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考

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郭丰永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两个关系,即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与企业的社会政治责任的关系和利益驱动机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与社会政治责任的关系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要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明确规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必须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任务,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或利润的最大化。这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的必然要求。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企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并没有什么区别。它直接表现为企业的自身利益和自主行为,也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如果企业行为仅仅从这一点出发,那就会置政治方向、经济性质和任何外部效果于不顾,去寻求一切可能的途径,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法人”犯罪现象大都与此有关。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的,而且在一些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行不通的。更何况,我国国有企业担负着党和国家政治支柱、经济支柱、精神文明建设支柱的社会政治责任,其政治方向

和经济性质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定,企业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也明确规定,企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与方向,也是赋予企业的社会政治责任。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意践踏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以致于提出荒唐的逻辑:物质利益等于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在这种荒唐逻辑之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严重挫伤,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另一种是把物质利益原则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的本来面目,重新强调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调整原来不合理的物质利益关系,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为核心的利益驱动机制,从而有效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与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实行利益驱动机制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时有泛滥。目前,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丑恶现象无一不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针对这两种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必须随时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充分发挥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实行利益驱动机制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物质与精神

关系的原理,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通过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调节和处理好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可以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职工群众中的许多靠教育永远也解决不了的思想问题是通过物质手段解决的。同时,也要看到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又可以保证物质利益原则的顺利贯彻。二者不仅在效果上相辅相成,而且在基本内容上具有一致性。比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倡导劳动者树立为公共利益而作出牺牲的精神等等,既是处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基本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因此要十分注意把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实行利益驱动机制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错误的思想政治导向挫伤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