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水保汇报稿范文大全

水文化与社会发展—甘肃治灾水利效应研究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10月12日)

一、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全县共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14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67万人。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总耕地87.87万亩,人均耕地2.8亩。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林果产业十强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6元。

多年来,我县坚持不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持续综合治理与开发,探索出了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塬面条田林网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沟壑林草郁闭化、沟底库坝川台化、资源开发效益化”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依托水土保持推进产业开发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4.7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2.4%,其中:新修梯条田61.8万亩,营造水保防护林183.1万亩,发展果园29.8万亩,种草16.05万亩,兴修各类拦蓄工程3.68万处(道)。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大体上经历了创业、发展、突破三个阶段。

(一)起步创业。建国初,泾川境内林草稀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况,1949年到1952年4年间,全县粮食总产年均4772万公斤,平均亩产仅53.5公斤。

五十年代以来,历届领导把治理水土流失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接力赛”式组织群众战天斗地,苦干实干,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持续、稳步发展。早在1956年,泾川县飞云乡南峪村被国务院树立为“保塬固沟、发展生产”的典型,飞云南峪“十万洋槐沟”誉满全国。70年代,县上集中大兵团作战,掀起了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造林绿化为中心的水土保持工作高潮,相继涌现出了全省有名的二郎沟流域和官山沟水保站等一批先进典型。80年代,泾川县茜家沟流域被列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成效,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有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西德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沃尔克评价:这里的治理是成功的,可与沙坡头治沙相比,其经验和方法应向世界各国介绍和推广。官山沟小流域从1974年开始营造大规模水土保持林,至目前,造林面积达到1.4万亩,已成为泾川“森林公园”。这一时期,全县各级充分利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全面规划,进行了以小

2流域为单元治理的探索实践,实现了由单一措施、小范围分散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全方位综合治理的转变。至1990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2.5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2.1%。

(二)发展提高。1991年,泾川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试点县,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以县为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新尝试,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试点县项目获得成功,该成果被鉴定为居国内领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项目建设期间,泾川面对旱作农业大县及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以水土保持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全县农业经济稳步提高,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开拓出了一条整体推进、分层开发治理与依势布局产业相结合的开发型水土保持工作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塬、坡、沟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防治体系,既把当前生产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又妥善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出了适合本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特点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水土保持产业开发的新途径:条田粮经作物奠基础,梯田林果草畜增效益,坡地造田修路改条件,沟壑郁闭封禁保成果,沟底库坝蓄水减灾害。1990年至1995年底,由于梯田面积的快速扩大,果品、瓜菜、牧草等农村支柱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撑。与此同时,兴办了田家沟流域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站,在水土保持措施配臵、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通过修梯田、改沟道、建坝淤地、栽果种树等方式,使该流域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综合生产基地。

31992年5月,泾川县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称号。

(三)突破飞跃。经过多年的治理与开发,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迈上一个新的阶段。一是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4.7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2.4%,加上各类综合措施,拦泥蓄水效益显著,据测算,拦蓄效益达51.2%,拦泥效益达70.5%。2000年3月,泾川县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三合沟等六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二是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塬面实现了条田化,绝大部分山地被整修为水平梯田,全县15个乡(镇)中,党原、合道等8个乡(镇)达到梯田化乡(镇)标准,215个行政村中116个村达到梯田化村标准。梯条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了87.8%,人均拥有梯条田2亩,粮食总产由1952年的4.772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2.41万吨。三是生产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5.8%,2001年粮经比调整为64:36四是产业主导优势初步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林果、草畜等支柱产业成为了全县农业经济增长点五是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先后10多人次受到国家部委、50多人次受到省市的嘉奖。全县现有水土保持工作人员80多人,其中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30多人,有能力设计和承建各类水土保持工程。泾川县水保局设计承建的田家沟1骨干坝工

#程已全面完成,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了规范标准。田家沟坝系工程进展顺利,至目前,已完成骨干坝6座,中型淤地坝12座,小型淤地坝13座。工程质量优良,已初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生态效益。六是水土保持产业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措施配臵优化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林草与草畜品种更新、措施配臵的科技含量和深层次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由治理型向开发型、生态型向经济生态型的转变,治理开发向纵深层面发展,以“生态型林果业、商品型草畜业、经济型生态农业、水保型生态旅游业”为主要框架的水保型生态农业体系基本建成。三合沟、新沟、崖窑沟等小流域在梯田建设实现大突破的基础上,调整结构,种草养畜,走出了一条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的水土保持新路子;丈八寺沟、朱家涧沟、四方沟等小流域立足经济林果建设,苹果、柿子等果品畅销全国;田家沟、蒋家沟小流域以坝系工程建设为重点,淤地坝的全面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梯田、林草等治理成果。

二、水保工作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稳步推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全县水保防护体系综合拦蓄效率和拦泥效率分别达到51.2%和70.5%。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

5梯田化程度达到89.02%,92%以上的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农田小气候显著改善,各类自然灾害有效减少,损失大大降低。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水保工作方针,坚持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一架山、一面坡综合治理,通过兴修梯田、淤地坝工程建设,修能了生产道路,95%以上的农田都能进行机械耕作,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土地产出率,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实现了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与脱贫致富一步到位的目的。

四是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果、菜、草、畜等支柱产业,全县土地利用率达到95.8%,粮经草比例结构调整到5.2:

3.0:

1.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2.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2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1元。

三、水保事业发展的典型事例

1、田家沟生态风景区

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位于泾川县城北部,紧依312国道,距县城3公里,地属田家沟流域。景区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的主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是水保局在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与开发,形成的一个以水土保持生态地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风

6景旅游区,具有浓厚的西王母文化、黄土文化、民俗文化和水保生态文化底蕴。是泾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与展示窗口。田家沟流域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中,遵照县上确定的“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臵,依托水土保持,发展生态旅游,形成的以田家沟试验示范站为中心景区,整流域纵深推进的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从2002年初,水保局面对如何探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社会经济型开发途径和实施“生态立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经认真研究和分析讨论,找到了解决以上问题的结合点,就是在田家沟已经形成的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搞深度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把田家沟建设成312国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王牌景点。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进行深层次开发,使田家沟整流域治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生态风景区基础条件得到改善,林木结构得到调整,生产经营理出思路,建成了珍稀植物展示区、水上垂钓游乐区、特色畜禽养殖区、综合服务接待区、无公害果蔬生产区等系列游乐区间,构建起了风景区的框架,使其成为一个以水土保持生态地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风景区。2004年4月景区正式开业,垂钓狩猎、观光游览、划船登山、戏水踏浪、动物观赏、植物识别、儿童乐园、民族歌舞、风味小吃、地方民俗、会议接待、停车住宿等项目全部对外开放。至2007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景区2004年7月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6年12月被国家

7旅游局认定为aaa级旅游风景区,2007年3月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的建成,开创了水土保持生态旅游的新天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热爱生态,建设秀美家乡的意识。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的建成,是“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它标志着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传统治理型向治理开发型转变,由生态效益型向社会、经济效益型转变。

景区建设期间,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省上领导苏荣、陆浩、徐守盛、马西林、王宪魁、丁泽生、喇敏智、孙小系、励小捷、陆武成、朱作勇、石作峰、陈知庶、候长安,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副司长张学俭、佟伟力,省水利厅领导许文海、盛维德、石观海、尚祯等领导、专家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中央、省、市有关新闻媒体的记者多次现场采访报道景区的开发建设成效,被誉为“生态建设一面旗”。

现在,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二期开发项目正在积极兴建,向内延伸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使主景区总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主要建成入口景观区、综合服务中心、生态屋、水景广场、体育游乐场、水保科技示范区等旅游功能区,配套硬化主干道路1.2公里,安装路灯1.2公里,修建桥梁1座,新建三星级厕所3处,完善配套各类服务设施,提高景区旅游服务档次,争取实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标。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

2

2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区,其中泾川境内计划新增水保综合治理面积107.2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5995.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995.38万元。目前,该项目建议书已通过甘肃省水保局组织的初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