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与启示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启示

秦庆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村为载体。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对所有的村庄都按照一个模式、一个路子、一套政策建设也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对不同地区农村建设的目标模式进行研究,制定针对性地规划和政策,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山东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农村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山东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一)“新城市主义”模式

为重振城市中心区,解决郊区化的问题,西方学者和城市规划当局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重建更新计划,在规划理论上便是通常意义上的“新城市主义”,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公共轨道交通优先、鼓励步行、邻里关系以及在社区内部提供就业等新的规划概念。主要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体现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实现近郊农村城市化。如济南、青岛等城市近郊农村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城阳区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区,地处青岛市区北部,辖8个街道办事处,230个农村社区,人口47万。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设施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建区后,城阳区依托区位、交通、环境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农村工业化战略,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城阳区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按照“三个基础稳固、六个清楚到位”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旧村改造,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要求,严格把关,力求把每座安置楼都建成精品,切实做到改出一片新社区、一片新环境、一片新产业。目前,全区实施了55个社区的旧村改造,其中22个社区的2.8万户村民已入住新居,腾出土地3.8万亩,全部发展

二、三产业,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确保村民长期收益。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7%。新市镇建设,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重构农村城市化功能,不仅能够使周边的农村人口集聚,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水平,还能够将原先分散的农村集镇汇集起来,节约居住空间资源,实现聚集化小城镇建设,更能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二)“村企一体化”模式

山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在东部发达地区,有的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多数由村集体经济演化而来,企业领导人同时也兼任村党政组织负责人。由于农业在这些村已不是主导产业,村民大部分已成为企业员工,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虽然在社区行政管理上还有“村”的名字存在,但实际上已实现了村企一体化。如南山集团模式、西霞口村模式等。西霞口村依山靠海,“出海撒一网,归来鱼满舱”。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线上。当时,西霞口村分农业队和渔业队,渔队扩大发展没有地,农队农闲时不能下海打鱼,资源无法共享,极大制约了发展。1987年,西霞口村将两队合二为一,在省内成立了首家村级渔业公司,把“渔”、“农”两个行业融合合并。机制一变天地宽,西霞口从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海珍品养殖、港口运作、国际海运、船舶修造、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村办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闯出了一条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如今的西霞口,实现了住宅别墅化、公寓化、电气化,50%的村民住上了别墅楼,2005年实现总收入20亿元,纯收入2.2亿元,人均创纯收入17万元,实现了住宅的别墅化、公寓化,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直拨电话、宽带网络的配套;实行了免费供水、供电、收视和医疗制度;建起了福利超市,免费为村民提供富足的食品保障。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养老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快乐的气氛。

(三)“产业化带动”模式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目前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8392家,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870万户,户均增收1192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潍坊市借鉴了世界许多发达农业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许多龙头企业为稳定自己的原料基地,与村庄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如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为确保有机蔬菜出口质量,协助多个蔬菜种植基地所在村建立合作社。目前共成立了52个有机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不仅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而且对基地村进行公共事业投资,改造基地村的道路、供电设施、灌溉网渠,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类产业化带动型的“村企互动”模式,在山东为数最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城乡等值化”试验

“城乡等值化”试验。指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使在农村居住仅是环境选择、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并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青州市南张楼村,1989年作为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进行“巴伐利亚经验”移植,即“城乡等值化”试验。内容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到目前,用在南张楼的投资已经有8000多万元人民币,各级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村集体投资了3500万元,基金会投资了450万元。试验兴建了80多个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从1989年的1950元跃至2004年的6000元;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成为副业,而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基础生活设施脱离了农村氛围,人们生活在包括厂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等准城市化规划的大范围内。尽管现在的南张楼不是德国专家理想中的中国新农村的范本,但它也显著区别于中国农村大批农民进城打工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命题求解的一次独特实践,其意义重大。

(五)“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入股,使土地成为资本,与企业联合,从而实现村企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企业家梁希森带领其乐陵市希森三和公司,于2001年起改造梁锥村,使村民住上别墅。同时,让村民利用置换出的老宅基地和废弃地在公司入股,完成了从农民到股民、从种地到管理、从种回到做工、从分散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嬗变。蓬莱中粮公司在南王镇炮台村建立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村民户户都成为股民,同时又成为葡萄专业户。公司投资450万元对该村重新迁建,农民实现了就地城市化。

二、山东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努力:一是政府力量,二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三是企业和农民的直接参与。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方面的作用都很重要,但在建设中地位有所不同,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认真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这是政府主导作用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要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和社会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政府的投入起到先导、主导作用,但并非要政府大包大揽,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来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自主选择,尊重他们的创新,保护他们的权利,充分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突破。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以农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就业、增收、社保、居住条件和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等为着眼点,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如道路、安全、饮水、就业、看病、学生入学等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使农民成为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