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森林、感受生活
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浅谈生活教育理论在低年级数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他们学起来自然也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低年级数学生活化实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那如何让这种理念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走进生活,引出数学问题。
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数学知识就来源于这个大大的活知识宝库,如果老师能够结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那么学生也肯定能学的积极,学的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就应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教师可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就能联系课前观察的情景很容易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再如:《小明的一天》一课,课前一天先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起床、上学、放学、
1休息等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再汇报了解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学习《认识钟表》知识已是水到渠成。如此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受到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养成教育。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立足生活,感受数学乐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学生的兴趣之源呢。那么我想这又需要我们去贴近孩子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平时喜欢什么呢。什么事物会引起他们大大的求知欲望呢。我想对于任教低年级数学的我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把问题情景生活化,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那么学生一定能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淀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
例如《数墙》这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熟练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后,根据规律进行计算的一堂课,如果单纯的根据规律计算,就会变得十分的枯燥乏味。所以我以“你们看到工人叔叔砌墙吗”这一问题展开本节课,让学生体验砌墙的过程,是一层一层由下往上搭建的。在此基础上用“小刺猬”砌墙的动画,让学生体验砌墙过程,并发现这些墙与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不一样,墙上有数,从中引出“数墙”。学生在观察刺猬砌墙的时候,显得特别认真,其实这也是从学生喜欢的方式着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三、走近生活,培养探究意识。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如在《认识线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我通过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比较》将毛线拉直,说方法,强
调一端对其,看另一端,将这一段描下来,那么这一段的长度就是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刘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三版。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