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开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一、我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铜陵县设有1个国家级标准文化馆和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并改建了县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电影公司等;全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其中有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省级“杜鹃花工程”示范点,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省“双百”工程点;全市已揭牌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共30个,已授牌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共10个。

(二)农民文化生活逐步丰富。各级宣传文化部门每年都通过“三下乡”、“学习日”、“学习周”、艺术节、旅游节、文艺汇演、艺术展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铜陵县近两年来举办了凤丹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新农村建设文艺演出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多场,举办各类展览10多次,参与群众近10万人次;郊区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科技培训班30多次;狮子山区以广场文化和村镇文化为重点,开展农村文艺调演、“七·一”文艺演出、党风廉政专场演出等多场文艺活动。此外,竹马灯、牛歌、龙舟、旱船、大鼓书等民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中竹马灯和牛歌已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较快。我市已形成了书报刊、文化娱乐、音像、电影、文艺演出、印刷、艺术培训等市场;同时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充分保证了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二、我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脆弱,总量不足

2、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3、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决定成效。有的基层干部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而忽视了公共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稳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文化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不能明显体现政绩,所以没有像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等工作那样重视;等等。

2、缺乏必要资金支持。有的乡镇虽然千方百计建起了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阵地,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添置必要的文化用具和书刊;有的乡镇给予民间艺术团体、个体放映队的经费支持很少,甚至没有支持;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我市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在客观上使乡镇财政更为困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排上号。

3、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一方面,农村文化专干素质偏低,如铜陵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职工43人,其中具有大学学历(非全日制)的仅有1人,而具有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却占到75%;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专干不专职,较为普遍地存在在编不在岗的现象,近60%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此外,农村文化单位准入门槛和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来工作。

4、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如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多头管理,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浪费,不能集中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要“新建”。继续在一些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及配备设施的地方,新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基层文化阵地,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要“合建”。与农村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适当扩建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发办公场所的综合功能,在部分场所设置文化功能区。三是要“改建”。对闲置废弃的旧校舍、旧祠堂、旧礼堂、旧庙宇及其它一些旧房子进行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使之“脱胎换骨”变为功能较为完备、方便群众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2、加快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更新陈旧老化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设备,改进节目制作设备,加快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农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设备配置,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电影放映设施建设。根据《安徽省农村电影16mm拷贝补贴暂行办法》,向省财政争取更多的补贴用于购置新的农村电影拷贝和放映设备,并更新改造农村电影院,增加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扎实推进电影“2131工程”。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文物所、影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不能挪用、拍卖、租赁,不能以任何形式改变其用途。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各种设施,要认真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要本着建好、管好、使用好、服务好的原则,制定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管理办法。

(二)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

1、不断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一是要送戏下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采取“农民看戏,政府埋单”的形式,认真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和电影放映队下乡送戏,确保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每年看一至两场大戏。二是要送书下乡。市、县(区)文化部门要配置图书流动车,并在市、县(区)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每个流通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三是要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以建设学习型村镇和建设学习型家庭为契机,将“铜都讲坛”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逐步在县(区)、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等文化活动场所分别设立“铜都讲坛”一级点、二级点和三级点,适时组织邀请市内有关专家学者分赴各点巡回作专题讲座。

2、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要精心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以新农村建设、迎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文化艺术节等为主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专场演出、舞蹈才艺、书画摄影、盆景花卉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二是要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逐步将广场文化活动从城市广场深入到农村,充分整合各县(区)、乡镇的广场文化资源,统一命名为“放歌铜都”文化广场文艺演出系列活动。三是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特色,赋予竹马灯、牛歌、龙舟、旱船、大鼓书等民俗文化节目新的内涵和精神,并通过举办三月三庙会、文化美食节、文化旅游节、龙舟赛等,为民俗文化节目提供展示的平台。

3、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一是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以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为契机,采取捐赠赞助、联合共建、自筹资金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吸引和方便农民就近参与文化大院内的唱歌跳舞、拉弦唱戏、棋牌娱乐、体育健身、读书看报等文化活动。二是要积极发展个体放映队。走“政策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把个体放映队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主力军,鼓励个体放映户从放映发展到拷贝发行与租赁,鼓励有条件的可成立16毫米拷贝周转、租赁中心或发行公司,从一村一乡一县(区)扩大到周边地区,努力开创农村电影新局面。三是要扶持发展民办剧团。扶持一批民办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四是要鼓励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围绕相思树、赵氏戏楼、九景十三街、上下清凉寺、大明寺、大士阁、和悦洲老街等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和艺人进行深度挖掘,创作出一批具有本土气息的文学作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牵头引导作用,培育健康的社会组织,专门开展各项慈善活动

3、畅通社会捐赠渠道,加强对捐赠物资的管理与使用监督。社会捐赠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钱款,还有居民家中闲置但有用的物品等。事实上,很多市民愿意捐助弱势群体,也有这个能力。但由于目前体制不健全,一方面,捐赠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客观上抑制了人们的捐赠欲望;另一方面,人们担心捐赠的钱物,到不了真正的弱者手中。因此,政府和社会团体有责任建立可信度高、信誉好的救助机构,以生活小区为单位,定期定点组织捐赠,并加强管理及使用监督。这不仅有利于帮扶弱势群体,同时也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

4、建立稳定长期的社会志愿者队伍,为帮扶工作提供人力支援。在国际上,社会工作是一个专门帮助社会弱者的专业和职业,社会志愿者又称“社会义工”,在欧美国家及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十分普遍,其作用及影响十分广泛。我市也一直提倡社会志愿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登记造册多,落实行动少。今后应注重实效,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市民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来,发挥自身特长,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同时也可缓解社会救助工作机构人员紧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