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摘要。“文创+”扶贫开发模式为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实践工作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以福建省屏南县“文创+”扶贫实践活动为例,分析文创产业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密切关系,探索创新文创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以开辟出一条既有益于环保,又能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径。

关键词:“文创+”;精准扶贫;文创产业;实施对策

屏南县是福建省宁德市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屏南县全域生态旅游、规模产业、交通事业等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扶贫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导致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优秀人才先天不足、引进人才机制滞后、文创龙头企业缺少、未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创新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艰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新要求下,深入探索“文创+”扶贫实践活动,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探索扶贫工作新思路,优化实施精准扶贫,将对县域扶贫开发和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文创产业与扶贫开发

文创产业即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其是坚持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知识产权开发和产业化运营为主的知识型、智慧型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紧扣地方文化资源、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广播影视、戏曲艺术、美术工艺、视觉传媒、环境艺术等,都是文创产业的创意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实现文化扶贫,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扶贫工作重点已发生变化,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特色资源开发等因素逐渐成为新时期深度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积极创新文化扶贫开发模式,切实做好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文创基地建设、文化技术人才教育与培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建设、公益文化场馆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开发、文创扶贫交流与合作等多样化的开发研究工作。

二、创新文创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激发文创扶贫动力

屏南县人文底蕴深厚,地方文化资源和遗产丰富多样、极具特色,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统戏曲)、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中国红粬黄酒文化之乡、全国民间药膳示范县等众多美誉。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这些蕴积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屏南县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风貌和特色。因此,创新实施“文创+”扶贫开发模式,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为文创产业发展、文创扶贫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首先,巧掘特色资源,增强原创能力。推进实施“文创+扶贫”开发模式,既要与屏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与基层文化文明进步情况相协调,又要善于从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整合开发、创新设计文创产业新模式,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其次,坚持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原则。目前,屏南县文创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创产业虽然具备一定的数量,但多数产业规模偏小,未形成规模化产业群,且针对地方文化资源方面的前期投资风险高、效益回收慢,因此,必须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文创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促进规模化发展。最后,注重品牌培育建设。在推进“文创+扶贫”开发模式进程中,屏南县应因地制宜地探寻自己的文化特色,打造品牌优势,注重利用特色品牌来凝聚、整合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从而带动文创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创+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使人民群众在创收的同时,清楚认识文创名牌产品中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优化文创发展模式,多元开发精准扶贫

优化实施“文创+”扶贫开发模式,应坚持多元融合的发展视角,探索“文创+旅游”“文创+乡村公益”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持续拓展文创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96-200.

[2]马勇,刘军.准确把握旅游精准扶贫内涵[n].中国旅游报,2017-01-04(003).

[3]吴旭涛,张尚瑶.看文创如何助力屏南扶贫[n].福建日报,2016-07-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