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调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中共曲靖市委副书记
陈世贵
各位领导:
根据大会安排,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曲靖市近年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一个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目前农民就业的主要产业,虽然农业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推进工业强市和城镇化战略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全市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在“三农”问题中,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是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
—1—化经营,就是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安全水平和整体市场竞争力。因此,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二)培育一个支撑。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特色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化、合理化,并按规划布局加强各产业基地建设,为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曲靖市根据全市传统农业现状和地理、气候等条件,于2003年提出在全市除巩固烤烟产业外,着力培育种子粮油、畜牧、薯类、蔬菜花卉水产、蚕桑、林果六大主导产业,并相应推进“双六工程”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建设。“双六工程”:至2007年底,建成六个种养规模达100万(亩或头、只)以上,六个种养规模达50万(亩或头、只)以上的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至2006年底,“双六工程”建设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建设已基本建成,下步工作主要是巩固和提升。
(三)推进一个进程。在“双六工程”和十二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基本建成的同时,积极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至2006年底,全市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共144户,资产总额44.52亿元,其中—2—省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12户,市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64户。龙头企业共实现年销售额34.2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1%。带动全市70%以上的农户,全市农产品营销经济组织达1114个,成员总数19万人。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8个,其中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4个。珠江源农网被评为全国百强农网之一,2006年实现网上交易额达5.7亿元。全市组织制定了大宗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49项,国家立项的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全市现已有172个农业及加工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著名商标5个,原产地或保护产品1个。获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46个,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81个,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1个有机食品获日本afas认证证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推动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加速了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
(四)夯实一个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水利化程度决定着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农田水利化程度已近40%。多年来,全市坚持不懈大干农田水利建设,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达7亿元左右,并在加紧进行水源工程、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积极探索农业用水管理新模式。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从2005年起用3至5年时间建设300万亩基本烟(农)田,确保“十一
—3—五”末全市建成400万亩高稳产农田。至2006年底,全市已完成基本烟(农)田建设投资5.8亿元,建成基本烟(农)田80万亩。至此,全市已建成高稳产农田280万亩左右(含80万亩基本烟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农业产业的培育、建设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提供一个支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需要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不折不扣的落实中央农业税减免政策和中央“四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宏观环境。其次,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纲要》、《“双六”工程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开发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落实“万元增收计划”的通知》、《关于加快培育农村劳务产业的意见》等政策,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现在每年市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专项资金达5000万元,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4500万元,扶持畜牧、林业产业的资金2000万元左右。从2005年起,全市1601个村委会畜牧兽医人员每人每月补助提高到100元至150元。同时,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产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给予提拔重用。中央政策的落实,地方政策—4—的支持,为全市农业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六)搞好一个服务。搞好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规划等方面的服务,也是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稳妥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科技承包,推进科技进村入户,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解决农民群众的科技需求。全市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90%,玉米制种、马铃薯良种繁育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农业机械总值达10.3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亿瓦特。畜禽良种改良步伐加快,饲草饲料推广、兽医防疫工作力度加大,畜牧规模经营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养殖小区157个,科学养殖水平提高。林业生产由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向兼顾林业经济效益转变,生态旅游、特色经济林发展开始起步。主要森林病害防治、华山松木蠹象种群动态及综合治理、abt生根粉在工程造林中的示范与推广取得重大进展,市林业局与会泽、沾益开展了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已投入使用,林业生产与管理中的科技水平提高。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5%。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引进市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要引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认真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大宗农产品产地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培育和扶持发展各种农业合作组织或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努力扩大珠江源农网的覆盖面,尽量覆盖到所有乡镇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规范信息的制定与发布,既宣传曲靖,又减少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严格执行市政府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5—实施意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按照《曲靖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纲要》的要求,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并使产业布局向最适宜区集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速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认真落实向村委会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要求,做好下派工作。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60亿元,农业六个主导产业产值133.9亿元(不含烤烟产值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96元,比上年增10%以上,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粮油种子产业。全市粮食播种756.9万亩,总产20.65亿公斤;油料播种63.5万亩,产量9638万公斤。粮油种子产业产值26.6亿元。
——马铃薯、魔芋产业。播种马铃薯213.4万亩,产量28亿公斤;魔芋10.9万亩,产量2亿公斤;马铃薯、魔芋产业产值14亿元。
——蔬菜、水产、花卉产业。蔬菜88.2万亩,产量18.9亿公斤,产值12.2亿元;渔业产量3.2万吨,产值3.2亿元;花卉10.5万亩,产值1.1亿元,其中万寿菊10万亩,产值8000万元,鲜切花0.5万亩,产值3000万元;中药材、雪莲果有新的发展,产值2000万元。蔬菜、水产、花卉、药材产业产值16.7亿元。
—6———茧丝绸产业。桑园18.5万亩,产茧1006.4万公斤,农业产值2.28亿元。
——畜牧产业。肉猪出栏630万头,肉牛出栏26万头,肉羊出栏74万只,肉禽出栏959万只,肉类总产74万吨,畜牧业现价总产值66亿元。
——林果产业。水果、干果、竹木、林副产品产值8.3亿元,其中水果31.6万亩,产值1.75亿元。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双六工程”基地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基本建成。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农村建设。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各项救助制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在开发区、师宗县农村低保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农村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各位领导,曲靖市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州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差距更大。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及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虚心向兄弟州市学习,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抓紧抓落实,抓出成效,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