立3人以上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村成立驻村党支部和驻村干部之家,每周驻村工作不少于5天,三年来,驻村工作队帮助贫困村制定村规民约97条,制定村户脱贫规划580条。实现脱贫成效精准,该县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减贫3435人,1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篇三】
xx省xx县把基层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走上了“党支部引着走,合作社带着走,贫困户跟着走”的产业发展新路。
强强联合,提升组织力。积极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截止目前,全县共成立专业合作社936个,共组建合作社党支部86个。各党支部将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优势同合作社的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引导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发展路径更科学。党支部找准功能定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因地制宜选准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项目,帮助合作社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作业的产业连接起来,逐步形成“一乡(镇)一主导产业、一村一骨干产业、一户一增收项目”格局。近年来,全县积极发展了土鸡、肉牛、黑山羊、乌金猪、天麻、果蔬、蚕桑、魔芋等特色产业。二是管理运营更规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财务管理、社务公开、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并要求大笔资金使用、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必须经支部讨论研究,确保合作社管理运营更加规范有序。
资源整合,增强竞争力。借助党支部组织优势,整合龙头企业、市场、农户等资源,将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聚合裂变,形成竞争优势。一是加强项目资金投入,在规模特色上积累优势。把发展马铃薯等种养殖特色产业作为重点,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争取财政、土地、基地建设等方面扶持优惠政策,把“红色信贷”“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和各种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向龙头企业、规模化基地、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示范基地倾斜。去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3000余万元。二是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在经营管理上培育优势。选准一批有经营头脑、有产业规模、有开拓创新劲头的党员配强支部班子,把返乡务工能人、返乡大学生、“土专家、田秀才”等具有一定技术和发展潜力的农户吸纳进入合作社,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快建设服务保障体系,在持续发展上厚植优势。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积极为合作社提供市场、技术、信息、资金等多方面服务,切实引导、保障、协调、服务于合作社,引领合作社发展壮大。
充分融合,扩大影响力。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基层党建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充分释放。一是支部有了经费强了能力。各党支部以管理入股分红,指导建立议事协调、经营管理、质量追溯、收益分配等机制。同时,在调解矛盾纠纷、土地流转等方面积极作为。全县98个村有集体经济收益,实现了村集体“有钱办事”。去年以来,全县各村(社区)党组织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困难群等活动,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二是党员树了形象起了作用。合作社内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员服务日”“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为契机,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带动村民参与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引导和带动周边群众致富。三是群众鼓了腰包得了实惠。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产业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发展,年终能够获得一次性分红收入。同时,合作社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务工收入,切实打牢贫困群众脱贫基础。去年以来,128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户年均收入提高了近2万元,增收脱贫有了保障。
【篇四】
新年伊始,为进一步牵住党建这个“牛鼻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实现2018年全镇“脱帽”,xx省宿州市xx县冯庙镇立足“五坚持”全面助推抓党建促扶贫这一要务。
一是坚持党政引领,机制体系化。冯庙镇强力推行“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大力实施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工程。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建制度明规矩,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首先完善奖惩机制。持续完善《冯庙镇村级绩效考核办法》《冯庙镇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问责机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因玩忽职守而造成恶劣影响的各级扶贫选派帮扶干部将逐级上报,严惩不贷;其次,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坚持对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对脱贫攻坚实行月督查、月排名、月通报、月调度,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最后,创新帮扶干部管理机制。利用每周一次选聘选派工作例会这一平台,加强对选派干部的管理、交流与学习,大力夯实冯庙镇抓党建促扶贫基础。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精准扶贫”专题培训班,组织经济薄弱书记到西棘荡、古城、富林等强村富民示范典型参观,提升兴村富民本领。依托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农大等高校及培训机构,培训农村基层干部1500余人次,提升把握脱贫政策和带领致富能力。
远程教育与富民产业融合,打造党建促扶贫闪光点。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围绕泥鳅、蓝莓、樱桃、杏鲍菇等特色产业,建立118个经济产业链远教站点、5家产业远教中心站,打造四季田园等4家省级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培育赵湖鲜切花等2家省级教学示范基地,带动富民产业项目40余个,带动养种植6000余人。依托“xx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创建“远程教育+电商平台”模式,开辟产地到市场的“直通车”,全区260多个农特产品上架展销,帮助农民推销鲜切花、蓝莓、大樱桃等农产品近千万元。组建远教专家服务队,开展下乡送学服务14次,依托西棘荡尼龙颗粒加工链开展技能培训20多场次,参训人员达1800余人次,激发群众就业创业热情。
夯实保障与强化服务融合,把握党建促扶贫着力点。针对服务中心薄弱问题,实施新一轮拓展提升工程,将区管留存党费、党建工作经费向经济薄弱村倾斜,拨付190余万元用于34个不达标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围绕解决“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问题,全面推行村干部便民服务“四定”工作法,实行全程代理,提供扶贫贷款、涉农政策咨询等服务,以精准服务促脱贫攻坚。以村党组织换届为契机,对带富致富能力较弱的25名村书记进行了调整,把32名创业有成者充实选入村班子,切实解决薄弱村带头人的问题。精心选拔60名有拼劲、懂扶贫、能吃苦的机关骨干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建立了“一次安排、一定两年、一挂到底,不脱贫、不脱钩”的帮扶制度,帮助村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落实帮扶资金4371万元、项目86个。注重培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表彰了带民致富的谌小伟、尽职尽责的李怀峰、自主创业的王钧、热心助农的张孝庆等脱贫攻坚一线、业绩突出的优秀党员,树立正面激励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