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精准扶贫教育供给侧探索

贫困是制约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中国扶贫方式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一是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二是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三是由经济型扶贫向以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为内容的综合型扶贫转变。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2015年1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又分别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的扶贫指导思想。

一、教育具有扶贫的重要功能

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陆续关注起教育扶贫的功能。美国学者舒尔茨(t.w.schultz)(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会上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的演说,提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1]加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扶贫开发的内涵上拓展了教育扶贫的功能。林乘东(1997年)提出教育扶贫论。他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应该把教育纳入扶贫的资源配置中,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严万跃(2006年)认为,现代社会的贫困问题都是知识与能力贫困的表征和结果,发挥教育的扶贫功能不仅能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厦门大学杨能良教授(2002年)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使之接受帮助其脱离贫困的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普遍的社会保障体系,弥补贫困人口的收入缺口。20世纪中期以来,各国政府认识到教育贫困是制约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美国的“战胜贫困计划”(1964)、墨西哥的“机会工程”(1997)到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攻坚战”,教育扶贫逐渐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内容。[2]针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的实证研究也开始进行。

二、陕西贫困现状及特点

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陕西省有43个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县(市),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农村地区。

(一)陕西经济贫困的特点

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调查数据显示:到2014年末,陕西省贫困人口为35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0%,陕西境内的秦巴山区贫困带,人均年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有558万。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陕西山区和农村地区的贫困突出表现为:连片特困,山区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落后,贫困程度深。以陕西境内的秦巴山区为代表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地理上分隔着我国南北方气候,山区容易因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自然灾害;由于秦巴山区地跨南北方,生态环境独特,自然禀赋较低,不利于高品质的农作物大量产出;由于大山阻隔,造成交通与信息沟通阻隔,较少享有诸如文化、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不利于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扶贫成果,造成山区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

(二)教育贫困是导致陕西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陕西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这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打工致残导致家庭越发贫困,留守儿童和老人现象普遍,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艰难和辛酸。其中,教育贫困是导致陕西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位于秦巴山区的安康市岚皋县,适龄儿童要上学,需要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因路途遥远,需要在镇上租房,而房租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无法承担的支出,迫使许多孩子很小就辍学。辍学的未成年人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大多选择去城市打工,放弃受教育机会出外打工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来源,然而由于缺少文化和技能,他们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工作,获取微薄的薪水,仅从眼下来看是能养活自己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经济上的匮乏是导致教育贫困的主要原因,而教育贫困则会使经济贫困代际相传,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逃离贫困的宿命,教育贫困是产生经济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三、推进陕西精准扶贫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策略

推进陕西精准扶贫,亟待着手改革当前的教育供给结构,注重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提高贫困地区的有效教育供给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李婷婷.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与劳动力非农收入差距[j].经济问题探索,2016,(8):142-146.

[2]徐水晶.贫困者的社会流动瓶颈———教育差异与自我淘汰[j].学术界,2016,(9):95-98.

[3]单丽卿.教育差距与权利贫困———基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践困境的讨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