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市农村金融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苏州市农村金融情况的调研汇报
一、苏州农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一)苏州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概况
苏州现有全国性大型银行6家、全国性中小银行9家、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1家、农村商业银行6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6家;银行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462家,从业人员24672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是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两家“农”字头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和存贷款额均达县域地区总量一半以上。加上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全辖农村地区营业网点超过1100家,均衡分布于所辖各个乡镇;经营状况比较正常,内部控制比较规范,赢利能力逐年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经营良好、分工协作、功能基本齐全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至2010年3月末,苏州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876.1亿元,其中县域地区6417.5亿元,占比54.3%;全辖各项贷款余额9074.7亿元,县域地区4729亿元,占比54.3%,较2009年末分别上升0.1和1.6个百分点。
(二)“三农”金融服务情况
至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生产经营等“三农”经济发展,全辖涉农贷款余额3420.2亿元,较上年增长23.7%。随着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苏州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资金,支持辖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苏州各金融机构为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三农”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国有商业银行为农村金融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农村金融机构在探索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便
1捷的银行结算服务、对外融资承诺的同时,还针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如为农民进口喷气织机(主要集中在吴江和太仓两地)提供远期信用证等新型金融产品。辖内人民银行积极为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一是推进小额支付清算服务力度。2009年全辖小额支付业务发起和收到笔数分别为135.1万笔和185.6万笔,发起金额和收到金额分别为593.6亿元和977.6亿元,其中县域地区小额支付业务发起和收到笔数分别为21.9万笔和63.9万笔,发起金额和收到金额分别为201.4亿元和368.7亿元。
二是加快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积极完善农村地区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至2009年末,全辖共录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10.1万户,其中县域地区录入8.2万户,及时与经贸部门合作,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拓宽银企合作渠道。同时,积极部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各县级市开展试点,每个县选择一个乡镇,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大力宣传发动,开展农户信用档案采集,新采集农户信用档案2万份。
三是及时为失地农民提供足够的小额创业贷款,运用利息补贴机制,扶持农村地区微小型企业。以昆山市为例,为解决失地农民创业融资难问题,该市专门成立农村担保有限公司。截至2009年末,累计为4106户农户提供担保23283万元。对1189户贷款户的跟踪调查显示,创业小额贷款带动效应明显,一是激发了广大市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全年发放创业小额贷款8797万元,比上年增长25.35%。二是助推了一批市民就业增收。调查的贷款户中,失地农民、4050大龄人员、下岗人员、帮扶对象和伤残人员占比分别为23.5%、23.3%、9%和9.4%。这些贷款户通过小额贷款扶持,缓解了资金紧缺燃眉之急,扩大了生产规模,新增劳动力就业3252名,全年实现经营收益42151万元,比上年增长20.78%。
2四是及时为县域企业提供外汇金融服务。2009年,全市累计办理外资企业外汇登记数815笔,其中县域地区办理登记485笔;累计进口付汇金额580.8亿美元,实际到货金额644.2亿美元,其中县域地区付汇244.2亿美元,实际到货331.8亿美元;发放出口核销单241.7万张,核销收汇890.6亿美元,其中县域地区发放131.3万张,实际收汇386.6亿美元。
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情况
(一)村镇银行
部分农村商业行抓住村镇银行试点的有利时机,积极在湖北、山东、苏北等地设立村镇银行,真正实现跨区域经营。2007年8月,常熟农商行在湖北恩施咸丰县发起设立第一家村镇银行,至2009年末,辖内6家农商行累计在异地共设立8家村镇银行和16家分支机构。2009年12月,由南京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昆山鹿城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该行注册资本1.6亿元,其中南京银行持有51%,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与票据承兑及贴现等业务。
(二)小额贷款公司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工作,严格按照《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做好小额贷款公司政策指导工作。截至2010年3月末,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22家,季末贷款余额突破52亿元,支持了1500余户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需求。
(三)南北挂钩金融合作
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通过南北挂钩,参股苏北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资本扩张。2007年7月,常熟农商行战略参股启东农信联社20%股份;之后,东吴农商行战略参股泗洪农村合作银行20%股份,并与盐
3城市区农信联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张家港农商行分别与海门农信联社、兴化农村合作银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吴江农商行战略参股射阳农信联社20%股份。
三、涉农贷款余额及其结构变动情况
(一)涉农贷款总量
至2009年末,全市涉农贷款合计3420.2亿元,同比增长23.7%,按用途分,农林牧渔业、支农贷款余额分别为58.8亿元和3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8.1%,其他涉农贷款2982.6亿元,同比增长23.4%;按主体分类,农户、企业和各类非企业组织贷款余额分别为217.6亿元、3028.8亿元和17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21.9%和40.2%,涉农贷款占总贷款的40.2%,有力支持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涉农贷款主体分布
从主体分布看,农村企业、农户、农村各类组织贷款余额分别为3004亿元、217.6亿元和170亿元,分别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7.8%、6.4%和5%;从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58.8亿元,占1.72%,支农贷款余额378.9亿元,占11.1%,其他涉农贷款(主要是县域及县域以下工业企业)贷款余额2982.6亿元,占比达87.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同比增长68.6%,增幅较平均增幅高出了44.9个百分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1686.5亿元,同比增长17.4%;农户贷款217.6亿元,同比增长40%。
表一:涉农贷款中“农林牧渔业”贷款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2009年末余额比年初增减增减比例%农林牧渔业贷款
#农业贷款林业贷款
58.7531.701.75
7.820.680.8615.42.296.6畜牧业贷款渔业贷款
农林牧渔服务业贷款
1.553.7220.030.671.753.8676.188.823.9
(三)涉农贷款地区分布
从涉农贷款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反映出苏州各地区在涉农信贷资金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张家港、昆山和常熟占比较大,分别占23.3%、20.4%和20.2%。吴江、太仓和市区等区域占比较低,反映出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性。
表二:涉农贷款中不同地区贷款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地区市区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吴江全市
2009年末余额
171.11690.66795.38696.39406.76659.93420.2占比(%)5.020.1923.2620.3611.8919.29100
(四)农村地区
二、三产业贷款情况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加快进行利率化市场改革
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以小额信贷为主,由于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易受自然、市场等因素影响,因此贷款风险较高,再加上每笔贷款数额虽小,但都需进行贷前审查贷后监管等,相应管理成本较高,这些都需要市场化的利率来弥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实现贷款利率与资金供求关系的同步变动,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实现资源最佳配臵。
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资源按市场规律有效配臵的基本标志。应尽快在农村推出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考的利率市场化建设体系,以更高的价格覆盖农村金融投放所需的更高成本,满足农村金融客户的合理信贷需求。另外,考虑到“三农”的弱质性,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应设计相应的补贴机制,降低借款农户或企业的实际财务成本,以财政补贴杠杆来撬动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