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作为现阶段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在过去的五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报道,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853万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调研中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深入研究该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对策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重点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扶贫战略先后呈现出逐级递进的关系:改革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扶贫政策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对扶贫工作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一些精准扶贫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一)精准识别机制存在不足——纵向识别与横向识别的困境。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纵向识别是自上而下的,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扶贫文件标志着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国家政策在地方施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变质走样”等情况,“瞄准偏差”就是这样产生的。“瞄准偏差”产生,既可能源于技术难题,即瞄准机制的简约性要求和社会环境复杂性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源于政治过程,即扶贫的社会福利诉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性诉求之间的矛盾;还可能源于文化难题,即扶贫中文化污名的社会排斥。[1]如何确保顶层设计能够落地生根是现阶段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横向识别对识别主体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基层扶贫人员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扶贫政策认识不清、识别标准吃不透可能会存在误评、错评现象。纵向识别与横向识别的矛盾使得精准识别面临困境。
(二)精准帮扶环节存在问题——“输血”与“造血”的困境。在精准扶贫帮扶工作中,扶贫资金一次性交予贫困户,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不做后期追踪,使得游走在贫困标准线的贫困户一接受帮扶就能快速脱贫,一遇天灾人祸就迅速返贫。这种“输血”式帮扶弱化了贫困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滋生了“等、靠、要”的不良风气,导致扶贫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越扶越贫”的悖论困境。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也绝非易事,扶贫对象因自身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扶贫项目与其实际承载力不符;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没有市场竞争力,项目实施后无法得到后续政策的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贫困户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输血”式帮扶使得部分贫困户丧失脱贫斗志,依赖国家政策,以“争当贫困户为荣”。“造血”式帮扶又因贫困户自身能力受限,无法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成效。改变贫困户“智贫志困”的现实困境,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是精准扶贫的应有导向[2],只有把贫困户自身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以“助人自助”为基本遵循,才能真正意义上脱贫致富。
(三)精准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面子”与“里子”的困境。精准考核是针对扶贫工作情况全过程的考查,既要考核扶贫工作中不同层级扶贫部门的工作成效,又要保证扶贫政策措施的深化落实。当前,为保全“面子”,部分基层干部把扶贫工作“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把大量的资金用在垒大户、堆盆景、制作精美挂图展板上;在考核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组织群众统一口径应付上级检查。要想顾全“里子”,则需要扶贫干部真正深入贫困户,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为其提供脱贫致富的“点子”而不是片面给予他们解决温饱的“票子”。建立起完善的考核监督体制机制,邀请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介入协助考核监督是精准考核的中心环节。针对扶贫政策、措施在施行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特异性的特点,精准考核体系应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精准考核须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体制外监督与体制内自我监督双管齐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二、精准扶贫研究思考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j].社会工作,2016(5).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eb/ol].[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