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研究
摘要。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本文以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总结出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存在着救助范围窄、救助水平低、救助内容重治轻防、救助程序复杂等问题,从而提出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提高医疗救助标准、简化医疗救助程序、医疗救助内容向门诊和疾病预防拓展等完善对策。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创新
为了进一步解决贫困问题,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国家开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医疗卫生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效防止和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严重,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能力较差的贫困农民来说,任何一种突发性疾病、慢性病或重特大疾病,都可能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了贯彻实施我国精准扶贫战略,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制度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经济基础较差、贫困人口较多的农村。
一、完善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一)医疗救助可以切实解决病贫循环问题。经过多年扶贫工作,我国贫困人口总数逐年降低,但是仍存在着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仍高达7.2%。因病致贫的大约占我国总体贫困人口的1/3。疾病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个家庭中如果有长期患病或者患有大病的人口存在,那么这个家庭就非常容易陷入贫困。他们无力承担超出经济能力之外的医疗费用,这也就造成病贫交加的恶性循环。贫困人口对于医疗救助需求很大,因为医疗救助使贫困群体既可以享受医疗服务,又能够降低其生活上的经济压力,防止病贫恶性循环情况发生。
(二)医疗救助可以弥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足。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都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为生存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障。当老百姓因患病支出医疗费用时,给予医疗费用的报销,降低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负担。然而,新农合保障力度十分不足,患病人口经新农合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之后,其自负部分的医疗费用对他们来说仍无力支付。我国出台的医疗救助制度在新农合补助的基础上,对报销后的剩余部分进行救助,这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三)医疗救助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医疗救助有效地降低了农村贫困人民的医疗费用,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医疗救助的实施在缓解农村贫困人民的医疗费用压力的同时还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到了完善作用。疾病是导致贫困的最重要原因,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五保户,他们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政府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当这部分人患病后,医疗救助可以确保其得到有效救治。因此,我国的医疗救助提高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二、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覆盖面窄。黑龙江省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仍不全面,还没有覆盖农村所有贫困人口。有两部分农村人口应该被列入现有医疗救助范围,但仍未被加入制度当中。这两部分分别是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人口和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边缘的这部分农村人口的收入比较低,如果患病,较高的医疗费用支出是他们无力承担的,这将使其陷入贫困。另一部分为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黑龙江省医疗救助政策实施一般遵循属地管理原则,这一规定使外来人员基本上全部被排斥在医疗救助之外。因此政府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口没有医疗救助资金预算,这就导致了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无法得到救助。
(二)救助水平低。黑龙江省救助标准虽然逐年提高,但救助水平仍偏低,与部分省(市)相比,人均救助水平较低。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医疗救助的实施可以有效切断致贫源头。医疗费用每年都会有所增长,但是救助标准增长速度却赶不上医疗费用的增速。当前的医疗救助除了对特困供养人员提供100%的救助补贴,对其他重病患者提供的救助金额十分有限,年度救助封顶线为30000元,这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人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黑龙江省的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少,无法满足患大病人口的救助需求。封顶线和享有病种的限制造成了许多困难患者得不到救助,就算是接受了救助的贫困人口,他们所享有的救助水平也很低。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徐娜,田固.医疗救助在健康扶贫中的作用及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6(11).
[2]成呈.大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与救助标准探讨———基于全国29省《大病医疗救助实施方案》的比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
[3]邢璐.医疗救助助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以云南省宾川县农村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