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几点思考[大全]
各位主任:
作为一名校长的我,首先说一句诚恳的话:“感谢你们。”,学校前勤的很多都和你们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这两年,在全省推行素质教育及的今天,在开足开全还要上好的今天,更需要你们艰辛的付出和努力,而很多工作都是无形的工作。因为有很多无形的工作,才有可能换来有形的成果,记得前潍坊教育局局长现国家督学说过一句话:“要想不成为一般人,必须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活。”我记得第一小学的李佃霞在中国教育人博客也发表这样的体会。好切入正题。
汇报提纲
一、突出点——制约瓶颈,开展很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与开发不仅涉及许多理论问题,更涉及许多实际问题。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要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特点、形式和方法等规律性问题,理论上要说得通、实践上也要做得到。当前:针对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困惑着学校领导、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也阻碍课改的进程,更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1、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反差明显,导致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以至观望等待,行动迟缓。当前我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理论层面,课案研究较多,实践层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课程初创时期,百家争鸣属正常现象,然而,而对学校领导、教师莫衷一是的争论,常使得学校和一线教师们无所适从。长期以来,其它学科教有教材、教参或参考资料,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处于“四无”(即无教材、无教参、无教师、无课程标准)的局面,更使得学校对课程实施无从下手,加之传统课程观念对学校教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导致一些学校观望、等待,开课的行动比较迟缓。这是造成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开课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多数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从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是认同和拥护的。然而,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问题,真正做到化理论为措施,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综合素质,使学校和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行动起来,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实践推进的层面上寻找问题的症结,应引起领导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活动两类不同课程理念的混淆,模糊了人们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要性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之外的一门独立的新型课程,并非任何学科课程的辅助延伸或附庸。然而一些人对“学科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两类课程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清,混淆了学科教育活动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科教学重视活动化的研究本无可厚非,然而在一些学科教学改革中,错误的使用“综合活动”的概念,甚至用学科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导致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明显学科化的倾向,冲击了对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更有甚者,误认为学科活动的开展,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没有前途的,因而有的学校领导对这一课程的实施和开设不主动、不研究,听之任之,敷衍塞责。这己经成为有的学校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行动不力的重要原因。
3、对课程整合或分立莫衷一是,妨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开发的力度。
按《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形成四者整合的综合课程。然而,目前有的学校单独开设“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情况十分普遍。究其原因,除了课程实施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外,还因为课改之初由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一书明确提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主张;再者,在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念不久,高中课改便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分别设课,以至引起一些同志思想上的混乱,高中己经分设了,中小学是不是也要分设呢。思想的困惑导致行动的懈怠。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的力度不足,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4、对活动“领域”把握失当,妨碍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深入开发。
现有文件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都十分强调四个“指定领域”。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项内容,并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念下同一层次的四个低阶成分,很难用“领域”的概念加以概括,这己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况且既然有指定领域自然也就有非指定领域。那么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又有哪些内容呢。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看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很难用领域予以概括。近来有人建议用“要素”的概念取而代之,实际上要素这一概念也未必能够科学地说明问题。
由于对上述问题缺乏科学的说明,以至形成对课程内容上认识上的混乱,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当前最常见的表现便是将对生活中的现实“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视作综合实践课程的全部,实际上排除了劳动技术教育技能训练性质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少数学校将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单设的主要理由,其结果造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内容从整体上显得单调、乏味,课程的教育功能自然也难以充分保证。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化”和“浅层次”现象明显,妨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主张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教育功能。然而现实活动中“形式化”和“浅层次”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些脱离儿童、青少年现实生活和智能特点的活动设计很难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成人的主观想象,为儿童、青少年安排的活动模块多数并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烦。
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内在规律,明确活动目标和具体要求,根据活动主题长、短、大、小的设计思想实施策略,实施“知识基础上的活动”和“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提高课程效益,使每一项活动都能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己经成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发展,并深入研究该课题。
六、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积极性都有待进一步发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忽视师生共同合作。教师指导作用迷失和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同时并存,前者集中表现在教师面对活动畏首畏尾,不敢大胆指导,龙其是对方法和过程的指导不到位;后者的反映则是片面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脱离教师的指导,常表现为活动的盲目性。前述活动的“形式主义”和“浅层次”的现象的出现,也大多与此有关。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妨碍了该课程的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师生互动,认真研究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行为特点,真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动手动脑,心灵手巧的目标。
七、缺乏对活动过程和结果有机联系的深入研究,活动评价的科学性和诚信度有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当前,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孤立起来,甚至对立起来的现象相当普遍,缺乏对活动过程和结果有机联系的深入研究,将知识和能力割裂开来,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立起来,不了解正确的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过程实施的重要保证,自然也就不明白综合实践活动所以“重结果,更重过程”的道理,甚至以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无足轻重,提出“重过程、轻结果”的主张。忽视根据
结果的需要设计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并加以悉心指导的必要性,其结果导致“过程热热闹闹,结果收获甚微”的情况发生。与之相伴的则是评价的随意性、导致科学性和诚信感明显不足,从而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
八、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没有经过任何先期培训推出的新型课程。在课程初期,提出“团体指导、合作教学”策略,对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教师把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较低,有学历无水平。师资流动性大,教学观念、教育思想落后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因素。实践证明,片面强调教师全员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实际是人人都不教,都不会认真地教,自然也就很难保证课程质量和教育效果;从课程性质及其承担的任务来看,没有一支庞大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并不断提高他们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再从课程资源开发上来看,教师不会编制课案,不会收集资料,不会提出研究的主题,只会拿着教本上课。
九、片面强调活动主题“预设”或“生成”,都不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展开,寻找问题、把问题提炼成“课题”或进行“主题设计”是活动展开的先决条件。
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分强调活动主题“预设”一切按预想的过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给予性过强,实际上会剥夺学生主动参与的权利;片面强调活动主题“生成”,以为“一切活动都是生成的”,否定任何对活动的预先设计。特别排斥用于学生的活动资源建设,反对使用资源包案例集之类的教育用书,两种认识都具有片面性。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项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其主题的选择和实施大都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发展。围绕预定目标,依据实际,主动借鉴,积极开发是选择活动主题,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片面强调(校)内和室(校)外的情况同时并存,不利于活动类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资源开发问题上,片面强调室(校)内和室(校)外的情况同时并存,过分强调室内和校内活动时忽视室外和校外课堂资源的开发,弱化了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常会导致活动“课堂化”和“教学化”、“学科化”的倾向;片面强调室外或校外将社会调查等类型的活动视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忽视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两者均会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调贫乏,也很难全面完成课程的教育目标。
上述十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县部分学校不同程度地出现,是阻碍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1、起步点——借鉴外力,学会临帖
2、立足点——结合实际,学会提炼
3、落脚点——脚踏实地,开展活动
4、关键点——用心干事,着眼发展
几点思考:
我们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实际的行动;我们缺乏的不是思想,而是能跟上思想的教师;我们缺乏的不是开始,而是简单的积累和坚守,
第二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474470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第一初级中学周江锋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近十年了。十年来,我们的教学面貌都有多大改变呢。恕我直言,没有多大改变。就拿我熟悉的语文科来说,仍是一本书(无非是书里增加了“诵读欣赏”“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名著推荐与阅读”这些内容而已)、一块黑板(电子白板其实仍是“黑板”)、一支粉笔(键盘和鼠标其实仍是“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仍是长年累月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真正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的机会很少,与课改前几乎无多大差异。真正能称得上变化的无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和时间比以前多了些,但即使这点权力也是老师们迫于领导的压力无奈地“交给”学生的,可想而知,学生在运用这点儿权力时又会打多大折扣。我想问我的语文同行们一下:“‘诵读欣赏’你们真让学生诵、读、欣赏了吗。‘语文….
实践活动’你们真让学生实践、活动了吗。‘口语交际’你们真让….
学生交际了吗。而你们的抽屉里没收的名著又有多少。”怕三分之..
二的老师都要低下头去。这样的教育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难怪有老师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这学生在一年级时还敢举手发言,而到了二年级却越来越少了,到了三年级简直就没人发言了。任你喊破喉咙就是没人举手。。”——不是学生越大越害羞,而是你把学生的灵性和活力全扼杀了,你的“题海战术”和“棍棒教法”已把学生禁锢得木讷呆滞、畏畏缩缩、谨小慎微,他们躲都来不及,哪里还敢主动地举起手来。
这肯定不是新课改的初衷。所以,很早就有专家站出来发表宏论了:“教育的评价方式不改革,应试教育不作彻底改变,那么这种局面就难以有根本的改观。”——把一切罪过都推到了“应试教育”的身上。这个论断猛一听很有道理,甚至这么多年来我都坚信不疑,但最近我却对它产生了怀疑。我只想提出一些问题:“美国难道就不搞‘应试’吗。可人家为什么还出了那么多低分高能的人。”“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从实践活动中去学习,难道就应不了试吗。”“学习难道只有从课本中去学习这一种途径吗。”“语文学习难道就是学课文吗。难道就是积累几个字词句,然后段意、中心、写作特点这样一程一程地搞下去吗。”“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成绩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语文素养与单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语文素养哪个更快、更有效、更省力。”“学习难道就只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吗。对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何作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有何作用。”„„这些问题答案其实是很明确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能促进知识和能力这些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能促进需要、兴趣、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两者之间还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而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又必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语文素养,而这种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比单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要有效得多,省力得多,因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和经验更深刻、更清晰、更牢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还怕语文成绩上不去吗。都能搞研究和创作了,还怕应付不了一张小小的试卷吗。
答案如此明确、肯定,可老师们为什么宁愿整日把自己埋在书本和作业本里,把头充爆,把腰累折,把眼使坏,把肺气炸,而就是不愿在综合实践活动上多下一点一丝的功夫呢。看看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课都是咋上的。笔者教七年级语文多年,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全学年共有六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赛诗会》,可回忆起来,印象中这么多年好像只举行了两次活动:一次是办文学手抄报,一次是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其他的好像都没咋弄过,只是让学生把书上的内容读读,想想咋做就算了。而那两次活动又是咋举行的呢。手抄报是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回家完成的,还算叫个活动;而科技新闻发布会就只是即兴之作,学生没有丝毫准备,发言者寥寥无几,气得我大发雷霆,发誓以后再也不搞这样的活动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我一个人这样做,那还说明不了什么,而实际上据我了解,其他语文老师也大致和我一样。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思考:
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活动呢。难道是怕出安全事故吗。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终于悟出了一点道理:不仅仅是安全,根本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上。首先,它容量大,
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要运用到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它需要的信息量也就大。我们常………
说。“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先有一桶水。”那么,现在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得有多少水呢。而谁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去搜集那么
多的“水”呢。何况这也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就不难理解我们的老师们为什么宁愿经年累月地埋在书山案牍里而不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因为前者无非是重复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而后者却是在从事一种复杂的、艰辛的、带有探究性和开创性的脑力劳动。其次,它包含的劳动量大,需要高强度、高效率的劳动。一堂……………….
课再累也就是那四十五分钟,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要开展好,收到实效,却常常需要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还要牺牲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才能完成。高强度、高效率的劳动,对于已经身心疲惫的老师们来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再次,它需要的条件……因素多。比如说《走进图书馆》,你得先有一座图书馆,可建立一座…
图书馆是那么容易的吗。再比如说《网上读写与交流》,你得先保证每人有一台电脑。你可以利用学校的微机室,但你必须与校微机管理员协商好,而且还得负微机的安全责任,这不麻烦。再加上安全因素,所以老师们就只好避繁就简、避重就轻、避难就易了。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下去或者索性就不要综合实践活动了呢。答曰:非也。我们是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具有能动性。我们可以对书上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嘛。能……开展的我们就开展,不能开展的我们就取消。另外,我们可以根据………………
本地、本校的实际,自行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搜集家乡的民间故事》、《家乡的农业》、《家乡的工业》、《家乡的经济状况》、《家乡的植物、动物、矿物》、《我校的文化状况》、《我校学生的学习状
况》、《我校学生的生活状况》、《我校的周边环境》、《我校的安全机制》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又可以开发和发展思维、交际、协作、信息处理、阅读分析和社会调查能力,还可以促进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尤其是广泛的兴趣、坚韧的意志、爱校爱家爱国爱民的情怀。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再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一定都非得是这样大的完整的活动,有时出一期板报、校报,开展一次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募捐会,搞一次戏剧演出,观看一场电影、电视,参观一处名胜古迹,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开一场文娱晚会,举行一次作文竞赛或体育比赛„„这些都叫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这么说,语文课程资源有多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土壤就有多深厚,场地就有多宽广——甚至还要更广阔,因为它还可以跨学科进行。最重要的是,举行这些小而短的活动,需要的信息量和老师的劳动量都不是太大,老师们完全可以胜任得了,而且这些活动大都可以在校园内或家内进行,能够避开不安全因素,使老师们解除后顾之忧。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问题。怎样评价。是不是学生能把试卷上的那道综合实践活动题答对就算成功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于这类题,即使根本没开展过活动也完全可以凭想象答得上来。这样的评价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上“评价建议”里关于“综合性学习”的那几行
文字为准,即主要看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成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发挥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怎样,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等。而要想对这些指标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就必须要从“质”和“量”上有一个科学的确定,而这正是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去做的事情。另外,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写调查报告或总结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会变成另一种“应试”和负担,从而冲淡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打击学生开展此类活动的兴趣,浇灭学生心头的热情之火。
200
9、
11、5
电话:13782152201
e-mail:danzi1971@163.com
第三篇: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综合与实践”的基本定义
综合实践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许多学校只在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中开设该门课程,致使它成为优等生的专利,成为成绩不良学生的奢侈品。许多教师固执地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因为他们“学好课标课程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学习的权利,况且,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能共同进步。由于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对合作行为的关注减少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往往转化为内驱力,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技能。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以及情意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许多教师没能处理好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其目标导向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题成果发布时,校领导、教师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做出了漂亮的模型、精彩的电子作品等,却忽视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难以关照的两大目标领域──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冠以“综合实践活动”名称的具体项目若缺失了这两大目标是不合格的。
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受到青睐,而其他领域备受冷落,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顺利
1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甚至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易走极端,要么对学生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是放任自流,过分“民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一现象折射出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两点,一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旨趣,二是教师还没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其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指导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新鲜事物。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制度下,学生受眼前利益驱动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该课程的学习常常敷衍了事,就曾有学生质问“这课这么花时间,其他课程学不好,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此外,他们长期处在分科学习的状态下,在学习方式上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听“教师指令”行事,在思维上也比较容易陷于某些固定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并调整和改变他们一贯的学习方式。
三、数学综合实践的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四、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要重视结果,但更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践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五、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
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题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迫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收集、整理、运用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通过课题学习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实质上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课题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和自然的距离,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3.有利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的任务之一、课题学习过程中,首先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转化思想与建模思想;再通过猜想、假设,再推翻假设,重新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修正猜想,一步一步探索,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多种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情况讨论思想以及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应该说课题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题学习可以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接受性学习相比,课题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成果,只有在课题学习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自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题学习中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为什么买这种牌子的电视机。这种电视机有什么优势。这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家庭的经济与生活的关系,势必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的工资收入„„从而更加爱父母,更加爱家庭,更加爱生活。这些是一般的课程所达不到的,这正势必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也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次《电视是怎样到我家的》就要电视机的发展历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小型到大型,从模拟到数字,从一般到特殊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查资料获得相应的知识。通过了解这些势必也接触我国电视机的发展历史,通过一系列的数字,使学生伸深的感到世界科技的发展迅速,我国科技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些经历比教师的说教效果不知要高多少。
根据以上的思考,在第二个班级中,我用《电视是怎样到我家的》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仅仅调动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这种学习十分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厚,纷纷议道:老师,要是语文、数学也这样上课,那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