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实践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把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明确“支农”方向,突出“支农”重点,把握“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提高经营效益
和谐发展是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和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的关系。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由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客观基础决定的,但同时农村信用社作为现代金融企业也必须牢固树立“风险可控,效益优先”的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理念。这就要纠正过去片面强调“支农”服务而忽视自身效益的倾向,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即坚持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化、商业化定位。
集约经营是重点。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业务经营之中,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坚持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统筹兼顾,规模增长以效益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为准则,把
1效益建立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促进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走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把规模建立在业务结构优化增长上。在负债业务上,要不断增加存款总量,提高低成本存款比重;在资产业务上,逐步实现资产多元化,加大低风险权重贷款比重;在财务收益上,着力提高资产和资本的回报率,逐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二)把质量落实在不良资产“双降”上。以风险责任管理为突破口,把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在优化增量上,突出信贷向优良产品、优质客户、优势产业和优惠利率转变;建立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突出信贷风险的流程管理,落实信贷风险管理责任,把新增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在盘活存量上,要因户制宜,分类清收,加大岗位清收和责任清收力度,进一步强化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同时,多策并举,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拓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债权转股权、招标清收等办法;进一步加大呆账贷款核销力度,把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银行业监管目标10%以下。
(三)把效益实现在持续增强盈利能力上。正确处理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关系,决不能为近期效益而损害农村信用社长远效益。持续增强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强化成本效益观念,把短期效益寓于长期效益之中。从而,推进业务规模扩大、资产质量优化、经营效益提高的协调稳健发展。
二、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控制风
2险
(一)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积极探索、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健全风险管理流程及持续改进机制,实施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保持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内在有机统一。
(二)加强合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覆盖所有风险点、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相互制约、制衡的内控制度,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强调岗位联保,责任连带,严防出现人情代替制度现象,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三)抓好稽核审计工作,建立严密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大力推进合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全员合规合法经营意识。
(四)深入推进案件专项治理和作风廉政建设,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真正把查防案件的各项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每一个经办人员,努力降低案件发生。二要重点对行为异常员工加强监督,要加强对员工特别是重要岗位人员的行为监督。三要加强重要业务环节和风险点的管理,对案件易发的领域加强监督,严肃纠正有章不循、违规操作行为,同时对监督不力、管理失职的相关责任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定期开展信贷、财务等的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纠正违规经营行为。
三、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提升竞争能力
深化改革是根本。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从根本上防控风险、激发活力、提升竞争力,实现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加快向股份制、商业化、社区性现代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努力增加投资股特别是法人投资股占比,着力解决股东分散、股金不稳定、内部人控制以及股东对经营漠不关心的问题,强化来自产权的内生性约束力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加快机构网点、用人用工、薪酬分配机制转换。在机构网点上,要打破单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网点的传统做法,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网点优化调整机制。在用人用工上,以建立对干部员工的全面绩效考核制度为突破口,通过责任落实、优胜劣汰,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用人用工动态管理机制。在薪酬分配上,按照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建立起工效挂钩、正向激励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工资分配制度。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深化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银行业的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
四、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
4展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资产规模固然重要,而人才则是比资产规模更重要的资源。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人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公平竞争、注重绩效,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二)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不拘一格发现和选聘提拔对业务发展能起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并委以重任,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施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体系,通过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培训,强制充电,以实现员工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开展弘扬敬业精神,争创一流佳绩的系列活动,用正面的引导,规范员工思想和行动,使员工与时俱进,珍惜职业生涯;
(二)开展作风整顿,通过扁平化改革,实现全行为客户的目标;
(三)培育、挖掘和大力宣扬各类先进典型,创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四)打造先进的金融企业文化,转变员工观念,提升队伍的品位和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执行力的提高,则更需要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共同努力。在深入学习中央各项经济
5政策、金融政策的过程中,员工对自己的价值观、生存观有了新的认识,员工把个人职业生涯与所在银行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起来的自觉性强了,员工的执行力、队伍的战斗力也就可以很快得到提高。队伍的执行力有了很快的提升,也一定能够促使员工更有精气神儿,队伍搏击市场、有效经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就会更强大。
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常言道。“树有根而坚固茂盛,水因有源而长久不息。”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塑农信精神、扬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形象为重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农信社发展信心和动力,促进农村信用社稳步、健康发展。
第二篇: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建议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建议
在农村信用社实习的将近两个月来,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信用社基本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等等。同时也看到许多地方都存在漏洞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就我所了解的内容对信用社业务的几点小小的建议。
第一。信用社基层网点的建设落后。很多农村网点简陋,网点分布也不合理,难以适应农村金融发展。我们不要求信用社多么富丽堂皇但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代表的是农村,首先应当做到整洁便利。展现农村的新面貌。
第二。信用社经营的品种形式单一,经营的品牌业务较为呆滞,同业之间缺少竞争优势。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和人力资源,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品种。首先要拓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是农村信用社新的经营领域和盈利源泉,不仅能提高农信社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能带动其他业务的发展、改善经营结构,是各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
1〉做好融资业务,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开办贴现业务,以此来推动低成本存款和收益的增长。
2〉做好代理业务,农村信用社要抓住各大商业银行退出有关领域中间业务的契机,抢占阵地,逐步发展金融代理、信息咨询、投资管理、资产评估、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把代理税收、代理电信收费、财政预算外资金、医保缴费,代发养老金、代收水电等公用事业收费、征订报刊等作为主攻业务,在获取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增加与客户的接触,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其次要创新业务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除了在传统业务上做好服务,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和做好差别化服务,创新是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尽快开办农村信用社卡类业务,在结算手段和配套技术上提高含金量,启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招揽客户,稳定储源。
2〉创新公司化业务,要适应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公司化发展明显加快的形势,对信誉好、经营实力强、还款有保证的“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业大户和其他企业进行授信,开办流动资产抵押贷款、票据质押贷款,如应收帐款质押、提单质押、保单质押等贷款。开发与结算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巩固发展一批稳定的优质信贷客户。
3〉创新个人业务,首要的是进一步推行农户小额贷款,提高农户贷款比例、额度和市场份额,积极发展助学贷款、农民创业贷款。同时,将服务目标扩大到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抢抓个人理财业务先机,大力发展综合代理业务及住房按揭贷款等各类信贷业务。
4〉加快发展国际业务,积极开办结售汇、非贸易结算、代理外汇买卖、利率及货币的互换等中间业务联系,促进人民币业务的联动发展。
第三。信用社信贷风险较大。在贷款管理方面,存贷比例失调,贷款营销落后;贷款管理的制度执行不到位,考核办法缺少依据;信贷人员经营过程中主观因素严重,评估、判断能力缺乏依据。这种贷款营销现状,阻碍了信用社的发展。应当制定完善的贷款管理操作程序。严格执行贷款业务的操作程序,建立信贷人员贷款管理交接制度。加大贷款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强对大额贷款合规合法性的检查,不良贷款真实性检查,采取责任追究制和赔偿制的考核办法。
第四。目前信用社存折质量太差,尤其是磁条处。管理或存放有误都宜造成损坏给存取款业务造成不便。加之目前手机等的普遍使用都宜出现消磁现象。建议加强磁条处质量的处理方便客户。
以上是我对信用社的个人看法。作为参考意见。
第三篇: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问题的
分析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包袱,并日益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发展。因此,本人试结合湖南省靖州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实际作如下分析,以正视问题,分析成因,探讨对策,促进工作。
一、存在的困难
(一)资产质量差。湖南省靖州为湘桂黔接边处的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县,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始终是困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顽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进不了票据兑付条件“门槛”的不良贷款仍然沉积较多,票据兑付后历史包袱仍然较重,不良贷款总量仍然很大。二是涉政类贷款因社会牵涉面广,情况复杂,清收困难。如该县由政1府协调贷款支持的某水泥厂,长期拖欠信用社贷款2530万元,拒绝接受贷后检查,政1府出于维稳在未通知信用社参与的情况下,将其改制,造成债务悬空,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三是贷款管理机制不合理,粗放型经营,形成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现象。由于贷款调查不充分,信息采集不完全,存在项目评估凭经验和感觉,质量不高。且抵押物变现和处臵难,潜在不良资产随时有可能出现反弹。目前,该县信用社账面不良贷款余额占比高达16.71%,但不含正常贷款中潜在的不良贷款7182万元,不良贷款反弹的风险增加,清收的压力加大。
(二)历史包袱重。2012年11月末,该县信用社有历年挂帐亏损余额1982万元,财务包袱800万元,拨备缺口为2418万元,拨备覆盖率仅为28%,资本充足率为2.21%,远低于银监部门监管标准。其原因主要是因不良贷款清收和处臵难,导致经营效益上升难;其次是待处理财产损失和历史遗留应收款难收回,主要是垫付诉讼费和改制、倒闭企业应收利息等,无法收回。
(三)竞争实力弱。农村信用社因主要从事涉农金融业务,比较效益低,且自负盈亏,靠自身积累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基础设施差、服务手段落后的状况,致使农村营业网点电子化程度不高,业务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整体社会形象差,以致业务拓展难,优质客户流失多等问题。尤其最为直观的是该县信用社办公楼形象差,设备简陋。该县信用联社和基层网点办公楼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兴建的楼房,楼层矮、操坪和营业间纵深面积狭小、墙体渗漏脱落,无法按上级联社要求进行规范化装修,且与周围楼房比较,明显破落,企业形象严重受损,竞争实力明显不足。
(四)贷款营销难。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诚信低。一些人将贷款当民政救济款看待,认为不用还,也不想还。特别是部分党政干部自借和担保及行政干预贷款到期不还,负面效应大,社会影响坏。企业改制大量逃废债务行为,地方政1府出于维稳而措手无策,赖账户欠帐有理、认借不认还行为明目张胆。二是不良债权依法处臵难。因依法清收和处臵费用高、执法时间长,致使法律的威慑性打折,违信行为有恃无恐,清收处臵难,严重挫伤金融支农积极性。三是抵押担保难。农村土地使用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受到诸多法律法规的约束,因位臵偏僻,管理和处臵变现难,且登记、鉴定、评估等中间收费过高,又缺乏有效的担保机构和保险品种,因此抵押融资受到很大限制。目前,该县尚未有担保机构,保险部门涉农险种少,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经济组织或个人不愿为他人提供担保。四是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因监管要求严,考核压力大,信贷员存在怕担责,造成贷款手续繁多或惜贷行为。因监管部门限定了农贷比例底线,针对农贷需求不旺,经济欠发达的该县实际,寻找优质信贷项目难,且竞争激烈,造成贷款营销饥不择食,自降标准。
二、面临的问题
(一)员工整体素质较低,水平不高。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该县信用社208名在岗员工,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31人,其中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仅28人,且基本都是非金融专业毕业的,其它的均是在职培训文1凭。取得在职培训文1凭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第一文1凭仅为初中,有的甚至还未达初中毕业。因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只能凭感觉和经验进行简单的应付操作,缺乏对政策制度的正确理解和领会以及对先进管理方式的使用和开拓创新,使得经营管理粗放,仅处于维持或“灭火式”管理状态,且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管理人才断层问题已经出现。
(二)培训教育学习机制不健全,实用性不强。一是培训形式和内容不重效果,不切实际。农村信用社的培训现多为一些概念知识和书面知识的培训,形式以会议学习为主,缺少具体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训,指导性和实用性不强,未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二是自身培训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由于历史因素,许多老员工文化素质相对不高,虽然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一部分人通过在岗历练和业余自学,使自身知识层次和业务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受固有体制因素和后期培训制度的影响,目前存在只注重对新员工的培训而忽视对老员工的再培训,以致工作上出现老员工在看、新员工在干的怪相,未能充分发挥各自潜能。三是培训层面不够开阔。农村信用社的培训多限于系统内部的经验和知识,缺少向发展较完善的其他金融机构的学习和借鉴,横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少,致使培训层面较窄,效果不佳。四是缺少自身的培训机构和专业的师资力量。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因忙于业务,缺少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的师资力量,外请专业人员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且费用高,导致培训收效甚微。
(三)制度执行乏力,追责难到位。近年来,该县联社虽加强了对各项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强化了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稽核、检查、监督和处罚力度,但仍然存在制度执行不力,追责未到位现象。一是部分管理人员和基层社主任的作风不扎实。工作仅满足于只求无过,被动或应付,不敢认真履职尽责,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带头作用,影响了信用社工作的开展。二是对违规人员追责不到位。由于怕得罪人,对制度的监控不力,对违规人员追责处罚不严、不科学等原因,使得处罚机制显得“疲软乏力”。三是考核、监督机制欠科学。存在文件制度要求严,实际落实执行少,制度约束性不强,员工动力不足,追责流于形式,存在“大锅饭”思想。四是员工防范意识差,侥幸思想严重。在制度执行上,敷衍了事,漠视制度、逃避制度,心存侥幸,从而留下案件隐患。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4]李硕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j].理论学习.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