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坊信用社关于实现农村金融全覆盖的报告

一、全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情况

为发挥电子银行对柜台服务的分流作用,我社以推进网点转型为抓手,合理规划网点布局,加大电话pos机、农村自助终端的投放力度,完善电子交易渠道建设。截止4月底,我社共在全镇投放农民自助终端

台,电话pos机89台,同时为了配合电子设备的投放,我社积极推进“折换卡”业务,共完成“折换卡”业务400余笔。经过全社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月底不仅胜利完成了县联社制定投放任务,提前实现了农村电子金融产品百分百覆盖的目标,还有效的保证了所投放电子设备的使用率,最终使得我社金融产品的覆盖率和使用率均居全县前列。

二、加快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主要措施

(一)内外勤齐动员,发挥集体智慧大力推广金融产品。我社动员开展全员金融产品营销,建立全员营销排行榜制度,及时总结成功案例,宣传先进经验。根据业务指标进展情况,我社专门设立营销能手奖励,季末给予表彰,有效激发员工营销积极性;另外,在人人都争当个银客户经理的同时,实行内外勤人员一对一帮扶制度,坚持上下联动,公私联动,确保每一位电子产品客户的疑问都能及时得到解决,保证投放电子产品的有效使用率。

(二)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以高质服务促营销。由于大多数电子设备自身服务是免费的,作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之一,相同产品对不同客户基本上没有价格差别,各家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同质性也很强,因此营销的关键就体现在电子银行的服务过程中,为此我社不仅积极开展电子产品的惠赠活动,对使用电子设备率高的客户进行奖励,还专门组织员工对电话pos等客户进行走访,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培训,提升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宣传我们的电子业务,让更多的群众熟悉和接受我们的金融产品。

(三)大力推进“折换卡”业务,提升柜台业务替代率。为了配合电子设备的投放,同时也为了方广大群众的取款方便,我社积极开展辖区被代发工资补贴的“折换卡”活动。对此我社专门成立了以主任为领导的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业务开展计划,使折换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业务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我社利用这次折换卡的有利时机,要求营销人员不断更新观念,变被动营销为主动出击,大力宣传银行卡的灵活性、实用性、方便性,让客户真正了解信合通卡的作用,并充分利用atm机、pos机运行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用卡的优点,动员客户积极办卡用卡,有效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推进,保证电子设备的使用率。

(四)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帮助客户解决技术难题。为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效率,我社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加强对重点客户的定期回访和上门服务,专门组织员工对客户进行一对一培训,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定期对自助设备和电话pos客户的实施监测,促使“不动户”、“睡眠户”、“低效户”向“优质户”转化。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在4月底,我社终于实现了辖区内所有电子设备有效率百分之百的目标,

(五)积极联手政府部门做宣传,确保电子设备使用率。为了提升我社电子设备的使用率,我社领导多次与党委及镇直各机关负责人协商,为安装了我社自主终端和电话pos的商户定制专门的门牌号,并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通过自主设备领取各类政府补贴,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保证了我们电子银行设备的使用率。同时,我社领导还对重点电子设备客户进行了专门走访,亲自向他们宣传电子设备使用知识,帮助客户做好自家电子设备的宣传工作,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第二篇: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

——山西省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

韩雪萌

2012-06-2013:46:54

来源:《金融时报》2012年06月20日

一种以转账电话为基础,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行网点网络系统为支撑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近期成为了山西农民喜欢的金融时尚产品,这就是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推出的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它是山西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中出现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形式:通过以村为单位布放转账电话,以户为单位发放惠农卡,以县为单位代理政府各类惠农资金,通过现代电子支付渠道,使农民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村就能办理以往需要到乡、镇,甚至县城才能办理的刷卡消费、转账结算、资金汇划、小额取现等银行业务。新农保、新农合资金和政府各项惠农资金,也能通过“村村通”直接批量到户。

农村支付结算是“三农”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广大农民最基本的日常金融服务长期得不到满足。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龙头,积极指导各级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创新贷款授信办法、抵押及担保模式,丰富农村信贷产品,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各金融机构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创新成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截至2011年末,农业银行共在该省21303个行政村布放转账电话49657部,覆盖21553个符合装机条件行政村的98.84%,村均转账电话2.3部;共为全省576.16万农户发放惠农卡682.16万张,覆盖580万符合发卡条件农户的99.42%。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方便地享受如城里人一样的刷卡消费、转账结算、资金汇划等现代金融服务。“村村通”系统逐渐被广大农民朋友接受和认可,去年全年实现交易212.8万笔,金额150.24亿元。农业银行实施的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有效化解了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短板”与农民对安全、快捷、便利的金融结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结算空白的问题,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是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的很大突破。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涉农金融机构4722家,其中县(区)机构874家、乡镇机构2083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了44家和增加了529家,初步形成了政策性农村金融、商业性农村金融、合作性农村金融、新型农村金融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行长赵志华表示,该行按照有关方面要求,立足山西农村发展现状,扎实推进创新工作,引导和推动辖区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力求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更便捷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经过各级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辖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涉农贷款余额达4390亿元,新增1021亿元,增长3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个百分点,2011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到全省新增贷款总额的64%,为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村村通”工程,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问题和进一步推进信用村建设,在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推动下,临汾信用合作社结合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顺应“三农”需求,创建了“信合便利店”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他们在金融机构空白村镇(乡)中心位置或交通要道附近设立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专业设备、组织专门力量、按周(集)到村,为农户提供咨询、扩股、吸存、放贷、收贷、结息、代理代办、信用户调查评定、反假币宣传、零残币兑换、理财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的便民服务点,是农村信用社解决金融机构空白村镇(乡)金融服务缺失、推进信用村建设的一种积极探索。

尽管农村金融创新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三农”信贷投入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企业和农户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同时并存的状况还未完全消除。为此,赵志华对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有着这样的建议:一是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适应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加强涉农信贷投放的政策引导。出台具体政策明确县域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要求,加强县域机构支农信贷考评,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及服务创新。要积极探索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四是优化农村金融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五是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建立差异性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实行有差别的贷款利率,提高利率定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第三篇:济阳县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济阳县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提升了残疾人及家庭的幸福指数

2012年,随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济阳县着力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制订和落实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特惠政策,使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使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逐步得到一个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低保的残疾人及家庭达到1600余户,占全县低保家庭的13.8%.

二是积极帮助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2年县财政为全县310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代缴了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三是为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对全县5900名残疾等级为三级以上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实施全额补贴,实现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农合”由政府买单。并且在实际政策兑现中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残疾人康复项目也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为农村残疾人大大减少康复费用,有效解决农村残疾人康复难的突出问题。

四是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了提高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济阳县对全县符合条件的85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享受低保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给予50元的生活补贴。

五是全面推行重度贫困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护理补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370名符合条件的贫困重度残疾人享受这一政策优惠。

随着农村残疾人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了全县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济阳县残联

王许合)

2012-7-1

第四篇: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曲沃县农村饮水工作的几点做法曲沃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南端,全县共有23.33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50方左右,属于严重的资源性缺水性地区,并且水质不达标也是主要问题。根据2004年年底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截止2009年底,我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19865人,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119个自然村,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60%。饮水不安全类型有四种,其中氟超标105034人,苦咸水3171人,水量不达标2615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9045人。

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水利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05年我县兴建9处单村提水工程及北董精品工程1处,解决7300口人饮水问题,总投资226.4万元;2006年我县兴建11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21200口饮水问题,总投资830万元;2007年我县兴建16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22754口人饮水问题,总投资864.2万元;2008年我县兴建31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30068口人的饮水问题,总投资1146万元;2009年我县兴建34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30803口人的饮水问题,总投资1429.7万元;2010年,我县兴建13处饮水安全工程,共解决8039口人的饮水问题,总投资337万元。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是基础,建设是关键,管理是关键,效益是目的。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全方位检测、社会化服务”的宗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和管理,早日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具体做法和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明确,领导重视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约有8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县委、县政府对农村饮水工作高度重视,在工程实施期间由曲沃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成立“曲沃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领导组”的通知,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发改、财政、电业、审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县与乡镇、乡镇与村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县委、县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做为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来抓,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县人大、政协、对这项工作也十分关注,经常组织人大、政协视察工程建设情况,水利局更是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头等大事,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保障农村饮水工作的实施。

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针对我县水资源现状和农村群众吃水难,为了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初期布好局、起好步,我们深入全县各乡村,对不同区域的水量、水质、情况进行全面测量调查,在掌握大量基本资料后,我们按照“统筹考虑、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我县农村饮水工程做出统一安排。根据水源条件、地形条件、用水户居住情况等,对于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下水源条件较好,适宜连片建设的区域,规划建设集中供水;对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地下水源条件一般的区域,以村为单位规划建设单村供水工程。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5其次,货币政策激励。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信贷资金供给的杠杆作用,有效增加支农可供给资金数额,拓宽支农再贷款用途,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稳定农村信用社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长期不变;放开对包括农村信用社贷款在内的农村地区贷款利率限制,使农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经营成本和管理能力自主确定资金价格,实现利率覆盖经营风险和成本;完善“窗口指导”,在加强宏观调控、紧缩信贷投放时,给予农村信用社必要的额度倾斜。

第三,监管政策激励。监管当局对农村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是促进其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鉴于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农村金融组织具有地域分散、规模不

一、形式多样等特点,在监管标准设计要求上,应该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即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要有别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监管有别于城市金融。特别是在风险监管的核心指标达标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要有一定的监管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