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展银行个案分析
——从信用角度看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关键词:海南银行信用债务金融
摘要。海南发展银行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倒闭的银行,它的倒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海发行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将从海发行的建立背景、发展过程、以及海发行的倒闭来探讨海发行能否重建。海南发展银行在背负巨额负债的情况下,本身不良资产比例过大,又违法违规经营,信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导致其不得不被央行关闭。海发行能否重建,关键在于海发行能否重建信用体系,重拾百姓对其的信心。这些都还要依靠政府出台政策来给予支持。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刚刚成立2年零10个月的海南省唯一一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因不能支付到期债款被关闭。由此成为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海发行为什么会倒闭,首先从海发行成立的背景看起。
一、背景资料
在1992年的海南泡沫经济中,大批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海南,促使海南省金融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存款贷款余额大幅度增长,资金市场上的国库券、金融债券、投资基金等各种金融工具也吸收了相当巨额的资金。曾有人这样形容当时海南的金融状况:以寻求暴力为突出特征的游资充斥着整个海南。
与此同时,海南的金融机构数量也猛增到近乎失控的地步。截止1993年年底,海南金融机构共2068家,其中信托投资类公司20家,城市信用社32家,而且均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少数地区,形成了“银行多于米铺”的景观。在这样过热的经济氛围中,大批游资纷纷投向高回报、高风险的证券业和房地产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大量的金融机构也将资金投向高风险产业,金融违规现象频频出现。当时房地产业异常混乱混乱的债权债务关系和盲目投资,疏于管理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许都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坏账和畸形的资产负债比例关系。
二、成立伊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事实上,早在海发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发行的初衷之一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面而出现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原海南省五家信托投资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合并,并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为海南发展银行。这5家信托机构,有4家都没有获得金融业务许可,并且大多背负着极大的债务包袱。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其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了海发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因此,海发行发展的根基从一开始就是有缺陷的。
在我看来,金融机构的立足根本就是信用。正所谓摧毁良好的信用很容易而建立起信用却很难,组成海发行的5家金融机构自身都存在非常严重的信用问题,信誉低下,不被百姓所认可,这样组成的海发行,自然也不容易得到老百姓的认可。97年底再并入的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无疑是对本来就信用不佳的海发行雪上加霜。有关部门过于简单和乐观的想法为海发行以后的倒闭买下了伏笔。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重建海发行必定困难重重,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才能重塑海发行的信用,改变公众对海发行的看法。当央行宣布关闭海发行后,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这对工行也无疑是一大负担。但是,由于公众对工行的信任,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行,现金提取量不多。这便说明,储户挤兑海发行只是因为不信任海发行。所以,如果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海发行助其重塑其信用形象,海发行坚持信用大于利益的原则,建立起健康的经营模式,重建海发行也不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作者:崔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