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煤炭开采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确定其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对河南省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测,分析煤矿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结果

16个粉尘作业点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占69%,18个工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占67%;检测35个噪声作业点,合格率为80%;4种有毒物质的测试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该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应加强有关作业工人的防护。为了解煤炭开采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职业病,2012年对河南省一新建年产50万吨煤矿进行了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结果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河南省某煤矿目前已建成生产设施及井下采、掘工作面,包括井下进头、综采煤工作面、生产运输系统、矿井通风系统、主提升厂房等工程。

1.2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法规、条例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5],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评价该煤矿的总体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卫生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卫生用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2结果

2.1总体布局

该煤矿地面部分分为生产区和厂前区,办公、生活设施以及有关的建筑物单独分离布置;井下部分在井底设有井底车场,其附近设有主变电所、水泵房等,总体布局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2.2设备布局

该煤矿布置有主井、副井和风井三个井筒,通风采用中央并列式,副井井底建有排水泵房,扇风机和压风机等噪声较大设备均独立设置,设备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要求。

2.3生产工艺

该项目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综采采煤工艺,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该项目的总生产工艺流程。

2.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5.1粉尘

个体采样共测定18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粉尘的ctwa浓度,其中6个超标,合格率为67%;定点采样共检测16个总尘作业点,其中5个超标,合格率为69%,个体检测ctwa超标的岗位是采煤队的采煤工与刮板司机、掘进队的掘进工、运输队的井上皮带工和杂工以及皮带队的皮带工。

2.5.2化学毒物

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共4种有毒物质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2.5.3物理因素

2.5.3.1噪声

35个噪声作业点中7个作业点超标,合格率为80%。噪声超标地点主要为采煤队的液压泵站、地面生产系统中机电队的中央水泵房、空压机房和主扇风机房、运输皮带等(表3)。

2.5.3.2振动及工频电场

掘进队掘进工使用电钻作业时接触的手传振动强度未超过国家标准;高压变电室内工频电场强度未超过国家标准。

2.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2.6.1粉尘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6]中的分级方法,对建设项目的作业工人接触的粉尘危害进行分级。轻度危害作业的有6个工种,分别为采煤工、刮板司机、掘进工、运输队井上皮带工、杂工、皮带工;相对无害作业的有12个工种,分别为机电钳工、放炮员、通风工、锅炉工、司泵工、机修工、信号工、运输工、铲车司机、井口推车工、把钩工、安检员。

2.6.2化学物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7]中的分级方法,对建设项目的作业工人接触的化学物的危害进行分级。作业人员接触毒物的危害作业分级均为相对无害作业。

2.7主要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2.7.1防尘

在井下采掘工作面、胶带输送机等处的设有洒水器喷雾防尘;回风顺槽、采区回风巷等处设有净化风流水幕;掘进工作面采用湿式凿岩,采煤机采用自动内外喷雾降尘。

2.7.2防毒

在井下各工作面设有局扇,能为工作地点提供新鲜风流;采掘工作面及主要进回风巷内的设备均设有瓦斯断电报警仪;井下人员均佩戴自救器。

2.7.3防噪声

通风机和锅炉房鼓风机安装有消音器,通风机房、提升机房、主扇风机设隔声控制室;噪声较大的主扇风机、地面空压机、锅炉房设备等单独设置,主扇风机及局扇风机加装隔声罩。

2.8职业病防护用品

劳资部门有专人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工作,为作业工人发放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有防尘口罩、防护服、棉上衣等。

2.9建筑卫生学及辅助卫生设施

办公生活区设有行政办公楼、食堂、职工宿舍以及健身场地,行政办公楼采光、照明、通风均满足相关卫生学要求,建筑卫生学和辅助用室的设置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2.10职业卫生管理

该煤矿设有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计划、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等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基本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

2.11职业健康监护结果

本次调查对该企业610名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为84.7%,体检未发现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表4)。3

讨论

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粉尘、噪声、振动、毒物、高温高湿等职业性有害因素[8],有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职业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的尘肺病患者中,中国就占了50%[9],其中又以煤矿的尘肺病的发病率最严重,占所有尘肺病人病例的50%[10]。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采煤、钻眼、爆破、掘进、煤的装载运输、破碎和筛选等环节会产生煤尘;噪声主要来源于生产中凿岩、爆破、采煤、运输、通风和瓦斯抽风等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的转动(主风机、压风机、采煤机、皮带输送机、凿岩机等);井下掘进工作面爆破过程中会产生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地面锅炉房中煤的燃烧也会产生这些毒物;振动主要来源于井下掘进工人使用凿岩机、电钻打眼时产生的手传振动;煤矿井下工作场所采掘工作面中还存在高温、高湿等不良气象条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和噪声,这与相关资料[11~12]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采掘工作面和原煤运输过程中粉尘浓度超标较为严重,目前由于条件限制,井下防尘主要依靠洒水喷雾、通风等措施,这些防护设施通常需要人工去开启,工人在作业时没有及时开启投入使用防尘设施,这是导致工作场所粉尘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有学者[13]对我国4个地区的16个地方国有煤矿调查结果显示采煤工作面总尘浓度平均超标10.7倍,而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煤矿采掘工作面粉尘浓度最高超标2倍多,远远低于王雪涛的调查结果,这可能是由于该煤矿是新建矿井,这几年煤矿经济效益较好,企业领导比较重视职业危害投入,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井下防尘设施,工人配备有符合国家职业卫生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且定期发放,但距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还需要在各产尘工作面、主要巷道及井上皮带廊等关键控制岗位上增加喷雾及洒水装置的数量,定期清扫或冲洗巷道和皮带廊中的沉积煤尘,在落差大的落煤管上加装缓冲锁气器,减轻煤尘飞扬。该煤矿噪声强度超过国家标准的工作场所主要分布在泵站、泵房、风机、空压机房以及运输皮带,噪声作业点的合格率为80%,这些噪声超标的工作场所通常空间狭小,反射面大,作业工人暴露时间长并且无个体防护,导致工人接触噪声强度超标。噪声不仅可对听觉系统产生永久性损害,还可以影响神经和心血管系统,这从该企业的体检结果中可以看到,噪声作业工人的高血压、心血管系统异常的检出率相应较高。噪声的防护措施除了在高噪声岗位设置值班室,由作业工人定期巡检设备,还应加强个人噪声防护,为工人配备噪声防护用品(如耳塞或耳罩等),这是减少作业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强度的最重要措施,才能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第二篇: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修订)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

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进癌变作用。大量文献记载,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细胞核基因突变、抑制dna损伤修复、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甚至可以引起白血病。在所有接触者中,孕妇和老年人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甲醛属高毒类化学物质,急性吸入易导致眼、皮肤和黏膜强烈的刺激作用,轻者导致结膜炎、角膜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可以发生喉痉挛、喉头水肿、肺炎甚至肺水肿。

国家标准:0.50mg/m3产生场所甲醛水加药间油加药间

氨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

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水加药间

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面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属高毒类化学物质,短时间吸入高浓度可以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严重者出现肺炎、肺水肿、呼吸窘迫和心脏、肝脏损害。

国家标准:30mg/m

3苯系物苯属高毒类化学物质,长期吸入一定高浓度的苯蒸气,

可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而发生慢性苯中毒。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继而症状逐渐加重,以产生严重后果。慢性苯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倦、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白血球(白细胞)减少,若病情进一步加重皮肤可有出血现象,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二甲苯属中毒类物质,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其蒸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有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吸收的二甲苯在体内分布以脂肪组织和肾上腺中最多,后依次为骨髓、脑、血液、肾和肝。二甲苯属中毒类物质,也具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脑、肝、肾的损害。

国家标准:苯10mg/m3,甲苯、二甲苯100mg/m3不同类型的罐油加药间喷漆作业制鞋粘接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产生场所

硫化氢硫化氢属高毒类化学物质,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

有强烈刺激作用。低浓度时,对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明显;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状。高浓度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迅速窒息而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化氢,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慢性作用对眼的影响表现为结膜炎、角膜损害。

国家标准:10mg/m3不同类型的污油箱(池)、大的污水泵房

一氧化碳在油气开发作业过程中,co常来源于油田伴生气,由

于其强烈的窒息毒性,加之在油田伴生气存在的情况下人对其敏感性增强。有关资料表明,co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10000mg/m3以上时,其人体吸收半量约为5分钟,足以导致人中毒死亡;其空气中浓度达到1000mg/m3以上时,人体吸收半量时间约为1小时,可致人昏迷;其空气中浓度达到100mg/m3以上时,人体吸收半量时间约为2小时,可致中度头痛和眩晕国家标准:30mg/m3输油泵房、不同类型的罐、污油箱(池)

甲醇甲醇属中毒类化学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射性酸中毒。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伴发火灾,爆炸及作业员工健康危害。

国家标准:50mg/m3甲醇罐污水池注醇泵房采气厂装置区

溶剂汽油溶剂汽油属中毒类有机化合物,在生产或使用中,接触

蒸汽或液体可致全身性中毒性疾病。短时间吸入较高浓度蒸汽和液体,可出现神经和精神症状,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吸入可导致类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国家标准:50mg/m3作业区化验室采气厂污水池中心化验室

非甲总烃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非甲烷总烃,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

害,恶心、头痛、流泪,皮肤病、呼吸道疾病,对神经系统也会产生很大损害。不同类型的罐污油箱(池)化验室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产生场所

戊烷

正己烷

噪声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听觉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各类场所均可能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视觉系统均有损害,同时对接

触者心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产生。特别是发

电机房、外输泵

房、注水泵房、

空气压缩机、加

热炉等易超标

第三篇: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防范措施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防范措施

煤矿生产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

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与振动,以及某些深度井工煤矿的硐室温度高、湿度大等不良的气象条件。职业病危害后果主要有:

1、生产性粉尘煤矿生产中,采煤、掘进、支护、提升运输、巷道维修等生产环节均产尘。可引起矿工尘肺病。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在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委托作业现场检测时,委托时应明确具体的检测车间、工种、职业有害因素种类等信息,保证检测项目的全面。并要进行现场调查确认。

(三)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时间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江西全鑫科技化工有限公司2017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