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现行精准扶贫制度的五点建议

当前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存在的以下困难和不足: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由于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真实收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很多农村居民的收入并不稳定,无法准确估计他们的真实收入。除此之外,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其中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以上这些都增加了贫困户识别的难度。

二、贫困居民的不同需求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不同的贫困农民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对帮扶力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帮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贫困户个人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对帮扶要求千差万别。例如有些贫困的老人或残疾人需要经济方面的帮扶,而贫困的年轻人则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这些因素使得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资料不够详细,数据统计不够准确。在扶贫工作中,对于“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怎样确定贫困人口”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即使政府上级部门已经颁布相关扶贫政策,但基层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未能做到“扶真贫”。扶贫、脱贫缺乏精准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贫困人口的相关资料搜集的不够全面,没有真正了解到经济困难家庭的真实情况,或者有些贫困人口根本就没有被统计到,只是大致上报了一个数字而已。另外,有一些贫困人口的资料甚至是不真实的。

四、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存在粗放“漫灌”现象,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是最应该得到扶贫资助的。但是由于补助资金少最终使得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社会了解。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很难实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贫困户和基层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本身缺乏了解。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帮扶政策的了解。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办法,例如,让驻村干部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他们对帮扶政策的了解。对于扶贫干部,则可在电视、报纸、网络、官方微博等媒体上加大宣传,使之正确理解,准确执行。

四是发展特色产业,使贫困地区人口富裕起来。建议地方政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吸引优质人才回流,提高生产力,把当地经济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还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先让人民手中有钱才能谈脱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发展特色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方法,以特色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才能激励和带动人们奔向脱贫的道路。除此之外,还要优化资源配置,关注民生,完善公平机制和社会福利制度,从而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精准扶贫脱贫。

五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对每一个贫困人口都建立信息档案,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掌握的全面程度,若能够对每一位困难居民的信息进行准确收集并进行及时追踪,则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精确分析,确定采取怎样的帮扶政策,从而保证精准扶贫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