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调研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内容,不断扩大扶贫开发成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国老少边穷等地区人口多、底子薄的现有国情,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笔者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浅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一、基本现状
xx县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68万人口,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列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仅201x年减少贫困人口2.71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二、主要措施
(一)推进产业扶贫,拓展贫困户增收门路。县政府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xx县加快特色种养业意见》、《xx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安排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2000余户,新增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农场19家,涌现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201x年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坚持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集中解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近三年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搬迁深山库区一线群众5211人。今年在上级支持下,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人口分散的边远村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768户6824人,并即将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奖励办法,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推进素质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建立了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1x年,全县农村群众享受医疗改革“红利”超3亿元。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学费等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和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确保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能上学、不失学。201x年,全县教育扶贫资金达5170万元,受益学生8.3万人。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技能,确保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两年来转移就业1.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501人。xx现代产业园区近年来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随着xx职业学校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切实提高老区劳动力素质。
(四)推进旅游扶贫,助推贫困户快速致富。树立“旅游既富县又富民”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产业。近两年,通过以奖代补,积极支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市场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种养、观光农业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201x年,全县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燕子河镇通过发展乡村游,带动高山泡菜、红豆腐等产品开发,年综合收入1.9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80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县正在创建农家小院示范户50家、示范村2个、示范乡镇1个以上,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五)推进金融扶贫,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信贷投放、促进扶贫开发。201x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其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9亿元,支持1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近4000户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支持596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小额贷款计划为4亿元。同时,增设金融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16个,新建助农取款点384个、村级金融服务室21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农户基本实现“申请贷款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
(六)推进“兜底”扶贫,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求为弱势群体筑起“最后一道保障网”。201x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惠民资金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超过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近三年2万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退出低保。在养老方面,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县集中供养机构床位达2688张,占五保总数的35%。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为重度残疾人、计生优待户等群体代缴养老保险金。在救济方面,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分类施策、因需而救。三年来开发公益性岗位400多个,加强临时救助,解决了一批贫困人口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问题;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送温暖”,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同时,探索建立大灾救助机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到毛竹、森林、育肥猪、茶叶等领域,创新开展农房保险等。201x年,全县共有4.49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会救助,占贫困人口的30.4%。
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开发举措的实施,全县扶贫产业不断得以壮大,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生活得以明显改善,实现了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任务。尤其是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县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广大贫困人口大量输入了“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贫因人口基数大、山区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山区扶贫任务艰巨,库区扶贫面临挑战。多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重点和主要区域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和库区,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边远地区,收入来源匮乏,脱贫致富的难度极大。深山区和高寒区受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明显,且缺乏主导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贫困发生率高,是全县扶贫攻坚的难点区域。
(二)扶贫成本较高,工作难度加大。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扶持已逐步得到发展,生产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村社,空间跨度大,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扶贫成本高,脱贫的难度大,给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主导产业匮乏,群众增收速度缓慢。近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贫困村群众收入远远低于全县普通农民收入,还没达到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深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近年来投入较少,发展较慢,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
四、工作建议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是实现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农村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重点,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推进贫困群众增收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扶贫开发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积极探索“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在条件成熟的部分乡镇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不宜人居的村、社进行整村、整社搬迁,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扶贫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山区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烹饪、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力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加强扶智宣传,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四)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打好乡情牌,注重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加大社会闲散资金、项目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认真开展查漏补缺,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农民工培训转移、扶贫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区公路、人饮、危房整治、电网改造、人行便道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对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贫资金、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贫困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还利于民,切实巩固了扶贫开发新成果。原文地址:http://fanwen.wenku1.com/article/6548402.html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欢迎借鉴阅读。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内容,不断扩大扶贫开发成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国老少边穷等地区人口多、底子薄的现有国情,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笔者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浅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一、基本现状
xx县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68万人口,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列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仅201x年减少贫困人口2.71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二、主要措施
(一)推进产业扶贫,拓展贫困户增收门路。县政府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xx县加快特色种养业意见》、《xx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安排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2000余户,新增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农场19家,涌现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201x年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坚持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集中解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近三年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搬迁深山库区一线群众5211人。今年在上级支持下,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人口分散的边远村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768户6824人,并即将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奖励办法,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推进素质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建立了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1x年,全县农村群众享受医疗改革“红利”超3亿元。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学费等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和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确保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能上学、不失学。201x年,全县教育扶贫资金达5170万元,受益学生8.3万人。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技能,确保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两年来转移就业1.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501人。xx现代产业园区近年来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随着xx职业学校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切实提高老区劳动力素质。
(四)推进旅游扶贫,助推贫困户快速致富。树立“旅游既富县又富民”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产业。近两年,通过以奖代补,积极支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市场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种养、观光农业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201x年,全县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燕子河镇通过发展乡村游,带动高山泡菜、红豆腐等产品开发,年综合收入1.9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80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县正在创建农家小院示范户50家、示范村2个、示范乡镇1个以上,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五)推进金融扶贫,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信贷投放、促进扶贫开发。201x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其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9亿元,支持1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近4000户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支持596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小额贷款计划为4亿元。同时,增设金融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16个,新建助农取款点384个、村级金融服务室21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农户基本实现“申请贷款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
(六)推进“兜底”扶贫,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求为弱势群体筑起“最后一道保障网”。201x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惠民资金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超过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近三年2万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退出低保。在养老方面,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县集中供养机构床位达2688张,占五保总数的35%。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为重度残疾人、计生优待户等群体代缴养老保险金。在救济方面,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分类施策、因需而救。三年来开发公益性岗位400多个,加强临时救助,解决了一批贫困人口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问题;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送温暖”,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同时,探索建立大灾救助机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到毛竹、森林、育肥猪、茶叶等领域,创新开展农房保险等。201x年,全县共有4.49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会救助,占贫困人口的30.4%。
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开发举措的实施,全县扶贫产业不断得以壮大,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生活得以明显改善,实现了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任务。尤其是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县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广大贫困人口大量输入了“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贫因人口基数大、山区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山区扶贫任务艰巨,库区扶贫面临挑战。多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重点和主要区域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和库区,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边远地区,收入来源匮乏,脱贫致富的难度极大。深山区和高寒区受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明显,且缺乏主导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贫困发生率高,是全县扶贫攻坚的难点区域。
(二)扶贫成本较高,工作难度加大。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扶持已逐步得到发展,生产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村社,空间跨度大,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扶贫成本高,脱贫的难度大,给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主导产业匮乏,群众增收速度缓慢。近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贫困村群众收入远远低于全县普通农民收入,还没达到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深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近年来投入较少,发展较慢,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
四、工作建议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是实现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农村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重点,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推进贫困群众增收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扶贫开发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积极探索“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在条件成熟的部分乡镇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不宜人居的村、社进行整村、整社搬迁,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扶贫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山区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烹饪、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力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加强扶智宣传,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四)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打好乡情牌,注重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加大社会闲散资金、项目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认真开展查漏补缺,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农民工培训转移、扶贫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区公路、人饮、危房整治、电网改造、人行便道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对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贫资金、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贫困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还利于民,切实巩固了扶贫开发新成果。
范文二: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最新精准扶贫工作调查报告
2015年5月上旬,青岛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赴莱西市对青岛市农村扶贫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实地察看了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村、沟西村和车格庄村的扶贫工作情况,听取了青岛市农委、莱西市和日庄镇有关情况汇报,并和驻村市人大代表、村干部进了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了基层情况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委员们对青岛市农村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贫困底数清楚。去年以来,青岛市根据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按照“组织培训、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建档立卡”六步工作法,对全市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共识别贫困村200个、贫困户3万户、贫困人口6.5万人。同时,结合青岛市实际,将承担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任务的10个库区镇、林区镇和粮区镇识别为经济薄弱镇。目前,对贫困对象的信息采集和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完成,全部纳入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管理。
(二)领导机制健全。调整充实了由市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扶贫工作,各相关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并将脱贫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对各级的科学发展观考核。选派470名干部驻村帮扶,在全市200个贫困村全部安排了驻村工作队,安排基层干部与3万个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款捐物参与扶贫工作,形成社会合力。
(三)工作措施得力。采取了项目扶持、干部帮扶、培训就业、低保保障等多项扶贫措施。一是加大了资金投入,2014年度共落实市级扶贫资开发资金3000万元,协调市级相关部门投入6000余万元,有效扶持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二是加强了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增收技能,尽快脱贫致富。同时,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采取了政府兜底的措施,保障基本生活。通过以上措施,仅去年一年就实现帮扶脱贫2万人。今年3月,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扎实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扶贫任务目标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实行结对帮扶制度等十项措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青岛市的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全市的贫困人口数量相对较多,扶贫工作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一些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近些年,随着全市各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有脱贫条件的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但目前识别出的10个贫困镇、200个贫困村中,一些镇、村地处水源地、粮食产区和山区,承担着全市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任务,还有一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镇容村貌落后,发展难度极大。3万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基本没有自我脱贫能力,需要政府兜底脱贫。
(二)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了解到,农村扶贫工作涉及农业、民政、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虽然市、区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上也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这就导致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协调不力的问题。同时,全市各级没有建立专门的扶贫机构,现有扶贫机构的职责一般安排在农业部门的农业生产科室,没有专职抓扶贫开发的工作人员。
(三)扶贫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市级财政资金的总体投入较多,但市(区)财政基本没有安排专项扶贫资金,资金的总量仍然较小,特别对由市(区)负责的经济薄弱村和部分贫困户资金投入较少。而且,各级财政的资金几乎全部用于扶贫开发,没有安排扶贫工作经费,这使得扶贫信息采集录入、扶贫宣传、培训等工作开展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扶贫工作。
三、意见建议
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扶贫工作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农村扶贫工作抓实抓好,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要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有机结合。既要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把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起来,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快推进连片困难镇、村的发展。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源,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扶贫工作现状,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针对我市地处水源地、粮食产区和山区等贫困镇、村的现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责任、标准和方式,探索各种资源性收费中部分用于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生态公益扶贫项目的扶持力度,帮助资源输出型镇、村实现脱贫。
(二)要继续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扶贫的支持力度,要完善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把各类扶贫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发挥综合效益。要进一步简化资金拨付流程,严格对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和监督,确保扶贫资金落到实处。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地方与有关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针对贫困区域发展和扶贫产业、龙头企业的不同需求,采取建立贷款风险准备金、小额贷款保险等方式开展扶贫信用贷款,通过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脱贫致富。
(三)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要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社会扶贫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以投资兴业、志愿服务、扶贫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农村扶贫顶层设计,为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各种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四)要切实加强领导。要坚持政府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完善考核机制,落实扶贫责任,对扶贫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明确市、区(市)、镇(街道)的帮扶责任,对每个扶贫对象,都要明确帮扶单位和责任人,扶贫工作情况纳入各级责任目标考核范畴。要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建设,各级扶贫工作要有专人负责。继续实行以“第一书记”为主体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和强区与经济薄弱镇结对帮扶制度。对绝对贫困户,政府要通过完善农村低保、给予生活补助和物资援助等方式,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兜底脱贫。
2015关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13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14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14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四、精准扶贫计划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因道路条件差,安全监管难度大。
三、原因分析
造成xx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通村公路的建设不完善、无支柱产业,导致村民生产发展的不便捷、经济效益不高,青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