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给对农业产出效应分析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农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农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现阶段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产出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供给与农业产出效应进行介绍,深入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新常态下强化农村金融供给对农业产出推动效应的具体措施,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农业产出;效应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在我国城市地区发展迅速,但在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据银监会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农村家庭活期存款账户和定期存款账户占农村家庭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2%和1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供给排斥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给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农村金融供给对农业产出的效应分析
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农村金融供给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从而推动农业产出的增长,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村金融供给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提高资本边际
生产率来提高农业产出。首先,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分散风险的作用,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降低农业生产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征,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出大宗农产品期货合约、保险合约等金融产品,锁定农业生产者远期农产品交易价格,从而降低由于农产品未来市场价格变动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损失,让农业生产者安心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其次,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将资金充分应用于资本边际生产率最高的生产活动中,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2]。完善农村金融供给可以有效地解决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农业生产者等资金需求方与金融机构资等资金提供方的交易成本,生产效率高的农业生产者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获取所需要的生产资金,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金融机构闲置资金也能够用在效率较高的生产活动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资金需求方和资金提供方双方效率的提高,推动农业产出增长。
(二)农村金融供给通过影响农村居民储蓄率和投资率
来提高农业产出。金融市场越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越齐全,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并提供更多的贷款资金,推动经济的增长[3]。首先,农村金融供给的完善可以降低农村居民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各种业务活动的机会成本和交易费用,全面且便捷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吸引更多农村居民来银行存款,而不是将大量资金闲置在家,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居民对现金安全问题的担忧,同时也吸纳了农村地区大量的闲置资金,提高了农村地区储蓄率,为农业生产者资金需求提供了来源,更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投资的需要。其次,农村金融供给的完善可以提高农村资金的投资效率,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将农村地区银行存款投资于本地区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对于银行存款而言的回报率更高的金融产品,在拓宽农村居民的投资渠道的同时服务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和收益的考虑,对我国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据银监会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存款总额突破100万亿元,其中城市居民存款比例约为80%,农村居民存款比例约为20%;2014年全年银行贷款总额突破90万亿元,其中城市贷款所占比重超过95%[4]。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尤其是在金融供给方面,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排斥现象严重,具体分析如下:
(一)地理排斥。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由于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人口集中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网点不足。据银监会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乡镇银行金融机构网点的平均数量为4.6个,全国超过3000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网点[5]。金融机构覆盖不足、涉入不深、服务不全是导致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排斥的重要原因,农村金融需求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给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条件排斥。出于贷款风险和收益的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外放贷时需要对借款者信用记录、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从而确定贷款对象和贷款规模,在抵押贷款的条件下还需要贷款者提供相应的抵押物,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防范由于贷款者经营不善导致银行贷款无法收回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6]。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缓慢,尚未形成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无法对农户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经营风险过高,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价格排斥。现阶段下,商业银行由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等原因不愿意进入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大部分由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但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常是对农业生产提供大额贷款,对于农民小额资金需求未予以全面考虑;尽管邮政储蓄银行遍布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但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扮演的更多是“农业经济抽血机”的角色,只存不贷的现象突出[7]。同时,受现行金融体制的影响,农村信用社通常采用央行规定基准利率的2倍至3倍的贷款利率向农民发放贷款,金融产品价格超出农民预期导致部分农民放弃金融服务。
三、新常态下强化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对农业产出推动效应的具体措施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7]陈雷生.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视角[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06:742-747.
[8]林炳华,张文棋.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支持作用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07:113-116.
[9]高宏霞,杨林.农村信贷资源分配扭曲与产出效应的分析——以兰州市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2,2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