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地区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扶贫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尤其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更是重点和难点。特困地区贫困面相对集中、贫困程度也相对较深。从自然环境条件来看,气候多变,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从社会经济看,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从文化层次看,人才总量不足,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陈旧。上述诸多原因导致特困地区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笔者结合恩施州近三年的扶贫资金审计实践,对特困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探索,以期对今后的扶贫工作有所裨益。

一、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资金整合规模不实,虚报问题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城镇人员医疗、低保等具有普惠性质的资金纳入扶贫统筹整合范围;二是将已完工或已开工未完工的国土整治、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纳入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三是虽纳入统筹范畴但未改变资金用途,未进行实质整合

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用于精准扶贫,看似是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制度障碍清除了,但审计实践发现: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用于精准扶贫,它不仅涉及统筹整合的政策边界思考,还将打破原有的部门职能和条块权力分割格局。涉农资金整合,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但地方没有出台具体细则,各路资金都有自己的“婆家”,今年把“打酱油的钱来买醋”,明年可能会断了“酱油钱”的来路。因此整合资金往往是“多个渠道引水,仍按原渠道放水”。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多、管理部门多、资金较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二)扶贫有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五保”、“低保”对象未纳入政策兜底保障;二是低保残疾人未纳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未纳入护理补贴范围;三是受教育学生助学资金落实不到位;四是扶贫小额贷款投放不精准等问题

扶贫有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一是贫口人口的贫困情况底数不清,贫困原因、贫困程度如何等未做到精细化管理,导致扶贫措施执行不精准;二是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不完善。审计发现,为突击完成上报任务,部分地方使用非专业临时人员进行扶贫数据录入工作,导致基础数据不准确、不完善。另外,由于操作人员水平程度受限,未及时更新数据或数据更新不准确。三是村干部工作不细致,调查核实不准确;四是村干部借国家扶贫政策,照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搞“权力扶贫”、“关系扶贫”、“人情扶贫”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三)扶贫资金未充分发挥效益

国家对贫困地区给予大量资金扶持、政策倾斜,但却存在扶贫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拨付进度明显滞后、项目未按计划组织实施和项目发生变化无法实施等。

其原因有: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紧扣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及区域扶贫规划,建立切合实际的扶贫项目库,在科学论证、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由乡到县逐级上报,确定好每个年度的扶贫重点项目。每个项目建立标配信息,如建设地点、资金规模、筹资方式、建设时间、效益目标、主管单位等。扶贫资金分配上要标注项目的轻重缓急,避免临时性和随意性。

(四)加强干部监督,层层压实责任

一是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完善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体系,把任务分解到单位、到基层。责任落实到个人。形成县级监察机关牵头、乡镇党委政府主打、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监督格局。二是从严从快查处问责。对扶贫资金分配管理、项目建设中不担当、不作为,弄虚作假,顶风违纪的干部,严格追责问责,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把压力传导下去,切实打通扶贫政策资金通往贫困地区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保障脱贫攻坚工作规范、有序,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