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问题探讨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基于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臵、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一般来说金融创新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是产品与服务创新,二是管理与技术创新,三是理念与文化创新,四是体制与机制创新。

金融创新作为农村信用社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人曾以信用社为重点开展金融创新调查,并撰文指出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资产业务创新多,中间业务创新少、吸纳性创新多,自主性创新少、低附加值创新多,树品牌增效创新少”。那么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发展,整合现有金融资源,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竞争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

1997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使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更为活跃,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信用社产品与服务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上积极创新,同时在中间业务领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且拓展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空间,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渠道。在服务方面,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改善了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银行至上”的服务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农村信用社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取得很大进展。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一次全面改革。2004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在传统的“三性”原则基础上,引入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方法的基础上,2006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6年初开始,全国农信社系统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系统展开了从高管人员的大规模培训,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高管人员被轮流培训,到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进行工作实践,大银行抽调上百人分赴各省指导五级分类,农信社六十万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通过实行五级分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标准达到了统一。

(三)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与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起初主要应用在对外营业上。现在,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除联行外,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同时,管理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通过管理信息的及时反馈,农村信用社增加了经营收益,降低了经营风险,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臵,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观念不强。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是面向“三农”服务,信用社的大部分职工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封闭的环境、传统的思想,禁锢了其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干部职工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金融创新的误解:一是认为自己地位低,素质不高,不敢言创新;二是害怕改革创新会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敢越雷池之半步;三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前途信心不足,因此对创新没有热情和兴趣;四是对新的金融工具或产品,认为不适合信用社的情况而束之高阁。

(二)体制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处于多重管理又失之于管理的地位,客观上抑制和阻碍了农村信用社创新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自设立以来,一直没有独立的运行过,先隶属于农业银行,后又归人民银行代管,这种动荡不定的体制,导致了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管理手段落后、职工文化和业务素质低、电子化水平低、清算渠道不畅、服务功能不健全、安全防范设施条件差、信贷资产结构单一。各地虽然进行界定和清理,但仍有许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同时还加剧了队伍不稳、思想不稳的局面。体制的制约使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形成较大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所在。

(三)高素质金融人才严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开展。

(四)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

(五)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不健全,无法体现合作性。农村合作金融应是农村一支独立的起基础性作用的金融力量。但现在一直把合作金融作为国有银行的助手和补充,仅限于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从而扭曲和制约了合作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效应。

三、信用社金融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

(一)体制方面因素。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自成立之日起就处于一种“上无爹娘,下却儿孙满堂”的尴尬地位。体制不清、权属不明使得信用社历来都处于一种“朝中无主,自我发展”局面。目前虽然农村信用社实行县级法人统一管理,但在业务管理体制上仍隶属于省级联社,加之本身由于财务、人员等包袱较重,在金融创新上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全省性吸纳性创新网上银行等业务都是一直处于难产阶段,更别说是全国性的自主性创新。可见体制不顺、权属不明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信用社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二)技术方面因素。金融要创新,就必然要依托高科技手段,在信息电子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电子化程度普遍低下,加上信用社点多面广,空间跨度大,其电子化建设的难度相对较大,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统一的电子网络平台,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而以目前省管信用社的体制是很难克服这个技术难题的。这也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得症结所在。

(三)主动性方面因素。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投入。从领导层来看,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信用社的发展问题,过分偏重于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那么在金融创新方面就会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没有任何突破。从普通员工层来看,如果不提高其整体文化程度、业务素质,那么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不打破“大锅饭”、“铁饭碗”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员工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就得不到激发,信用社金融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四)环境方面因素一是农村社合信用环境不够理想,有不少的贷户存在恶意赖债逃债行为,致使农村信用社不愿意积极推广新的贷款业务品种二是金融监管相当严格。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代理业务以及新业务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

四、解决信用社金融创新滞后的根本途径

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经济金融形势,农村信用社必须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创新,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应该紧扣《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在建立县级统一法人基础上,直接对基层信用社员工进行垂直管理,最终把农村信用社逐步过渡为区域性的银行。具体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1)、调整机构设臵,构建高效组织机构。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机构设臵上,应按照决策参谋系统、市场拓展系统、服务保障系统和监督考评系统重新调整内部机构。(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信用社应该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彻底实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一是要建立符合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级别体系,按照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业务经营能力、创造价值效益等指标全面推行等级管理,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管理机制,实行管理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双轨晋升”制度,为专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真正做到以事就人,人适其所,各尽其才,各尽所用,使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存款业务创新、贷款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包括服务形式的创新、服务内容的创新以及服务手段的创新。信用社的创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来确定,不能一味的吸纳性跟风,搞什么“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其实,创新贵在“新”字,我们面对广大百姓,创新必须适合大众的口味。要脚踏实地的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上做文章,尤其是在个性化服务上要有新的突破。而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信用社走出柜台、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上各方面的金融需求,找寻直接而有效的服务方式,这实际就叫“营销”。而诸如此类的营销活动正是未来农村信用社创新品种、创新服务、增强经营活力的一大趋势。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的根本点在于: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最终把业务经营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最大限度地拓展业务市场。

(三)加强经营理念与文化创新。信用社要坚持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人本”经营理念,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人本”经营策略,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营。一方面信用社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和大客户进行人文关怀,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意识。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员工要彻底更新观念,变“坐商”为“行商”。主动研究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并创新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和劳务去满足这些需要。

(四)加大创新资金和技术投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信用社要想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就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当前法人结构既然是县级统一法人,那么联社有必要结合自己实际业务情况进行一些投入开展符合本地实情的业务创新。通过技术研发推动信用社综合效益的提升。

总之,信用社金融创新“三多三少”问题由来已久,要想改变金融创新尴尬现状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省管县级统一法人的基础上,金融创新不管是体制上还是业务品种上,要想破解全局品牌效应和地方区域特色之间的矛盾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创新思考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也得到大力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而必须采取一定的创新措施来保证信用社在农村的应用。农村信用社可以采取创新金融服务的方法,这种方式将可以改善服务系统,保障信用社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创新金融产品

在当今巨大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放宽,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导致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一种创新思想及时挽救这种场面。

一、影响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因素

1.金融创新观念落后

要解决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解放思想,由于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职工长期在农村生活工作,而且也有大多数员工来自与农村,在思想上都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与创新无关,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死板的思想,而且长期的工作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创新始终存在消极态度,对于一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认知不足,不够专业化,使得他们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下风。

2.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地位不高,总是在我国金融体制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作为“五大行”的替补存在,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种组织体系,缺乏明确的业务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也没有权威的政策作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导向,而且其创新环境有限,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创新,也因此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管理不严谨

由于农村信用社用人机制不灵活,内部管理制度落后,给其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财务制度、信贷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虽然对旧制度做出了补充和修改,但是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加以制约,而且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落后,不能有效的借助科技手段进行防范操作,与同行业水平比起来,还处于落后地位。此外,由于没有信贷投放目标,导致在信用防范风险方面出现了漏洞,使得信贷风险提高。

4.业务产品单一

农村信用社固守着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产品极少,在当今金融服务电子化的时代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农村信用社的利润主要来源是存贷之差,这种盈利方式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调逐渐显出了它的弊端,如果农村信用社继续依靠单一的业务和现有的能力水平,仅仅是服务与社区居民,而不进行创新的话,它的盈利能力就成了最大的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种金融体系很容易被淘汰。

5.缺乏优质客户资源

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扎根农村,所以它的主要客户是广大农民、个体户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对这些处于弱势的客户群,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优质客户资源极其匮乏,虽然与地方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亲和力,但是在发展中还是缺乏强大的客户群体,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停滞不前。

6.管理模式与资金需求不符

近年来,现有的信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多元化、规模化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需求。虽然农村经济在大力发展,但是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生产效率底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县乡财力受限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进行农村信用社信贷模式的改革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以及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

7.缺乏科技技术支持

农村信用社的结算系统落后,没有形成从上到下的覆盖,在技术方面与其他国有银行、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难以形成自己的网络优势。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网络也在逐渐发展,但是只覆盖到个别省市,仅能在部分地区实现通存通兑,远远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与此相比,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则拥有自己强大的全国联网综合业务系统,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争夺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与农村信用社之间拉开了距离,提升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行业竞争力,逐渐显现出优势。

8.人才资源匮乏

由于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延迟了退休年龄,导致职工年龄组成结构偏大,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降低,那些精通业务、懂技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难进入这个行业,除此之外,落后僵化的用人制度导致员工素质普遍低下,闭塞了人才的进出通道,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缺少新鲜血液。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创新策略

1.形成创新思想

为了稳定发展,农村信用社必须积极转变经营策略,形成市场现代化的新理念,以顾客为尊,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不仅要对顾客进行一对一的服务,还要提高服务品质,实现优质服务;与此同时,对于员工的思想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对员工进行礼仪训练,提高员工素质;此外,也要努力加强员工的专业能力,要积极安排员工的培训业务,让员工利用专业的业务能力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了提高顾客的稳定性,要让顾客认可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尽可能的留住更多的客户资源。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一定要培训员工的应对能力,。@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科学配置网点

目前的金融服务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了,这就要求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创造更优质的服务。农村信用社首先需要从自身特点人手,进行科学有效的网点配置。对于网点的选择,第一,要选择地区中心位置,第二要选择人流较大,交通便利的位置。这样在给顾客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形象,加深了人们对农村信用社的印象。

3.创新服务产品

根据市场需求,农村信用社应该调整服务理念,科学分析客户,结合自身特点找到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宜的中间业务产品,而且得保证业务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比如,结合农村网点的特点,可以发展代理业务,如保险代理业务、代收水电等业务。既提高了自己的盈利,也为顾客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办理金融产品。除此之外,当前个人理财业务也是发展前景较好的一项业务,农村信用社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精通会融知识的团队来为顾客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通过将专业知识传授给缺乏金融知识的农户,从而得到更多的资金。

4.提升客户满意度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当下金融行业对于网络银行的设置极其看重,农村信用社可以依靠互联网增加新的业务渠道。大力宣传金融知识,并且加快建设电子服务,既方便了客户,也节约了成本,一举两得。

5.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需要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和企业资信评级工作的步伐,通过评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户等方式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其次也需要对担保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建立担保机构、形成“三农”金融服务圈等方式;第三要加强地方政府的干预,通过沟通协调等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共同创建健康的金融服务。

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信用社,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回主动权,需要顺应城市金融发展格局的持续变化,打破原有的经营模式,积极创新盈利方式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在城市金融业中得到半壁江山。

6.创新经营体制

各地信用社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进行体制创新。明确产权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让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应该规范股本金,建立法人治理机制、风险内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激发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潜力。此外,以发展是硬道理为指导方向,对所有的监管指标和经营指标进行优化,奠定下一轮农村金融改革。

总之,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经济,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必须科学配置资源,形成创新意识,从服务理念、服务客户界面、金融服务传递系统和金融服务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的金融服务的培养,抓住一切可发展的机遇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新老客户中不断挖掘新的客户需求,并以此为目标进行金融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不断进行服务传递系统的改造来实现新的服务理念。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范文]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

1997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特别是从2003年

以来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使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更为活跃,主要表现在:

(1)农村信用社产品与服务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上积极创新,同时在中间业务领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且拓展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空间,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渠道。在服务方面,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改善了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银行至上”的服务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2)农村信用社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取得很大进展。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一次全面改革。2004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在传统的“三性”原则基础上,引入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方法的基础上,2006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6年初开始,全国农信社系统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系统展开了从高管人员的大规模培训,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高管人员被轮流培训,到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进行工作实践,大银行抽调上百人分赴各省指导五级分类,农信社六十万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通过实行五级分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标准达到了统一。

(3)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与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起初主要应用在对外营业上。现在,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除联行外,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同时,管理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通过管理信息的及时反馈,农村信用社增加了经营收益,降低了经营风险,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

2、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依然面临着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好、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诸多问题。相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起了步,上了路,水准低,不平衡”(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语)的现实状况,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能力更为落后,主要表现在:

(1)金融创新观念缺乏。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的观念,依然存在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而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

(2)高素质金融人才严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开展。

(3)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

(4)金融技术创新有限,金融工具创新能力不强。国有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业务网络,电子化程度较高,资金调拨灵活,在“硬件”上比农村信用社先进的多。同时它们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再加上服务意识强,在“软件”上也比农村信用社先进。农村信用社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观念落后,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信用社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金融创新处于初级阶段。

(5)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目前,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监管还不到位,不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金融创新的监管手段仍很落后,还没有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活动监管纳入正常轨道。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简述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

纵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过程,道路可谓是艰难曲折、几经变迁。从创办之初定位为由社员入股的农村合作金融,继而转交给农业银行管理,实际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营业所,到199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进行体制改革,和农业银行脱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是此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此次主要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中央的目的就是立志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规范的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支农投入明显增加,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逐渐好转,金融监管得到加强,金融风险得到初步控制。

此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信用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并没有从体制上使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农村信用社无论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畅,管理职能和责任需进一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很大;亏损严重,财务风险突出;定位不清,为“三农”服务的根本宗旨偏离;决算渠道不畅,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低下。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产权和组织制度的改造,必须认可农村信用社趋利经营的必然性,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将农村信用社建成以效益为中心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即是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联社改造成股份制银行及一级法人,将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实行一级核算。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商业银行之后按照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努力树立“社区金融便利站”的形象,以个人贷款缓解个人创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燃眉之急为突破口,优化对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且已经迫在眉睫。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精神,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

1.按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落实管理责任,切实转换内部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产权清晰的农村信用社,不仅有利于管理和监管,更有利于风险的分散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应突破合作制的固有观念,建立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模式下的产权管理制度。产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晰责权利,构建完善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2.把握方向,科学定位,服务“三农”

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组织,把支农服务放到支持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高度抓到实处。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增加职工收入、扩大机构影响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村信用社体现办社宗旨,密切与入股社员的联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认真做好支农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业务的不断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支农服务条件,以满足“三农”发展的新要求。农村信用社的兴旺与衰败的经验教训表明,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必然选择。

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服务上,仍然应进一步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深入持久地开展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的活动,合理调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限额和发放范围,加大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3.畅通汇路,广开服务渠道

要解决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既需要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加快电子化建设,解决好汇兑、结算问题,同时更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一级管理组织来牵头组织实施。

增强服务创利意识,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服务收入。现代金融活动中,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

务一起,都是银行业不可或缺的。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周转快、盈利高、风险小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应利用自己网点多、涉及面广、人员多、人力成本低、社会关系宽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4.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策支持,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金融活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地方性质金融机构,对于支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转变行政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促进其稳健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支农能力

5.加强监管力度,落实内控制度,化解金融风险

要提高资产质量,就是要靠强有力的监管、有效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做好信贷资产的日常管理,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发放好每一笔贷款,并加强稽核监督,科学管理每个贷款环节,对贷款操作的合规性、手续的合法性、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资金运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风险。建立严密地会计控制系统,开展整章建制,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严格坚持会计控制系统规范化原则。同时要加强会计监督制约能力,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6.以人为本,增强人才资源意识

农村信用社应重视科技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使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因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要紧跟潮流的发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竞争力,就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因此农村信用社有无合理的激励科技人员机制,对于其业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打破旧的人事制度,深化竞争机制改革,以经营机制中的选择机制和动力机制作为切入点,释放并激发员工活力。进一步落实能进能出的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在干部的任用上,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积极推行考试考核、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群众评议、岗位轮换和末位淘汰等制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总之农村信用社的出路就是进行改革,而其改革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道路还任重道远,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摸着石头过河”,使农村信用社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我国全民奔小康做出新的贡献,也使自己在支持“三农”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金融基础1、对临时存款帐户使用的最长有效期限为三年。(×)两年

2、活期存款的结息日为每年的6月30日。(√)

存、贷等按年计息的,每年12月20日为结息日;按季计息的,每个季末的20日为结息日;活期储蓄存款,6月30日为结息日;利随本清的,存、贷款到期日为结息日。

3、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责、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4、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资本金、存款、金融市场筹资等三个部分

5、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6、资产负债综合综合管理的基本原理有:(abcd)

a、规模对称原理b、结构对称原理c、偿还对称原理d、目标对称原理

10、贷款管理责任制的内容: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76、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防止货币贬值,防止通货膨胀。(×)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77、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78、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那么计算利息时应分段计付储户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