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探索破解科技金融不对称

2014年09月02日01:45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记者王春)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8月29日举行的活力张江·科技金融主题论坛上,张江高新区多个分园区的有关负责人发表了观点,呼吁政府部门加快破解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信息、规模、收益等不对称问题。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朱正红认为,上海的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三个不对称,其中风险信息不对称,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而银行对如何控制这些风险不了解,所以往往不愿意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不对称,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金额,在银行看来很少,缺乏贷款积极性。收益不对称,则是指银行贷款后不能享受企业未来成长的收益,却要冒坏账的风险。

融资环境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表示,张江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新途径。目前已开展“张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试点,通过批量化银企对接等方式,解决科技金融存在的规模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据了解,该平台预计下月上线,张江各园区的科技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融资需求,这些需求集纳在一起会形成规模效应,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批量处理信息,有望消除规模不对称问题。

朱正红介绍说,网上平台运行后,线下服务也会跟上。张江各园区将建立多个金融服务站,每个站有金融服务专员。他们的一项工作是填报有融资需求企业的表格,提交给银行,内容包括企业有无按时交水电煤费用,有无劳务纠纷等信息。这些企业信息对金融机构的审查十分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

据悉,对于收益不对称问题,上海市科委与市金融办联合推出的履约保证保险贷款,建立了一套包括政府、银行、保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在内的风险共担机制。这种机制的推广,有望消除银行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科技金融“联姻”破解天物生态融资难题2015年2月3日,兴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分别与乌市高新区4家高新技术企业签订融资协议,总额达1.08亿元。新疆天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公司总经理蔡宜东出席了签约仪式。

此次签约仪式是新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解决科技发展资金短缺的重大举措。自治区科技厅与招商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兴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建立了“互荐”机制,对已取得银行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部门将优先给予科技立项支持;对创新能力强、盈利水平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家银行每年分别给予总额3亿元的专项贷款。天物生态作为高新区首批挂牌新三板企业的一员参加此次签约仪式意义重大,本次科技金融“联姻”破解了融资难题助力天物生态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此次签约标志着高新区科技与金融合作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天物生态将借助高新区为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的融资平台使财政、科技投资和银行信贷资本实现有效对接。

第三篇: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举措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解读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举措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新华网北京频道6月26日电(记者王先涛记者从中关村管委会获悉,2010年以来,中关村推出了“企业信用培育双百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信用等级高、带动效应明显、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信用品牌企业,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6日,“2012中关村信用双百企业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集中展示了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信用品牌,发布并表彰了103家“最具影响力信用企业”和107家“最具发展潜力信用企业”。

“最具发展潜力信用企业”代表文思创新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淑宁认为,中关村已经逐步建立起企业信用资源与科技金融资源之间高效对接机制,有效缓解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会上,北京市多家金融机构与信用双百企业代表签署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关村信用双百企业融资(贷款、担保集信授信协议”,授信总额高达50亿元人民币。

据麟龙股份公司介绍,截至目前,以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为平台,中关村已累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了570亿元的担保融资;有“信贷快车”的中关村信用贷款试点效果显著,各家银行共为280家企业提供567笔信用贷款,实际发放124亿元。

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在大会上致辞称,中关村“双百工程”探索促进企业信用融资的有效模式和措施,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信用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企业信用资本与科技金融资源有效结合、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机制。

北京市经信委主要负责人透露,除“双百工程”之外,目前中关村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试点工作进展也很顺利,累计为60家企业提供近200亿元的信用保险和10亿元的贸易融资贷款;各家银行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301笔,贷款额80亿元。

中关村管委会宣传处张雯对记者说,未来,中关村将按照“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的思路,以破解企业融资难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整合企业信

用、中介服务和金融服务三大资源,搭建信用与政策宣传、信用与金融服务对接、信用信息共享三大平台,全面提升中关村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

第四篇: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科技期刊编辑中的应用龙源期刊网http://.cn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科技期刊编辑中的应用作者:段春波

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以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分析科技期刊在编辑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原因以及危害,并给出相应的调控措施。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近20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akedof提出了信息不对称论,认为在日常经济活动当中,某些参与人拥有其他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一方处于信息优势,一方处于信息劣势,由此造成的在不对称信息下进行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在专业编辑出版行为中的信息主体主要包括编辑、审稿专家、作者、读者等,由于科技期刊出版编辑行为中社会分工不同,造成每个信息主体都拥有一定的信息量和自己独特的信息结构。同样,在科技期刊中,专业期刊、综合性期刊、不同语种期刊和不同出版载体以及不同出版周期导致期刊的信息刊载也不一致,所以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中,存在着诸多方面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是情理中的事。

一、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一)专业信息不对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学科模式的转变,使新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科技期刊的编辑,从事的职业和工作都相对固定,使专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编辑的决策受到限制。因此,导致在出版业内不同的期刊所获得的信息也不一致,同类期刊的状况也不一致,业内的信息不对称在各个编辑部也非常明显。此外,大量新的信息也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专业知识不对称。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二者专业知识不对称。科技期刊的作者对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研究均有相当深的认识和临床实践,相对而言,编辑则处于信息劣势。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如果对作者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认识多停留于文字和自身的理解,那么将无法辨别作者所提供信息中的真伪,无法完全把握稿件信息,在评判或加工稿件时容易出现偏差。从文稿来说,作者对研究的认知表现在某些具体点上,而编辑表现在宏观面上,注重条理性、层次性和严密性。但对于一种科技期刊来说,有其独特的办刊风格,选题、择录稿件的重点,修改稿件的标准,对稿件的要求等,有些却是不为作者所知的。

编辑与作者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造成编辑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甚至误解,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对科研和出版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表示对文章所作贡献的多少,对文章内容负责。科技论文的发表,涉及第一作者署名争议的并不罕见,常见的有研究的主要执行者和主要负责者、指导者,非主要执行者与主要执行者之间的争议等。某些作者为了提高发表的可能性,甚至将并未参加研究的专家属上名字。李文慧等进行的医学论文作者署名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儿科杂志》上刊登论著的作者,按照icmjb和ama最新标准,只有1/3左右的作者符合作者署名标准。为了保证科学的真实性,应要求作者公开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加强作者署名知识的教育。

3.一稿两投。某些作者为了提高稿件录用几率,加快发表速度,无视著作权法,没有遵守双方的约定,一稿两投、多投造成一稿两登或几登,引起版权纠纷,使刊物造成经济损失,这是信息不对称所涉及的道德问题的表现。科技期刊一稿两投现象也很普遍,王菊香等调查结果显示,58.7%的投稿者有一稿多投行为。编辑无法预料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但占用刊物宝贵的版面,而且使刊物的声誉受到损害。

4.伦理学问题。科技期刊作为传播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与相关学科研究中伦理问题密切相关。这方面信息不对称也存在于编辑和作者间:(1)科研人员对科研伦理委员会了解较少,有些单位无此机构,科研人员不了解审批程序;(2)通过审批后,实验方案进行了重要修改却不再次报批;(3)缺乏标准和规范的知情同意书。如每一个医学研究都必须遵从、符合伦理原则,但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多种多样,在论文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不同专业有不同特点,有些专业的编辑对此也并不熟悉。

5.非一次文献。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文献,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

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4.外部监管与政府的作用

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实施外部强制监管机制。各国都制定了法律,要求公司使用标准的会计准则,以便人们更容易判断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政府部门还规定,对于公开上市的公司,必须定期地公布其经营状况的中期报表和年报,对各种重大经营事项要及时地在指定刊物上予以披露。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这样的报纸上看到一些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变动的公告,这是上市公司按照政府的监管要求在履行着信息披露的义务。但是,有的公司也可能提供虚假的信息,隐瞒真实的盈利状况,这种违反规定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上的惩罚的。

除了监管之外,政府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当作一种准公共产品向金融机构提供。为了弱化信息不对称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征信局,并建立了相应的征信系统。目前,我国所有个人借款者(包括你在学校获得的助学贷款和日后的住房抵押贷款及偿还情况)的信用信息都进入到了这个征信系统,商业银行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查询有过借款记录的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