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局纪念防治荒漠化讲话

同志们: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生态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心腹之患。加速以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工程布局、政策机制、法制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生态效益明显,改善了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治理任务6400万亩,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20%;与治理前相比,北京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减少7.8%,密云水库近四年的泥沙输入量减少10万多吨。三北四期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亩,其中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万亩,新增防护农田3700多万亩,为确保我国北方粮食的稳产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防沙治沙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宁夏美利纸业集团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近两年营造沙地速生丰产林30万亩,受益农户年均增收300元。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实施围栏封育,禁牧舍饲,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全县仅草业一项人均年增收353元。河北省平泉县利用刺槐发展食用菌生产,2003年实现产值3.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据统计,有1622万人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80元。

社会效益突出,加快了生态文明进程。沙区人民在治沙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土地沙化意味着贫困和落后,沙化土地上也蕴藏着希望和财富,获得这笔财富,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种意识不断凝聚和升华,逐步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防沙治沙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更加坚定了人们改善生态状况、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推动着整个社会向生态文明迈进。

二、防沙治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并且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沙化不仅直接影响沙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威胁国土生态安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防沙治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关系,居民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关系。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不足,惟有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恢复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发展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先进的造林种草技术和适应性强的植物良种;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技术素质和政策水平;制定和完善防沙治沙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规程和规范,严格检查、监督。

(四)加快沙区产业发展,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充分挖掘沙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林草产品纯天然、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大力发展森林食品及药材、绿色能源、森林旅游、草业开发、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等沙区生态产业,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引进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和产业开发,推动沙区各类资源资本化运作,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五)积极做好履约工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充分利用《公约》提供的国际舞台,广泛开展国际间技术、经济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多渠道、多形式争取合作项目,全面提高我国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